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所谓教学留白的艺术乃是指将留白手法运用于教学并以此引起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行积极的“再创造”,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
纵观眼下的课堂,留白少得可怜。课堂容量大,节奏快,问题一个接一个,幻灯(片)一张连一张,教师的声音始终主宰着课堂,学生则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如何改变这种教育状况?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观念,巧妙地将写诗作画艺术中的留白手法运用于教学中,创造知识上、心理上的暂时性“空白”,留给学生思维驰骋的空间,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余地。那么,教学中我们如何巧妙留白,留出课堂的精彩呢?
一、留白激趣,趣中生奇
根据教学留白艺术的心理机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空白”,能激起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并使之完美、完善的欲望,引起一种进取的、追求的、充满了紧张感的内驱力,进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非常有利。
例如:教学工程问题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解答:“某车间加工600个零件,王师傅单独加工要10小时,张师傅单独加工要15小时。如果两人共同加工要几小时?”再把题中的“600个零件”依次改为“900个、300个、150个”等,让学生解答。学生解答后纷纷发现了问题:为什么工作的总量发生了变化,而合作的工作时间却不变?有趣的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甚至可以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本案例中,教师利用学生“好动、动奇”的心理,恰当地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事物奥秘的倾向,促使学生保持着一种紧张而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
二、积极体验,丰富想象
丰富的想象是艺术激情的源泉和科学创造的雏形。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用内心的体验与创造来学习数学。体验式学习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心理过程,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探究,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和发现、把握和发展。
因此,数学教学应该建立一个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再创造”。
三、有意留白,启发思维
教学艺术的“留白”,也就是教师未明确说明的部分或暗示的东西,这是就内容而言;就时间来说,它又是指教师在课堂中或课末,留给学生思考或回味反思的空白。它既能使学生在深思咀嚼中更加活化所学内容的“养辩”,又能使他们更主动地学习和发展。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实际上就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教师为此要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思维训练中讲究“留白”艺术应该做到:
1.引——张弓搭箭,引而不发
教学犹如射箭,应留下开弓指点的“空白”,箭让学生自己射出去,使课堂教学呈现“欲爆未爆”之势,从而让学生自得结论、自解问题,其启发训练的效果会倍增。如“长方形面积”的教学,当学生用8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面积而不够摆时,就能激起学生“欲罢不休”的求索积极性,纷纷动脑思考探索其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尝试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与创造。
2.激——存疑激思,投石激浪
在教学中,教师讲授多少,并不等于学生领会多少,有时讲得愈多、愈细,学生反而得到的愈少、愈浅。教学也是省略的艺术,如果能适当、适时地留出空白,省略一些不须讲而学生自能领会的东西,那么学生得到的便会更多。
例如:为了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感性认识,教师准备了3厘米长的小棒3根,2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一根,先请学生用8厘米长的小棒去搭三角形,学生发现:随便配上哪两根小棒都不能搭成三角形,为什么呢?学生说这根小棒太长了,那两根太短了。教师提示:“如果把它换掉,你们能搭吗?”学生互相讨论,结果搭成了各种三角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操作,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至于为什么,则激发学生课后去努力探索。
一幅画涂绘满纸,未必尽善尽美,如果适当留下空白反而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教学也是这样,艺术的留白能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思考。留白后,可以使学生有自主探索、主动体验、深刻辨析、纠谬归正、自我反思的机会。因此,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创设课堂留白,这样才能留出课堂精彩。
纵观眼下的课堂,留白少得可怜。课堂容量大,节奏快,问题一个接一个,幻灯(片)一张连一张,教师的声音始终主宰着课堂,学生则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如何改变这种教育状况?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观念,巧妙地将写诗作画艺术中的留白手法运用于教学中,创造知识上、心理上的暂时性“空白”,留给学生思维驰骋的空间,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余地。那么,教学中我们如何巧妙留白,留出课堂的精彩呢?
一、留白激趣,趣中生奇
根据教学留白艺术的心理机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空白”,能激起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并使之完美、完善的欲望,引起一种进取的、追求的、充满了紧张感的内驱力,进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非常有利。
例如:教学工程问题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解答:“某车间加工600个零件,王师傅单独加工要10小时,张师傅单独加工要15小时。如果两人共同加工要几小时?”再把题中的“600个零件”依次改为“900个、300个、150个”等,让学生解答。学生解答后纷纷发现了问题:为什么工作的总量发生了变化,而合作的工作时间却不变?有趣的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甚至可以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本案例中,教师利用学生“好动、动奇”的心理,恰当地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事物奥秘的倾向,促使学生保持着一种紧张而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
二、积极体验,丰富想象
丰富的想象是艺术激情的源泉和科学创造的雏形。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用内心的体验与创造来学习数学。体验式学习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心理过程,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探究,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和发现、把握和发展。
因此,数学教学应该建立一个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再创造”。
三、有意留白,启发思维
教学艺术的“留白”,也就是教师未明确说明的部分或暗示的东西,这是就内容而言;就时间来说,它又是指教师在课堂中或课末,留给学生思考或回味反思的空白。它既能使学生在深思咀嚼中更加活化所学内容的“养辩”,又能使他们更主动地学习和发展。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实际上就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教师为此要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思维训练中讲究“留白”艺术应该做到:
1.引——张弓搭箭,引而不发
教学犹如射箭,应留下开弓指点的“空白”,箭让学生自己射出去,使课堂教学呈现“欲爆未爆”之势,从而让学生自得结论、自解问题,其启发训练的效果会倍增。如“长方形面积”的教学,当学生用8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面积而不够摆时,就能激起学生“欲罢不休”的求索积极性,纷纷动脑思考探索其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尝试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与创造。
2.激——存疑激思,投石激浪
在教学中,教师讲授多少,并不等于学生领会多少,有时讲得愈多、愈细,学生反而得到的愈少、愈浅。教学也是省略的艺术,如果能适当、适时地留出空白,省略一些不须讲而学生自能领会的东西,那么学生得到的便会更多。
例如:为了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感性认识,教师准备了3厘米长的小棒3根,2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一根,先请学生用8厘米长的小棒去搭三角形,学生发现:随便配上哪两根小棒都不能搭成三角形,为什么呢?学生说这根小棒太长了,那两根太短了。教师提示:“如果把它换掉,你们能搭吗?”学生互相讨论,结果搭成了各种三角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操作,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至于为什么,则激发学生课后去努力探索。
一幅画涂绘满纸,未必尽善尽美,如果适当留下空白反而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教学也是这样,艺术的留白能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思考。留白后,可以使学生有自主探索、主动体验、深刻辨析、纠谬归正、自我反思的机会。因此,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创设课堂留白,这样才能留出课堂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