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胶南市实验小学自2010年新学期开始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通过健全机制,实现了“教师人人做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的育人目标。
学校无闲师,师师育人
在很多教师的潜意识里,总觉得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其他的事情则由班主任负责。为改变教师的错误认识,切实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学校完善并实施了“一制双择三评价”机制。
“一制”是指建立一套完整的导师工作制度,包括档案制度、家长联络制度、谈心与汇报制度等。每个班级建立导师团,班主任为总导师,全体任课教师为成员。为充实导师团的力量,学校还与当地驻军和交警大队联系,为每个班配备一名解放军官兵和一名警察担任导师。实施授导信息月反馈交流制度,定期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会,并将成功的经验发布到学校网站、校刊上,实现经验共享,不断推动学校导师制工作的开展。通过“导师对学生说、学生对导师说、家长对导师说、学生对学校说、家长对学校说”,在家校间搭建起有效沟通的桥梁,家校携手共商育人大计,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双择”是指学校根据学生的情况,配备相应的导师;同时,将导师的基本情况公布给学生和家长,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根据学习情况、爱好特长及思想状况,自主选择喜欢的导师。如果学生或家长对导师的工作不满意,可以随时申请更换。“双择”制度有助于导师和所带学生、家长形成发展共同体,在共同愿景下,导师和学生、家长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有效地增强了教育合力。
“三评价”是指,对导师的评价主要看三个方面的指标:一是选择导师的学生数量;二是受导学生思想、日常表现、学业成绩等的变化幅度;三是受导学生及其家长的满意度。考核结果与每位教师的年度考核挂上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老师(尤其是科任老师)重“教书”而轻“育人”的痼疾,主动承担起导师的职责,悉心育人,使得“全员充育人导师制”落到了实处,收到了实效。
实践证明,“一制双择三评价”机制的建立,实现了“学校无闲师,师师育人”,让学生时时沐浴在师爱的雨露之中。
教育无闲时,时时育人
受时空的限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很难协调一致,导致“校内好少年、家里淘气蛋”双面现象的出现。为打破这种困境,实现教育的连续性,学校借助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推行,建立了“双管”全员育人机制。
一管校内。学校印发了《导师与学生互动交流表》,让学生把自己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困惑,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填写到表上,受导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时间,自己选择话题,以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和导师进行沟通。此举收效明显,在每周四下午两节课后的全校集中授导时间,导师与学生或在办公室,或在操场,或在小花园,有时指指点点,有时促膝交谈,有时欢声笑语,有时附耳细语。这样的辅导,让学生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和朋友般的尊重。
二管校外。每逢节假日,学校都会发给学生一份《导师与家长互动表》,导师会把受导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取得的进步及时通报给家长,并广泛听取家长的反馈意见。周末或节假日,导师组织受导学生及家长一起开展郊游、参加公益劳动、进行小课题研究等校外活动,让学生学会合作,感受大家庭的温暖。
“双管”育人机制的建立,实现了导师育人制在时间上的全覆盖,收到了“教育无闲时,时时育人”效果。
教育无闲事,事事育人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学校要求导师在做好学科教学工作的同时,抓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相机进行思想指导、心理疏导、习惯引导和学业辅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沐浴在爱与希望的阳光里。
学校实行了重点帮扶制,由班主任组织本班任课教师对学生情况进行摸底,对行为有偏差、心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等特殊学生群体开展个性化的重点帮扶。对这些孩子的引导,必须从小事入手,抓住时机进行。如对单亲家庭中只有母亲的孩子,安排一位男教师担任导师;对缺少母爱的孩子,则选择一位责任心强的女教师与他结对;对特困学生则选择一位曾经有过类似经历的教师对其进行重点辅导。导师每两周至少与学生谈心一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生活状况,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指导受导学生学会与人正常交往,帮助学生消除和克服心理障碍。帮扶活动的实施,对教师来说,只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对被帮教的孩子来说,却是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在人生最迷茫的岔道口上,為他们点亮了心灯,指明了方向。
通过两年的实践与探索,学校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形成了“人人承担育人任务、堂堂渗透育人内容、时时蕴含育人理念、事事体现育人作用”的良好局面,实现了让学生“快乐生活,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办学理念,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
