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p37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正确引导学生的探究行为,是对学生科学素质和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对如何将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结合以及在第二课堂中对大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及效果进行了详细阐述。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方面是课堂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通过在第二课堂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才能提高大学生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参与创新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才能促进大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真正实现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
  关键词: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第二课堂
  作者简介:邓力(1965-),女,重庆人,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和平(1957-),男,河南南阳人,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400044)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资助(立项编号:1130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011-02
  为适应未来信息社会国际化发展方向的需要,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但应具有扎实宽厚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而且更应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应用已有知识进行开拓、发展、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还应具有进行学科交叉、渗透、从中发现学科生长点和发展新学科的能力。[1]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建设者、接班人,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伟大事业之重任,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提高其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要,也是实现民族富强、国家富裕的保证。[2]
  一、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品格培养的必要性
  在教学课时总体压缩的情况下,学生是否把课余时间用于研究性、探索性和创新性学习,还缺少更好的引导方法和合适的内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调动,多数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十分不利。其表现为:重灌输轻培养,重应试轻素质,重趋同轻个性,重服从轻创造。[3]此外,中国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创新意识薄弱,习惯于墨守成规,安于现状,从众心理较大,随大流,缺乏冒险与开拓精神。199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说:“美国学生的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有创新及冒险精神,往往能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绩。”这主要得益于美国的开创性教育。创新还是创业的源动力,是创业的基础,没有创新教育的铺垫,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就很难养成。如今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据教育部统计,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已经由20世纪90年代末的90%以上跌落到2009年的74%。[4]大学生就业难的最直接原因是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偏差。而高校毕业生作为高素质人群,具有知识、信息、观念等方面的优势,是最适合自主创业的群体之一。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是缓解目前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意识与能力。[4]因此,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大力推进创新教育迫在眉睫。
  以“利用电工学课程面对多专业的特点结合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作为研究课题成功申报了为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组在已有的成功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发明创造实例的基础上深化整合已有的教学改革成果,利用“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相关平台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开展大学生的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模式上采用跨学院、跨学科、校企联合的交叉组合方式,以社会需求为向导,探索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实现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
  课题组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有效利用“电工学”课程面对多专业学生和课程组教师自身多领域研究方向的特点,结合不同专业的培养方向,通过优化组合教与学,使数量较多而且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电工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能了解到每个知识点是如何应用在相关专业上的,还能借助教师自身的研究背景及时地向学生介绍相关专业与电气工程跨学科的研究热点和重点项目以及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状态和发展趋势。这样不仅能将创新教育渗透到“电工学”这种大类课堂教学中去,还能提高本科生参与国家、地方和学校组织的各种科研培训、创新实验和科技大赛的积极性,同时还为理性选择科研培训项目、毕业设计方向甚至今后的就业和创业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正确培养和引导学生的探究行为不仅要通过课程教学促进大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体验,还需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促进大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并通过参与国家、地方和学校组织的各种相关科研培训、创新实验和科技大赛等活动促进大学生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参与创新和发明创造,真正实现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
  三、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保障
  根据教学规律和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以及技术发展状况、市场需求,课题组进行了“第二课堂”的设置,使课程设置不仅能反映学科内容之间的客观规律,而且还能反映“第二课堂”的教学规律,特别是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专业特点。由于低年级大部分学生基本上不具备科技开发能力,可针对所学专业和兴趣由指导教师开展了一些论坛和讲座类的课外学术活动,使其了解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对于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则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国家、地方和学校组织的各种科研培训、创新实验和科技大赛等活动。
  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围绕各自的研究任务进行分工合作,带着其课题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尽早进入实验室,并与相关课题方向的研究生进行交流,组织和开展定期的学术研讨、工作总结,甚至可以参与到课题组的具体实验科研活动或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中。教师在第二课堂中主要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和支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在第二课堂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个性,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实施个性化教育,同时还能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既是知识的积累过程,更是不断发挥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结合第二课堂,形成从低年级、高年级到研究生的创新梯队及连续一贯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四、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和研究,本课题组在2007年指导了首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两项。在指导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特别注重对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实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和发明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模式和手段上进行了大胆改革和全新尝试,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分析测试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和科学创新意识上初见成效,指导学生成功申请了3个发明专利和4个实用新型专利,至此实用新型专利获权4项,发明专利获权2项,且两个项目2009年结题验收评审结果均为优秀;学生所撰写的论文也在《电源技术》上发表。
