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34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当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任务的设计了。任务应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要以真实的社会情境为基础,蕴涵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简单的讲,任务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完成的一些事。例如,一篇文章、一幅图画、一张表格,也可以是一份调查报告,一个网页等。
那么,任务设计应该注意哪些地方呢?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任务设计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有些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为了同时考察学生的多个知识点,有时会“生造”一些不符合生活实际的任务。比如,在考察学生电子文档的格式设置时,会要求把一首四句诗的四句分别设置为不同的字体和不同的字号,这就是生造的,因为任何书都不会这样排版,这样的任务就不是一个贴近生活的好任务。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注重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领域中联系生活的、可体验和实践的最基础的知识,学会掌握各种工具操作技能的规律,在应用实践中形成能力。
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硬件组成的知识时,如果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记忆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计算机各硬件部分的名称、功能、主要性能指标等,学生会觉得抽象枯燥,不愿去记忆。于是教师设计了一个“我家要买新电脑”的任务,假设学生家里需要配置一台新电脑,让学生自己上网了解,配置一台新电脑,哪些硬件部分是必须的,这些硬件的主要性能指标是什么,以及当下计算机硬件发展的趋势等。由于任务贴近学生的生活,配置一台新电脑在每个学生的家庭都会发生,学生也都想为自己家里出一份力,于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学习兴趣也十分浓厚,最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非常好。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要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作用,教师就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的教学内容,这样才有可能让学生有话说、有事做,学生才会乐于探究。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让学生在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使用信息技术的需求和愿望,继而主动而有兴趣地学习信息技术。
二、任务设计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信息技术教师要主动转变角色,在与学生共同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以学生学习伙伴的角色,实现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指导。任务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完成“遵义红色旅游”这个项目时,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收集遵义会议纪念馆、红军山等景点介绍,线路安排的话,难免有些枯燥,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有的教师给学生确定一个“虚拟身份”: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型的旅行社,需要给外地去遵义旅游的旅行团安排一个两天的行程。旅行社里有经理、有财务、有导游,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认领”一个身份,然后由经理负责旅行线路的安排,导游负责景点的介绍,财务负责费用的统计。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对所要完成的任务有一种认同感和责任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全身心的融入到学习中去,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培养的不仅仅是从网络上搜索信息的能力,更多是信息筛选和处理的能力,是信息素养。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化成了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三、任务设计应有层次性
一节课上有时会有好几个学习任务,这个时候就需要注意设计任务的层次性。掌握信息科技的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累积的过程,所以在设计任务时要十分注意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容量、重点和难点的分布、前后联系等多个方面,一般应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
比如在设计“利用word制作电子小报”这一任务时,可以按照教学的要求分成以下几个任务:1、电子小报的策划,涉及的知识点有文字输入、修改、保存、格式等;2、报头与版面的设计,涉及的知识点有文本框、艺术字等;3、内容的修饰和编辑,涉及的知识点有图片的应用和表格的使用等。这样的设计由易到难,前后任务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使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任务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面临困难时能迎难而上,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自觉的去解决一个个的任务,这样掌握的知识也会比较牢固。
任务的设计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必须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一系列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有层次性和互动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当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任务的设计了。任务应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要以真实的社会情境为基础,蕴涵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简单的讲,任务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完成的一些事。例如,一篇文章、一幅图画、一张表格,也可以是一份调查报告,一个网页等。
那么,任务设计应该注意哪些地方呢?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任务设计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有些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为了同时考察学生的多个知识点,有时会“生造”一些不符合生活实际的任务。比如,在考察学生电子文档的格式设置时,会要求把一首四句诗的四句分别设置为不同的字体和不同的字号,这就是生造的,因为任何书都不会这样排版,这样的任务就不是一个贴近生活的好任务。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注重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领域中联系生活的、可体验和实践的最基础的知识,学会掌握各种工具操作技能的规律,在应用实践中形成能力。
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硬件组成的知识时,如果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记忆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计算机各硬件部分的名称、功能、主要性能指标等,学生会觉得抽象枯燥,不愿去记忆。于是教师设计了一个“我家要买新电脑”的任务,假设学生家里需要配置一台新电脑,让学生自己上网了解,配置一台新电脑,哪些硬件部分是必须的,这些硬件的主要性能指标是什么,以及当下计算机硬件发展的趋势等。由于任务贴近学生的生活,配置一台新电脑在每个学生的家庭都会发生,学生也都想为自己家里出一份力,于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学习兴趣也十分浓厚,最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非常好。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要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作用,教师就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的教学内容,这样才有可能让学生有话说、有事做,学生才会乐于探究。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让学生在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使用信息技术的需求和愿望,继而主动而有兴趣地学习信息技术。
二、任务设计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信息技术教师要主动转变角色,在与学生共同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以学生学习伙伴的角色,实现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指导。任务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完成“遵义红色旅游”这个项目时,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收集遵义会议纪念馆、红军山等景点介绍,线路安排的话,难免有些枯燥,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有的教师给学生确定一个“虚拟身份”: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型的旅行社,需要给外地去遵义旅游的旅行团安排一个两天的行程。旅行社里有经理、有财务、有导游,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认领”一个身份,然后由经理负责旅行线路的安排,导游负责景点的介绍,财务负责费用的统计。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对所要完成的任务有一种认同感和责任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全身心的融入到学习中去,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培养的不仅仅是从网络上搜索信息的能力,更多是信息筛选和处理的能力,是信息素养。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化成了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三、任务设计应有层次性
一节课上有时会有好几个学习任务,这个时候就需要注意设计任务的层次性。掌握信息科技的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累积的过程,所以在设计任务时要十分注意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容量、重点和难点的分布、前后联系等多个方面,一般应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
比如在设计“利用word制作电子小报”这一任务时,可以按照教学的要求分成以下几个任务:1、电子小报的策划,涉及的知识点有文字输入、修改、保存、格式等;2、报头与版面的设计,涉及的知识点有文本框、艺术字等;3、内容的修饰和编辑,涉及的知识点有图片的应用和表格的使用等。这样的设计由易到难,前后任务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使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任务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面临困难时能迎难而上,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自觉的去解决一个个的任务,这样掌握的知识也会比较牢固。
任务的设计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必须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一系列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有层次性和互动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