学校无闲师,师师育人
在很多教师的潜意识里,总觉得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其他的事情则由班主任负责。为改变教师的错误认识,切实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学校完善并实施了“一制双择三评价”机制。
“一制”是指建立一套完整的导师工作制度,包括档案制度、家长联络制度、谈心与汇报制度等。每个班级建立导师团,班主任为总导师,全体任课教师为成员。为充实导师团的力量,学校还与当地驻军和交警大队联系,为每个班配备一名解放军官兵和一名警察担任导师。实施授导信息月反馈交流制度,定期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会,并将成功的经验发布到学校网站、校刊上,实现经验共享,不断推动学校导师制工作的开展。通过“导师对学生说、学生对导师说、家长对导师说、学生对学校说、家长对学校说”,在家校间搭建起有效沟通的桥梁,家校携手共商育人大计,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双择”是指学校根据学生的情况,配备相应的导师;同时,将导师的基本情况公布给学生和家长,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根据学习情况、爱好特长及思想状况,自主选择喜欢的导师。如果学生或家长对导师的工作不满意,可以随时申请更换。“双择”制度有助于导师和所带学生、家长形成发展共同体,在共同愿景下,导师和学生、家长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有效地增强了教育合力。
“三评价”是指,对导师的评价主要看三个方面的指标:一是选择导师的学生数量;二是受导学生思想、日常表现、学业成绩等的变化幅度;三是受导学生及其家长的满意度。考核结果与每位教师的年度考核挂上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老师(尤其是科任老师)重“教书”而轻“育人”的痼疾,主动承担起导师的职责,悉心育人,使得“全员充育人导师制”落到了实处,收到了实效。
实践证明,“一制双择三评价”机制的建立,实现了“学校无闲师,师师育人”,让学生时时沐浴在师爱的雨露之中。
教育无闲时,时时育人
受时空的限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很难协调一致,导致“校内好少年、家里淘气蛋”双面现象的出现。为打破这种困境,实现教育的连续性,学校借助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推行,建立了“双管”全员育人机制。
一管校内。学校印发了《导师与学生互动交流表》,让学生把自己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困惑,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填写到表上,受导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时间,自己选择话题,以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和导师进行沟通。此举收效明显,在每周四下午两节课后的全校集中授导时间,导师与学生或在办公室,或在操场,或在小花园,有时指指点点,有时促膝交谈,有时欢声笑语,有时附耳细语。这样的辅导,让学生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和朋友般的尊重。
二管校外。每逢节假日,学校都会发给学生一份《导师与家长互动表》,导师会把受导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取得的进步及时通报给家长,并广泛听取家长的反馈意见。周末或节假日,导师组织受导学生及家长一起开展郊游、参加公益劳动、进行小课题研究等校外活动,让学生学会合作,感受大家庭的温暖。
“双管”育人机制的建立,实现了导师育人制在时间上的全覆盖,收到了“教育无闲时,时时育人”效果。
教育无闲事,事事育人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学校要求导师在做好学科教学工作的同时,抓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相机进行思想指导、心理疏导、习惯引导和学业辅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沐浴在爱与希望的阳光里。
学校实行了重点帮扶制,由班主任组织本班任课教师对学生情况进行摸底,对行为有偏差、心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等特殊学生群体开展个性化的重点帮扶。对这些孩子的引导,必须从小事入手,抓住时机进行。如对单亲家庭中只有母亲的孩子,安排一位男教师担任导师;对缺少母爱的孩子,则选择一位责任心强的女教师与他结对;对特困学生则选择一位曾经有过类似经历的教师对其进行重点辅导。导师每两周至少与学生谈心一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生活状况,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指导受导学生学会与人正常交往,帮助学生消除和克服心理障碍。帮扶活动的实施,对教师来说,只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对被帮教的孩子来说,却是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在人生最迷茫的岔道口上,為他们点亮了心灯,指明了方向。
通过两年的实践与探索,学校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形成了“人人承担育人任务、堂堂渗透育人内容、时时蕴含育人理念、事事体现育人作用”的良好局面,实现了让学生“快乐生活,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办学理念,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