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微课辅助高中生物教学的探究与应用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课程的设计制作将更多需要由一线教师根据教学需求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制作一节全新的微课程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需要加强教师的各项设计操作技能培训,以提高微课程的质量。微课程是网络时代的新型教育资源,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发展契机。
  关键词:微课;高中生物教学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工作由原来的满堂灌的方式转变为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参与到对知识的认知过程当中来。
  微课以“微”为特点,在教育教学上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而生物这门学科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但是最显著的也是最懊恼的一个特点就是太抽象,教师不容易描述,学生不容易理解。如果将教学中的重点、疑点、考点、难点等精彩部分录制下来,针对性的为学生服务,就像点读机一样,那里不会攻克哪里,效率高、见效快。微课还可以丰富高中生物知识,拓展课本之外的知识点,或者补充课本之外的图片,利用微课本身的优点,做出画质清晰、生动形象的微课视频,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同时,微课的使用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把视频文件直接上传,学生自行下载,自由选择时间地点进行学习,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地点击学习,反复使用,补差补缺,或者是复习巩固内化知识。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 course、Micro lecture、Micro 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J_Dicourse),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在1998年开展了微型课程(Micro LESSON)项目。项目主持人Philip Wong教授认为,微型课程是运用计算机通讯技术(ICT)来达到特定目标的小教学材料(Chee & Wong,2011)。2004年7月,英国启动教师电视频道(http://www.wendangwang.com),每个节目视频时长15分钟,频道开播后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资源的积累达到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 lecture)而声名远播,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视频式;课程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扩充;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
  我国微课程的相关研究是从2011年开始,2012年、2013年微课程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2011年是微课程研究的兴起,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可知,最早发表的与微课程相关的文章是2011年关中客的《微课程》,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微课程”概念的源,并批判性地指出:微课程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课程,适用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检验。此后微课程逐渐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大家开始对微课程进行解读,研究其概念含义特征等。
  通过统计分析可知,介绍微课程设计开发的文章占总篇数的18.8%。胡铁生是我国微课资源库的开发者,其认为微课程的开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现有的优秀完整课例或视频课例中经加工改造完成;二是原创开发,即设计开发一节全新的微课程。一节新的微课程的开发要通过合理选题,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撰写视频字幕,拓展其他资源等过程。金陵认为微课程是对原有课程的再开发,在原有课程分解到课时教学的基础上,再把课时教学继续分解若干个微小课程。李玉平认为微课程的设计制作实质是精细观察和深度思考,是从一个个小细节中发现亮点,通过不断追问,将看似价值不大的叙述开发成策略、梳理成故事,通过后期制作形成。以上学者阐述了微课程的内容设计来源以及制作过程。梁乐明等在《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一文中,通过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微课程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进行比较分析,构建了能有效促进学习的微课程设计模式,包括前端分析、微课程要素与设计、评价与反馈等环节。这一设计模式的提出为我们设计制作微课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微课程的设计制作将更多需要由一线教师根据教学需求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制作一节全新的微课程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需要加强教师的各项设计操作技能培训,以提高微课程的质量。微课程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又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发展契机。因此微课程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三、微课的开发制作和实践应用
  1、高中生物微課的开发与制作
  微课的设计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短小精悍。微课的持续时间短,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设计的视频形式的授课。几分钟内没有太多的渲染、铺垫,而是简明扼要、直入主题进行讲解,提高微课的学习效率,目标是让每一秒钟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与效率。
  (2)主题明确。因为微课是专门为某个知识点进行“量身定做”的,所以它的主题需要明确,就是针对某个知识点而设计的,没有其他的无关内容。如果有其它相关或不相关的知识点需要讲解的话,那么就需要另外制作微课。
  (3)半结构化。微课及其中的配套同步资源可以用相关的软件进行编辑,取他人之长,加入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内容,使微课的使用达到优化。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先选择一个适合制作微课的主题,然后,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再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选择有针对性的微课教学形式:引导预习,巧妙导课,释疑解难,拓展延伸,总结复习 等。
  (二)微课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制作好的微课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直接导入,服务于教学过程,也可以上传校园微课平台,或者通过QQ、微信等平台进行共享,服务于学生的课前预期和课后自学,以促进微课教学资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和推广。
  2.1课前的微课应用
  微课在生物课堂上的课前应用,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这样,便于学生在课堂上明确学习目标、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等,也有助于教师提前了解学生的学情,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课前微课的制作和应用,应当突出启发性功能,所以,教师可以对教材知识点提前进行梳理、筛选,选择需要供学生预习的重点内容,并依此作为微課制作的参考依据。由于是微课的制作,所以,长度不宜过长,内容不宜过多,关键是借助其启发性,对学生的课前学习起到导向作用,形成对教材内容的初步认知,督促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同时,高中生物教师要把握好微课投放的时机,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一般情况下,教师要在新课的前一天投放微视频,这样,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观看视频,也便于学生在微视频的引导下及时开展预习活动,实现与第二天正课听讲与学习的有效对接。例如,在《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的前一天,教师就可以将微课资源投放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借助微课提前了解细胞中的元素种类和数量,以及所占比重等知识,形成对相关知识结构的初步认知,从而,为接下来的深入、全面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2微课的课上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课堂上的导入,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辅助功能,生物教师可以借此创设多元化的生物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生物科学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一方面,生物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展开或解答,或者让学生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回顾,促进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直观感知,实现有效理解、记忆和巩固;另一方面,生物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突破课堂上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借助微课的展示、导学、互动等教学功能,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促使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比对、整合、归结、探究等,以减少学生在课堂上可能遭遇的思维障碍。此外,在课堂教学环节执行微课教学时,教师要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对微课投放时机和微课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设计,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效集中到课堂之上。例如,在《细胞的癌变》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细胞的癌变的过程,教师就可以制作一个Flash动画,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直观地感受细胞癌变的过程,形成较为完善的学习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可以以微课为载体,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和监控。