  2010年在指导2006级本科毕业设计时采用并改进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中的培养方式和手段,使毕业设计课题紧靠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清洁能源,引导学生带着毕业设计课题进入国际合作实验室校企联合创办的《重庆大学——美国德州仪器数字信号处理方案实验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创新和发明创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训练和提高。其中三位学生参加了2009~2010年第四届德州仪器(TI)C2000 DSP大奖赛并获得一等奖(TI举办的DSP 大奖赛是国内乃至国际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DSP竞赛。这次大奖赛有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270多支队伍参赛)。同年,还首次成功指导我校2008级电气专业和机械工程专业学生,以跨学院交叉组队的方式申报参加第四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该项目的研究内容涉及到电气、电磁兼容、机械结构设计和汽车动力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课题。与此同时又指导了第二届重庆大学科研培训计划共8项,项目组的队员也是由2008级电气和机械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共同组队参与。
  这种跨学科的组队方式主要是由于课题组的成员担任了机械学院“电工学”课程的老师,在“电工学”课程的教学课程中及时让机械学院的二年级学生了解到电动汽车是目前世界上最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他们对这种需要汽车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和化工材料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踊跃报名要求参加重庆大学第二届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而且强烈要求跨学院组织电动汽车的科研项目。由于条件和名额有限,经过择优选拔,淘汰了半数以上学生,之后最终入选12人,并成功申报了《电动汽车电机减速器差速器一体化设计》、《纯电动汽车电池布置与汽车动力性能匹配》、《电动汽车助力转向系统与电气一体化设计》和《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结构设计》等四项电动汽车中机电一体化的研究项目。在2011年重庆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结题评审时4个项目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均获得优良成绩,其中《纯电动汽车电池布置与汽车动力性能匹配》项目评审为优秀一等奖。
  2011年课题组的教师成功指导了两组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其中一组获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二等奖。
  由于这种跨学院、跨学科组队的培养模式得到了学校的认可和好评。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将研究成果在我校机械工程和化学工程学院二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介绍,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并激发了他们参与科研实践的兴趣和热情。2011年重庆大学2009级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和化学工程的本科学生再次以跨学院、跨学科交叉组队方式自愿报名申报第三届重庆大学科研培训计划共10项。
  五、结束语
  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的过程。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完成教学资源配备,探讨课程评定方法,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实践内容,还需努力使教学改革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不断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保持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先进性和活力。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保障;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大学教师有责任在结合自己的实践中加强理论研究,用更多的精力去开辟全新的“第二课堂”,使“第二课堂”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和提高,成为完整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Z].
  [2]肖放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约束因素及国家与社会责任[J].求索,
  2010,(7):171-172.
  [3]蒋晓虹,卢永嘉.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理分析和培养要素[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17-118.
  [4]王又军.从就业市场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7):49-50.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在高职院校中,班级作为学生受教的基础单位,辅导员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辅导员除了自身应具有美好的心灵、崇高的职业道德、强烈的责任感外,还要在以身作则、悔人不倦、全面培养这三方面下功夫,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处处为学生考虑,才能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以身作则;悔人不倦;全面培养;责任感  作者简介:陈丽茹(1962-),女,辽宁开源人,哈尔滨
摘要:通过分析四年多来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纸质图书的采购、流通、调整等各方面的数据,同时结合读者的特点、专业设置等客观因素,找出目前该馆馆藏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法,以此不断提高纸质图书的流通率。  关键词:纸质图书;馆藏结构;借阅量;专业图书  作者简介:许娟(1983-),女,河北保定人,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河北?保定?071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缩影,是一种亚文化。高等教育与社会联系日益密切,因此,探索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高等教育改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高校学生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立足国内实际,借鉴国外经验,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建设;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蔡斌(1984-),男,安徽宿州人,宿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助教。(安徽
摘要:分析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现状,以及对大学英语读写译和视听说教学的积极影响。针对现行分级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利因素,为分级教学的后续改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学分制  作者简介:穆春玲(1963-),女,回族,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副教授。(河南?开封?47500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大学作为高等教育领域推动国际化进程的主要机构,它的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至关重要。我国在推进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应从教育的本质层面思考如何坚持民族化。具体来说就是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大学教育培育的杰出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国际知识及沟通合作等能力,还要能够坚守并发扬本民族的特色文化。  关键词:大学教育国际
摘要:当前,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中,需要进一步明确我国民族高校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我国民族高校国际化的背景、意义和措施等问题。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我国民族院校应坚持自身的办学传统和特色,也应顺应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通过参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增强办学实力和提高办学水平。  关键词:民族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  作者简介:姚金雨(1972-),女,侗族,湖北宣恩人,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摘要:我国高校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往往比较单一,随着高等教育和管理改革的推行,如何确保高校的收入多元化,为高校的成功发展奠定基础,需要我国高校进行深入探讨。美国大学在资金筹集、投资及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与模式对我国高校进一步开拓资金渠道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校发展;美国;资金筹集  作者简介:徐莲(1966-),女,江苏太仓人,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韩彩玲(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