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师德来支撑我们的人生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ongtao34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德,即教师所具备的品德。孟子曾经说过,人生有三大乐事:“父母俱在,子孙无损,一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二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三乐也。”他把培养人才与人生乐事并提,可见他的责任感有多强烈。
  教师既然选择了教书育人的职业,就应该用师德来支撑自己的人生。选择了A就必然B,这是逻辑学中所述的必然规律。根据这一基本规律,行业比较中的种种不平衡心态就应该不复存在。
  师德的内涵是什么?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同一时代、同一社会的人也有不同的回答:韩愈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叶圣陶认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毛泽东则站在时代的高度,说“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进而提出“教育要为无产阶段政治服务,要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育人方针和育人方法。现代学者把影响学生、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增强学生体质、关爱学生、呵护学生成长作为师德的重要元素。崇拜教师工作的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羡慕教师工作的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鄙视教师工作的人则说:教师好似佛堂说教、食堂吃饭、寝室睡觉的三堂人物,他们生活单调、枯燥无味、有职无权、人情淡漠,过的是灰色的生活。
  其实,人类在从野蛮向文明、自由向必然的转变过程中,师德就有了自觉的担当——教育人、感化人,使教育对象符合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要求,使未来的社会蓬勃向上。于是,关于教师才有了许多的比喻: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是人梯,助人登上天堂;教师是渡河之舟,来回渡人过河;教师是领头雁,带人到春光明媚的地方;教师是父亲,是母亲,塑造学生的灵魂。所以,在封建社会,孔子的形象越来越高大,高大到“大诚至圣先师”的程度,无以复加,最后干脆与“天地君亲”同位并列,成为自家宗室之神。
  本来,“天地于我何地焉”?在封建社会里,帝王给百姓带来的好处极其有限,而且辐射长度也短得可怜。一个生灵降世以来,先是沐浴着父母之恩而成长,至于人生的走向则由他的老师来奠定基础。
  在这个生灵的成长过程中,沐浴师恩,健康安泰。杜甫论诗说:“转移多师是汝师。”一个老师的优势诚然有限,可学生在多学科、多师资的熏陶下,吸收知识的营养,形成多样化的结构。这样,民族的素质才会一代强过一代,才能形成人类逐浪式发展的趋势。
  教师这个概念由个体向群体发生转移,教师的形象由个体微观来凸现,但这微观凸现的教师形象,一个个融汇整合,一次次叠加粘化,就是教师的整体形象。教师的社会地位越崇高,社会对教师的价值期望就越远大,社会就会用放大镜来观察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这样一来,社会对老师犹如老师对学生一样,往往看到的是瑕疵,可是瑕不掩瑜,高尚的师德会感动一颗颗稚嫩的心灵,会感动中国,会感动世界,也会感动人类的历史。汶川地震出现的一个个动人事迹中的母亲用身躯保护儿女,老师用血肉来掩佑学生。母亲、老师都用自己的生命来延续下一代的生命,这是什么精神?这是血肉亲情的精神。这是什么品德?这是气贯长虹的教师品德,这就是教师的灵魂,这就是教师品德的真正内涵——教师每天所做的工作,包括所受的劳苦,甚至是屈辱,无不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理想——把自己的人格、智慧和生命延续给下一代。凡是做教育工作的人都是这样,年年如此,代代如此,永远如此。蜡烛也好,渡船也罢,这些比喻都是贴切的、形象的,因为教师无时无刻不在煎熬自己,捧出自己一滴滴心血和一粒粒精髓,献给他的育人事业。
  从宽泛意义上讲,凡是启动他人心扉、有意引导他人接受自己的思想、技能、行为方式及为他人解惑答疑的人都可以称之为老师。但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不仅是这样,他还必须具备其他职业者所不具备的、特殊的心理和德行:当受到无理指责时,应该想到“人不知而不愠”;当待遇不如人时,应该想到“君子固穷”;当荣誉受到损害时,应该想到“人生如草木,一岁一枯荣”;当欢乐时,应该想到“兴尽可能悲来”;当寂寞时,应该想到“自古圣贤皆寂寞”……具有这样品质的人,才能承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才能享受真正意义的教师称号。
  教师的心智,杂取种种,自成一家,集人智慧之大成。教师的品德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一个决心忠诚于教育事业的人,应该用师德来支撑自己的人生,用师魂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用自己的人生来铺平学生成长的道路,让他们徜徉师恩的长河,游向人类智慧的远方。
  (作者单位:408200重庆市丰都县实验中学校)
其他文献
选择题是历史学科最常见、最基本的一种题型,它具有以下特点:客观性强;考察知识面广;难度变化大;迷惑性强;能考察学生多项能力。解答历史选择题的一般要求和步骤是:认真审题,抓住关键;解法得当,思路清  晰;全面分析,防止漏解。此外,还要掌握一些具体的解答方法,以便提高解题效率。    一、直选法    此方法适用于对试题内容特别熟悉、一看便知的简单型选择题。但在应用此法时要特别注意细心审题,千万不要因
期刊
新课程改革后,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在给一线教师带来了严峻挑战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让教师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给教学注入活力。在新课改工作中,我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作为课改工作的突破口,在实践中还颇有成效,这个突破口就是:让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为什么要让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呢?这是因为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现在看来它们从时间到空间
期刊
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只追求教育在未来的结果,而忽视教育自身作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我想,要让学生学习过一种健康、安全、积极愉快、有爱心和责任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那么我们的课程生活首先就应当是这样的。正是出于这样的观点,我在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充满“童趣”和“童乐”的情境,建构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课堂,促使学生在这种课堂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
期刊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应同步进行改革。笔者在从事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些成功的教改思路。我认为要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教改优化:    一、优化教师形象,提高教书育人的可信性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教师的表率作用,孔子是最早提出“以身作则”的教育原则的人,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国当
期刊
小学科学课本上的很多结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教材中对比实验也较多。所谓的“对比实验”,就是将“对比”和“实验”这两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实验进行对比,或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人为控制所产生的两个类似现象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确定对比因素对事物性质和变化的一种实验方法、过程。  《溶解的快与慢》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意在指导学生运用对比
期刊
高中地理教学是高中教学和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改变教学平铺直叙、死记硬背的传统模式,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形成课堂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具有极大的魅力,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从而使素质教育的优越性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地理在参加高考后,每个高中地理教师都需要研究和面临解决的新课题。    一、课堂教学风格的内涵    每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
期刊
物理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课程实施的操作性依据。校本课程内容必然是要与学校、学生和教师的现实紧密相联,它必须是在教师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而且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要避免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教师的“个人作品”。  按照物理新课程标准,一方面要求在“知识深度”方面要适当降低,而在“知识广度”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拓宽;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习并认识物理学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方法;重视渗透思想教
期刊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动力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把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  的效果。下面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引发好奇心的情境    教学实践告
期刊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注重学生的发展,不仅是我国发展经济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必须把握新理念,探究新方法。  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起组织、帮助和促进作用,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
期刊
班级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是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地方。良好的班级将会培养出健康成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一个班集体的好与坏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班级管理的核心,所以,作为班主任,必须具有坚定的信心,要严格要求自己,明确任务,按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德育管理工作,展开各类课内外活动,全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有理想、有道德、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