  2.3微课的课后应用
  课后的微课设计与应用,可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延伸,拓宽学生的学习维度和学习视野,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高中生物教师在进行课后的微课设计与制作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的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认知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和能力。如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形式,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或者一定课外拓展任务,让学生实现学习认知内化,做到温故而知新。此外,生物教师也可以借助微课,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的整合,带给学生更加丰富的学习视角,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的教学之后,生物教师就可以借助微视频导入一个生物性污染的生活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生物科学知识,在课下寻找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方案,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的知识反思与应用,又能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精神,加快对所学知识的整合与应用,最终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2]  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31-35.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和深入,情境教学这一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并且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与青睐。但是应试教育等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仍有部分小學数学教师运用单向知识传输式的方法和策略来开展教学,导致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低、效果差。基于此,本文将从结合教学主题、鼓励学生参与和联系生活实际三方面出发,系
期刊
摘 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成绩的提升不再是教学的重点,促进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高中生物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必须要紧跟改革发展的脚步,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基于此,本文将从给予探究空间、巧妙设置疑问与开展合作活动三个方面出发,系统地分
期刊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教师在教学中开始提高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再盲目地追求学生的分数,而是更加关注对学生学习态度、能力的培养。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往的题海战术,不再适合现代教学的要求。在新的时期必须及时地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充分发挥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以
期刊
摘 要:课程资源开发一直是加速教育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AR作为科技发展的先进成果,它所具有的将虚拟叠加于现实的功能对于生物这一需要大量图片提升课堂效率的科目具有很大的有效性。  关键词:AR;课程资源开发;生物教材  一.什么是AR  AR,是(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强现实。它通过电脑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了同一个画面或空间同时存在。
期刊
摘 要:高中生物课程的教育价值极高,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活动需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导标准,逐渐发展学生的自主合作与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的掌握学习办法,掌握科学精神,发展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批判思维。鉴于此,本文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生物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生物;核心素养;教学  所谓的生物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展现出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人们从原本的重视成绩,转变为更加关注能力的获取。认为学生从历史的学习中,不仅仅是要获取相应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的学习,来促进自身核心素养的提高,进而促进自身的成长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当前的教育中,可以说是教师教学的关键。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逐渐完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已经成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将微写作教学理念融入语文教学活动中。与传统的写作模式不同,微写作形式多样、语言简短、创作灵活,也因此受到学生们的喜爱。经过实践检验,微写作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基于此,本文将以农村初中语文为例,探析农村初中语文写作中“微写作”实施策略。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  微写作是一种
期刊
摘 要:生物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注重实践操作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生物知识生成、发展与联系的基础,所以实验教学便成为高中生物教学中不可分割和替代的一部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组织与开展能够有效优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掌握与运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实践能力。那么,应该如何做好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呢?本文将从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设备与引导学生自主实验三个方面出发,全面地分析
期刊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任,但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着一些弊端,使阅读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引入对话理论,通过师生间平等的、自由的对话,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体系有效建构。  关键词:对话理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许多语文教师眼中,最为棘手的问题,而对话理论的
期刊
摘 要:问题是思考的基础,也是学习的开始。当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成为促进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方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在问题情境当中,学生之间需要互相交流、协作,对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合作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首先分析了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