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是为了不教。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学会“偷懒”,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为学生们提供更多机会,创设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观察了解学生,更好地调控课堂。
关键词 “懒”教学方式 自主方法
勤快的教师培养懒惰的学生!正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事必躬亲,才使学生养成了懒动脑、怕动手、被动依赖的坏习惯。殊不知“雄鹰的翅膀是飞出来的!”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偷懒”,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
当然,这个“懒”不是消极工作,而是积极主动的“懒”。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要“少讲”“少说”“少写”。
一、教师要“懒”于动口,少说,多给学生表达观点的机会
一节课40分钟,学生能够全神贯注听讲的时间也许只有25分钟。如何在这25分钟里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呢?关键是要做到精简课堂,少讲:凡是学生自己能够看懂的就不讲;凡是学生能自己做的就不代劳;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究出结论的就不操心。对学生而言,他们渴望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风采,渴望能够得到表达观点的机会。
我在教《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指导学生读狐狸对乌鸦说的三次话,这样设计:指名学生读后,让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然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如句子一:狐狸想了想,就笑着对乌鸦说:“您好,亲爱的乌鸦!”
指名读后,师问:“你为什么这样读?”生答:“我想亲切一点读,乌鸦就会说话了,那他的肉就会掉下来了。”师:“那其他同学认为如何呢?”(其他学生都是小评委了,兴致当然高了。)其中一学生答:“我认为他已经把这种拍马屁的语气读了出来(学生都笑了起来,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来),但是表情还没跟上,讲好话时脸上应该堆满笑。”(大家都纷纷模仿了起来)
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自己在一旁适时引导,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进来,课堂气氛轻松又活跃,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动者,学习效果当然好了。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收获却并不小,何乐而不为?
二、教师要“懒”于动手,少写,多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
教师要明确认识到:给予学生过多的依赖,会导致学生的能力萎缩,人们的能力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通过实践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好教师应是一名“懒”教师。只有充分信赖学生,创造条件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锻炼,才能帮助学生摆脱依赖,使学生真正成长起来!
在课堂上,老师不必因担心学生不会,把什么都写给学生。教师不仅要善于“少讲”,多留给学生讲的机会,还要善于“少写”,创设给学生施展的舞台。
在教学《燕子》第一自然段时,我请几位同学上黑板施展自己的才艺——画燕子,其他同学则根据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特点——乌黑的羽毛、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来评比。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轻松愉快地了解了燕子的外形特点了,而且不管是画的还是评的都颇有成就感。教学“大雨滂沱”“草长莺飞”等词语时,也可用这种请学生画出来的方法来理解,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远比老师把自己当成主角口讲手写有效多了。
由此看来,课堂教学中主角应该是学生,老师是配角,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曾记得有这么一句话:“有一个勤劳的妈妈必然会有一个懒惰的孩子。”同样我也想说:“有一个‘懒惰’的老师必然会有一个勤奋的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每个老师不妨偷懒一些,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每节课的主角,而并非是配角。
三、教师要“懒”于“动脑”,少指挥,多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语文课堂是生活的课堂。语文课堂可以是不很规范的课堂,它应该更像一个生活的舞台,把学生所见、所闻、所感演绎、展示出来。给学生一个舞台,他们是能舞出优美的舞姿的。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一个精辟的阐述:“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要为满足学生的发现、研究、探索的天性创造和提供条件,让学生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获取知识,让学习过程成为乐的过程、动的过程、创的过程。
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我设计了小组合作演课本剧这样一个环节。没有了老师的参与,小导演独到的分析指导,小演员们夸张而又精彩的表演,无不让人竖起大拇指。而在《九寨沟》一文的教学中,“游览”了九寨沟,有的同学又自告奋勇当起了小导游,亲切的话语,精彩的解说,“观众”独到的评价,使整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这种“懒惰”的教学方式,充分信赖学生,创造条件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锻炼,无疑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相信这样下去,不仅不会“放羊”,反而会使我们的学生越“放”越聪明,越“放”能力越强。这样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创设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而且教师也有了更多思考时间和观察了解学生的时间,能更好地调控课堂。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该为自己的“懒”感到高兴。让我们做个“身懒心不懒”的“懒”老师吧,你会陶醉在学生张扬的个性、流淌的智慧中,你会在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究,逐步成熟的过程中得到欣慰与满足。
关键词 “懒”教学方式 自主方法
勤快的教师培养懒惰的学生!正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事必躬亲,才使学生养成了懒动脑、怕动手、被动依赖的坏习惯。殊不知“雄鹰的翅膀是飞出来的!”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偷懒”,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
当然,这个“懒”不是消极工作,而是积极主动的“懒”。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要“少讲”“少说”“少写”。
一、教师要“懒”于动口,少说,多给学生表达观点的机会
一节课40分钟,学生能够全神贯注听讲的时间也许只有25分钟。如何在这25分钟里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呢?关键是要做到精简课堂,少讲:凡是学生自己能够看懂的就不讲;凡是学生能自己做的就不代劳;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究出结论的就不操心。对学生而言,他们渴望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风采,渴望能够得到表达观点的机会。
我在教《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指导学生读狐狸对乌鸦说的三次话,这样设计:指名学生读后,让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然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如句子一:狐狸想了想,就笑着对乌鸦说:“您好,亲爱的乌鸦!”
