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南市实验小学:健全机制,让每个学生都受到关爱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lx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胶南市实验小学自2010年新学期开始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通过健全机制,实现了“教师人人做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的育人目标。
  
  学校无闲师,师师育人
  在很多教师的潜意识里,总觉得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其他的事情则由班主任负责。为改变教师的错误认识,切实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学校完善并实施了“一制双择三评价”机制。
  “一制”是指建立一套完整的导师工作制度,包括档案制度、家长联络制度、谈心与汇报制度等。每个班级建立导师团,班主任为总导师,全体任课教师为成员。为充实导师团的力量,学校还与当地驻军和交警大队联系,为每个班配备一名解放军官兵和一名警察担任导师。实施授导信息月反馈交流制度,定期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会,并将成功的经验发布到学校网站、校刊上,实现经验共享,不断推动学校导师制工作的开展。通过“导师对学生说、学生对导师说、家长对导师说、学生对学校说、家长对学校说”,在家校间搭建起有效沟通的桥梁,家校携手共商育人大计,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双择”是指学校根据学生的情况,配备相应的导师;同时,将导师的基本情况公布给学生和家长,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根据学习情况、爱好特长及思想状况,自主选择喜欢的导师。如果学生或家长对导师的工作不满意,可以随时申请更换。“双择”制度有助于导师和所带学生、家长形成发展共同体,在共同愿景下,导师和学生、家长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有效地增强了教育合力。
  “三评价”是指,对导师的评价主要看三个方面的指标:一是选择导师的学生数量;二是受导学生思想、日常表现、学业成绩等的变化幅度;三是受导学生及其家长的满意度。考核结果与每位教师的年度考核挂上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老师(尤其是科任老师)重“教书”而轻“育人”的痼疾,主动承担起导师的职责,悉心育人,使得“全员充育人导师制”落到了实处,收到了实效。
  实践证明,“一制双择三评价”机制的建立,实现了“学校无闲师,师师育人”,让学生时时沐浴在师爱的雨露之中。
  
  教育无闲时,时时育人
  受时空的限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很难协调一致,导致“校内好少年、家里淘气蛋”双面现象的出现。为打破这种困境,实现教育的连续性,学校借助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推行,建立了“双管”全员育人机制。
  一管校内。学校印发了《导师与学生互动交流表》,让学生把自己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困惑,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填写到表上,受导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时间,自己选择话题,以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和导师进行沟通。此举收效明显,在每周四下午两节课后的全校集中授导时间,导师与学生或在办公室,或在操场,或在小花园,有时指指点点,有时促膝交谈,有时欢声笑语,有时附耳细语。这样的辅导,让学生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和朋友般的尊重。
  二管校外。每逢节假日,学校都会发给学生一份《导师与家长互动表》,导师会把受导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取得的进步及时通报给家长,并广泛听取家长的反馈意见。周末或节假日,导师组织受导学生及家长一起开展郊游、参加公益劳动、进行小课题研究等校外活动,让学生学会合作,感受大家庭的温暖。
  “双管”育人机制的建立,实现了导师育人制在时间上的全覆盖,收到了“教育无闲时,时时育人”效果。
  
  教育无闲事,事事育人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学校要求导师在做好学科教学工作的同时,抓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相机进行思想指导、心理疏导、习惯引导和学业辅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沐浴在爱与希望的阳光里。
  学校实行了重点帮扶制,由班主任组织本班任课教师对学生情况进行摸底,对行为有偏差、心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等特殊学生群体开展个性化的重点帮扶。对这些孩子的引导,必须从小事入手,抓住时机进行。如对单亲家庭中只有母亲的孩子,安排一位男教师担任导师;对缺少母爱的孩子,则选择一位责任心强的女教师与他结对;对特困学生则选择一位曾经有过类似经历的教师对其进行重点辅导。导师每两周至少与学生谈心一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生活状况,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指导受导学生学会与人正常交往,帮助学生消除和克服心理障碍。帮扶活动的实施,对教师来说,只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对被帮教的孩子来说,却是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在人生最迷茫的岔道口上,為他们点亮了心灯,指明了方向。
  通过两年的实践与探索,学校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形成了“人人承担育人任务、堂堂渗透育人内容、时时蕴含育人理念、事事体现育人作用”的良好局面,实现了让学生“快乐生活,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办学理念,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
其他文献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的核心概念。“意”偏于主观方面,指主观情感和对于生活的认识;“境”偏于客观,可分为形和神,指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和内在意蕴。意境是指诗歌所呈现出的主观情思和审美对象相互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境界,它超越了诗歌中情、景、意这些个别元素,所展现的是诗人对于宇宙、人生某种形而上的生命体验。意境的营造,要求诗人做到意与境偕,心与物共,情思与景物浑然一体,能够调动读者的情感,使其进入审美
〓〓让学生“心” 动  〓〓让学生“心”动,就是要在学生的意识里建立起学习兴奋,就是要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这一课的第二框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我先在屏幕上投射了一张杨利伟的照片:“知道他是谁吗?”学生马上回答:“杨利伟。”“载人航天英雄。”“对,那同学们还记不记得‘神五’飞船发射的场景呢?想不想再亲眼目睹一下?”我播放了录像,学生们都非常紧张、激动,看到飞船成功
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省、区的部分地区,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极度缺水。有的降雨量只有300-400mm左右,而蒸发量却高达1500-2000mm以上。
教师设计德育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找寻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心理状态的德育工作方法,倾听并满足这一阶段的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通过教学活动逐步将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化、升华,进而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德育需注重学生的体验  中学德育教学,主要目的是通过德育课堂内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把符合社会思想和道德的准则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中学德育的教学目不仅说明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
赏识期望法:让孩子对未来充满憧憬  赏识,就是给孩子以欣赏、赞扬;期望,指给孩子提出希望与目标。赏识期望法,指通过对孩子的赏识与期望,使孩子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达成目标而努力。  故事分享:空间和时间都是圆  2007年“五一”期间,孩子俩说,发现了宇宙的秘密。  杲杲说:“宇宙由无限空间和无限时间组成,我们原来想不通宇宙是什么样子,今天突然明白了!”  杳杳说:“我想,宇宙有可能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动手动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等多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
〓〓新课标要求初中英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英语教学需要创新,需要改革,不能再满足于传统的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行动和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就是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与同学合作、与教师合作,打造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