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密度预设的几点思考

来源 :体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82169433521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课密度亦称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是指一节课中,有效的各项教学活动、教学辅助活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它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一节课的密度到底多少才是最佳? 亦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在2011年江苏省小学体育优质课比赛中,有专家就体育课密度做了专门的测试,发现大多数课的密度不到30%,达不到专家们要求的50%。这意味着有不少教师在备课时不考虑教材、学情等因素,随便给出一个不可能达成的数据。体育课密度大小的预计,是一线教师倍感困惑的难题。下面笔者就教学设计时对密度的预设提出几点思考:
  一、体育课密度因学生而异
  体育课的密度因年级、性别而异。由于学生学段的不同,生长发育的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在密度的安排上应区别对待。高年级学生喜欢强度大的运动项目,相应的密度设计就应该小些;而低年级的学生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但又要达到锻炼的效果,在密度安排上应该适当大一点。由于男女生生理特点的不同,比如男生喜欢对抗性强、运动强度大的运动,故在安排上密度可以小些,学生体能消耗过多会导致体能恢复时间较长,继而影响下面的课;而对女生而言,特别是初、高中女生,喜欢运动强度小、娱乐性强的运动,教师在安排这类女生活动时就尽量多地使用场地器材,提高她们的参与度,提高课的练习密度。另外,课的密度还与学生的人数有很大的关系,如30人的小班与48人的大班,同样的设计密度肯定效果不一样。
  二、体育课密度因教材而异
  教师在体育课会教授不同的教材内容,设计这些教学内容时,在课的密度设计上应该有所不同。如健美操、武术等教材,以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为主,对于这类教材体育课密度相对就较大一些。但如单杠、山羊等体操教材,出于场地器材和安全保护的考虑,相对密度就要小一些。包括一些需要爆发式用力的项目,如投掷和短跳项目,密度也不宜太大。由此观之,在不同的体育课教材内容上,课的密度应有所不同,不能一味地遵循密度大就是好的理论,我们应该在教学流程上下功夫,要追求预设的有效性,以此来提高练习的密度。
  三、体育课密度因课次而异
  体育课有新授课、复习课、考核课等课型,其密度也不尽相同。在复习课的课次上,又有教学细节的轻重缓急,在每个教材的单元教学上,由于课次的不同,课的密度设计应有所区别。新授课是学生感知和认识的阶段,教师讲解示范要突出,且课堂又是动态的,往往容易在某些环节上打岔,故体育课的密度相应会有所下降;而在复习课时,尽管教师不断指导改正错误动作,但应该让学生尽量多地练习,以达到熟练动作的目的,尽快达到自动化程度,所以相应的体育课密度就要大一些;考核课一般是对学生个体逐一进行考核,课的密度相对较小,我们可以在考核前多安排一些集体性的复习,考核后安排一些教学比赛、游戏等,以提高课的密度。
  四、体育课密度因季节而异
  在每学期安排教学计划、安排不同教学内容时,应该综合考虑教材间搭配、场地器材、气候条件、学校体育竞赛等因素,尤其不能忽视体育课的密度。比如9月份天气炎热,应该安排强度小、密度相对大一些的教学内容,如:复习广播操、武术、反应协调游戏等;而到12月份天气寒冷,应该安排运动强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如:耐久跑、跳大绳、踢毽、拔河、溜冰、滑雪等项目,需要通过运动来产生热量、抵御严寒、提高自身免疫力,但在密度安排上应尽量小些,避免大量出汗后感冒。密度安排得当,既可御寒避暑,又愉悦身心。
其他文献
本期教研园地讨论的专题是关于体育教研的困惑,一线老师们积极踊跃参与了该话题的讨论,有的老师把教研中遇到的困惑以不同方式提了出来,还有的老师针对本期栏目关于看课、培训、
体育教研活动是为了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出发点,研究其解决途径与方法的一种研究活动。其研究主体为教师,研究对象为在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中教师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笔者对以下几种教研活动有所体会,在此与广大体育教师同仁共享。  一、教学观摩型教研活动  此类型是体育教研活动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教研活动。主要是做课教师以自己特有的课堂教学风格
自2007年5月7日,中央7号下发以来,辽宁省以对国家、对民族未来负责的态度,把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作为5年来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向活动要质量"的工作方略及
铅球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项目,但随着塑胶场地的普及,铅球被束之高阁,渐渐被人们遗忘。笔者利用铅球自身固有的特性,开发出一些素质练习和游戏,现整理出来和大家交流分享。
体育教师的运动技术诊断与错误动作纠正技能,需要他人的指导,但自我锤炼最关键。通常情况下,我们比较重视体育课中观察动作、发现错误、确定原因、合理引导等层面,而相对忽视课前和课后的相关做法,其实,课前、课中、课后相关联的行为最能确保这项技能的真正提升,笔者就相关的六个策略与大家商榷。  一、课前:未雨绸缪与辨明方向  1.未雨绸缪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一是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层面,教师可以先确定出
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日前在郑州结束。与以往各届活动相比,本届活动出现了许多值得肯定的新情况、新趋势。初略总结,其特征如下:第一,规模越来越大本届展示
在中央7号文件提出的工作目标和要求满5周年时,深圳市阳光体育运动推广和开展的效果到底怎么样?这些年、这件事,学校体育工作做得怎样?5年来,哪些经验可以坚持,哪些需要改正,我
球动娃哈哈  目的:学生在发出第一声“哈”之后,后面的“哈”是发自肺腑的笑。愉悦身心,起到一定的放松效果。  场地器材与方法:在场地一块平整的空地上,学生将球抛起,全体学生根据球落地的声响,哈—哈——哈——哈……的大笑,并且头跟着球的高度走。球的高度在第一次弹起后会越来越低,学生从站到蹲,从蹲到跪,从跪到趴,最后几乎到躺,很好的放松了身体。  双人滚球  目的:通过两人配合达到身心放松。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