指名读后,师问:“你为什么这样读?”生答:“我想亲切一点读,乌鸦就会说话了,那他的肉就会掉下来了。”师:“那其他同学认为如何呢?”(其他学生都是小评委了,兴致当然高了。)其中一学生答:“我认为他已经把这种拍马屁的语气读了出来(学生都笑了起来,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来),但是表情还没跟上,讲好话时脸上应该堆满笑。”(大家都纷纷模仿了起来)
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自己在一旁适时引导,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进来,课堂气氛轻松又活跃,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动者,学习效果当然好了。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收获却并不小,何乐而不为?
二、教师要“懒”于动手,少写,多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
教师要明确认识到:给予学生过多的依赖,会导致学生的能力萎缩,人们的能力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通过实践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好教师应是一名“懒”教师。只有充分信赖学生,创造条件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锻炼,才能帮助学生摆脱依赖,使学生真正成长起来!
在课堂上,老师不必因担心学生不会,把什么都写给学生。教师不仅要善于“少讲”,多留给学生讲的机会,还要善于“少写”,创设给学生施展的舞台。
在教学《燕子》第一自然段时,我请几位同学上黑板施展自己的才艺——画燕子,其他同学则根据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特点——乌黑的羽毛、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来评比。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轻松愉快地了解了燕子的外形特点了,而且不管是画的还是评的都颇有成就感。教学“大雨滂沱”“草长莺飞”等词语时,也可用这种请学生画出来的方法来理解,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远比老师把自己当成主角口讲手写有效多了。
由此看来,课堂教学中主角应该是学生,老师是配角,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曾记得有这么一句话:“有一个勤劳的妈妈必然会有一个懒惰的孩子。”同样我也想说:“有一个‘懒惰’的老师必然会有一个勤奋的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每个老师不妨偷懒一些,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每节课的主角,而并非是配角。
三、教师要“懒”于“动脑”,少指挥,多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语文课堂是生活的课堂。语文课堂可以是不很规范的课堂,它应该更像一个生活的舞台,把学生所见、所闻、所感演绎、展示出来。给学生一个舞台,他们是能舞出优美的舞姿的。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一个精辟的阐述:“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要为满足学生的发现、研究、探索的天性创造和提供条件,让学生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获取知识,让学习过程成为乐的过程、动的过程、创的过程。
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我设计了小组合作演课本剧这样一个环节。没有了老师的参与,小导演独到的分析指导,小演员们夸张而又精彩的表演,无不让人竖起大拇指。而在《九寨沟》一文的教学中,“游览”了九寨沟,有的同学又自告奋勇当起了小导游,亲切的话语,精彩的解说,“观众”独到的评价,使整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这种“懒惰”的教学方式,充分信赖学生,创造条件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锻炼,无疑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相信这样下去,不仅不会“放羊”,反而会使我们的学生越“放”越聪明,越“放”能力越强。这样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创设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而且教师也有了更多思考时间和观察了解学生的时间,能更好地调控课堂。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该为自己的“懒”感到高兴。让我们做个“身懒心不懒”的“懒”老师吧,你会陶醉在学生张扬的个性、流淌的智慧中,你会在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究,逐步成熟的过程中得到欣慰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