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与探索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is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动手动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等多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形成师生平等、协作、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是“演员”,教师如“导演”,课堂上学生有了自主合作的机会。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小组合作学习已被广大教师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一、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 优化组合,科学组建合作小组。
  〓〓科学组建合作小组,是实现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的基础和前提。一个学习小组是一个班级的缩影。首先,我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一般由6人组成,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学困生2名;各组间性别、学习成绩力求搭配均衡。再由各小组成员选举一名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各组内还要设不同的职务,如:记录员、汇报员等。在学生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这样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
  〓〓2. 明确任务,提高小组合作效率。
  〓〓学习任务明确分工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每个小组成员一定要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这些任务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人人都有事可做,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在新授七年级数学上册“2.1整式”时,小组长给小组成员分工如下:学困生完成“思考”中的四个填空题,比较简单;优等生总结单项式的定义、单项式系数及次数的定义,并要向小组成员作初步的讲解;例题1由中等生完成,难度不大;我一般在组间巡视指导,最后由我作点评总结。
  〓〓3. 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复杂的知识点则要求教师精讲,合作内容需要教师慎重考虑,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在新授七年级上册“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时,“探究1”教师要先复习利润率的有关公式加以提示后,再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2、3难度大,不宜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需要老师启发、精讲;选定合作学习内容明确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学习成果。
  〓〓4. 做好评价,评价激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动力。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用:口头表扬、全班鼓掌祝贺、小组加分、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评价方式;小组评价要有评价标准,保证公平性和持续性。没有评价,学生就会对小组合作失去积极性。评价以分量化,我的评价标准是:(1)上课回答问题、板演每答对一题优等生得1分,中等生得2分,学困生得3分;(2)比较简单的问题如定义、定理、公式答对了不加分,答错扣1分;(3)对于每一次测验,每个同学都规定了一个目标分数,进步大的学生小组加5-10分。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策略
  〓〓1. 教师要发挥“导演”作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成功,取决于教师的指导。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应当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2. 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老师代言人”作用。小组长不仅是小组的管理者,而且还充当小老师角色,小组长要布置好小组成员的任务、管好纪律、掌控好小组的合作;同时还要批改小组成员的课堂作业,帮助老师辅导学困生,带领小组成员共同进步。
  〓〓3. 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的排名,这种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局面;这种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责任编辑〓龙建刚
其他文献
在小学众多的学科当中,语文绝对是最重要的学科,它是更好地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而在语文的学习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又是重中之重。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作业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 作业量过大且形式单一  在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具体的包括识字能力、阅读能力、造句能力、写作能力等等。教学大纲中也指出,在学生课后作业的设计方面,不要求多,
〓〓考场作文是一种特殊的写作。在整个写作过程当中,谋篇布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作文的谋篇布局可以说是文章的骨架,能够吸引人的谋篇布局贵在巧设计、妙安排,关键的是在“巧妙”上做文章。巧妙不是离奇古怪,也不是异想天开,真正的巧妙是来源于对生活的真正体验、深切感悟,来源于对真实生活的高度概括或浓缩,来源于人人心中都有但个个笔下却无的独特和新颖。 〓〓一、镜头组合法 〓〓审题立意以后,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诸方面因素。个性发展是指不同于现实教育中存在的划一化、标准化的传统观念,而是以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能力、素质和性格特点来因材施教,使其在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劳动习惯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生动活泼、健康协调的发展,形成自己的个性特长。  一、超越:个性化成长的诉求  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是现代教育发展主流。目前,各个学校正努力为学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教材的内在美以及外在美?用怎样的形式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审美意识,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  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其语言是千锤百炼的,有着丰富的韵律美,还富有极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的核心概念。“意”偏于主观方面,指主观情感和对于生活的认识;“境”偏于客观,可分为形和神,指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和内在意蕴。意境是指诗歌所呈现出的主观情思和审美对象相互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境界,它超越了诗歌中情、景、意这些个别元素,所展现的是诗人对于宇宙、人生某种形而上的生命体验。意境的营造,要求诗人做到意与境偕,心与物共,情思与景物浑然一体,能够调动读者的情感,使其进入审美
〓〓让学生“心” 动  〓〓让学生“心”动,就是要在学生的意识里建立起学习兴奋,就是要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这一课的第二框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我先在屏幕上投射了一张杨利伟的照片:“知道他是谁吗?”学生马上回答:“杨利伟。”“载人航天英雄。”“对,那同学们还记不记得‘神五’飞船发射的场景呢?想不想再亲眼目睹一下?”我播放了录像,学生们都非常紧张、激动,看到飞船成功
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省、区的部分地区,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极度缺水。有的降雨量只有300-400mm左右,而蒸发量却高达1500-2000mm以上。
教师设计德育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找寻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心理状态的德育工作方法,倾听并满足这一阶段的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通过教学活动逐步将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化、升华,进而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德育需注重学生的体验  中学德育教学,主要目的是通过德育课堂内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把符合社会思想和道德的准则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中学德育的教学目不仅说明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
赏识期望法:让孩子对未来充满憧憬  赏识,就是给孩子以欣赏、赞扬;期望,指给孩子提出希望与目标。赏识期望法,指通过对孩子的赏识与期望,使孩子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达成目标而努力。  故事分享:空间和时间都是圆  2007年“五一”期间,孩子俩说,发现了宇宙的秘密。  杲杲说:“宇宙由无限空间和无限时间组成,我们原来想不通宇宙是什么样子,今天突然明白了!”  杳杳说:“我想,宇宙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