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如何考查“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klsdjflka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既是教学目标,也是评价目标,所以中考物理试题的命题也是从这三个维度全面考查学生.在“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中,制定了六条具体目标.它们分别是关于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信息交流能力的要求.在六条具体目标中,信息交流能力在中考中较难通过纸笔考试方式考查,其他五条目标的考查可以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去实现的,即“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可以通过设计科学探究类问题,如实验题或科学探究活动等来考查.本文以近几年各地的中考题为例,对应上述的五条目标,分析研究中考物理是如何考查“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
  1利用物理现象,考查学生观察能力
  利用物理实验图等呈现一些物理现象,让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找出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通过分析、判断等完成试题的解答.
  例1
  “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经历了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等科学家不断完善的过程.
  (1)伽利略经过图1所示的实验和推理得出结论:如果没有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会一直运动下去.结合伽利略的结论写出图中各实验和推理的先后顺序:
  CD#3
  .(用字母表示)
  (2)笛卡尔在伽利略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它将继续以同一速
  度沿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牛顿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相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笛卡尔的观点有什么不足?
  CD#3
  .
  点评
  本题给出三个物理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从同一高度释放的小球在三种条件下的运动情况,结合伽利略的结论写出图中各实验和推理的先后顺序,最后还要求学生对笛卡尔的观点进行论述.试题利用三个物理实验中的现象,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和发展过程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2创设问题情景,考查学生提出问题能力
  利用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等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思辨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2
  用力挤压气球,气球会被挤爆;用手堵住针管口,用力向内推活塞,越推越感到吃力.根据以上现象,请你提出一个可探究的问题:
  CD#3
  ?你对这个问题的猜想是:
  CD#3
  .
  点评
  本题给出了两种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把所给的物理现象与相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联系起来,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气球被挤,针筒活塞被推——密闭的气体体积变化,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可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密闭气体的压强与体积有什么关系?密闭气体的体积越小,气体的压强越大.试题考查了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的能力.
  3通过实验过程,考查学生信息收集能力
  试题一般通过实验过程来考查学生信息收集能力,即让学生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收集数据来考查.
  例3
  亲爱的同学,您会使用下面的基本实验仪器吗?
  为了测量物体的质量,小菲同学从实验室取来一架天平和一个标准砝码,如图2所示,实验前她突发奇想:天平准确吗?请你帮助她设计验证天平是否准确的实验方案:
  步骤一:将天平放在
  CD#3
  ;
  步骤二:
  CD#3
  ;
  步骤三:
  CD#3
  ,观察天平是否继续保持平衡,确认天平是否准确.
  点评
  本题要求学生设计验证天平是否准确的实验方案,即写出实验步骤,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验,收集有关证据,考查他们的信息收集能力.
  4利用文字、图片、图表、图像等考查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试题给出信息的方式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阅读理解型,让学生阅读一段文字,从中找出与物理相关的内容,或把涉及到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找出来;第二类为图片、图表、图像型,让学生观察或分析图片、图表、图像中的信息,进而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例4
  在“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以下猜想:
  A.与压力大小有关B.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C.与接触面大小有关D.与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小刚组的同学利用如图3所示装置及有关器材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1所示.
  (1)由序号1、2、3的三次实验,可以验证猜想
  CD#3
  (填字母)
  (2)要验证猜想B,应选取序号为
  CD#3
  的三次实验.
  (3)根据表中信息,能否验证猜想D
  CD#3
  (填“能”或“不能”)
  点评
  本题利用图片展示实验装置图,利用图表展示实验数据,考查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处理信息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
  5利用物理现象或实验,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利用物理现象或实验,让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收集的大量证据中找出共性的结论,发现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概念、规律、原理,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例5
  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时,某同学利用小桌,海绵和砝码等器材进行了如图4所示的实验.
  (1)画出丙图中海绵的上表面受到的压力的示意图.
  (2)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CD#3
  ;下列实例中,直接应用该结论的是
  CD#3
  (填序号).
  ①交通管理部门规定,货车每一车轴的平均承载质量不得超过10 t;
  ②小小的蚊子能轻而易举地用口器把皮肤刺破;
  ③书包要用宽的背带.
  点评
  本题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发现”在不同条件下,海绵被压下的深浅程度不同,让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并用结论(规律)去辨别,解释有关的现象,考查了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其他文献
“五步教学法”教学模式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在我校被广泛的运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显示出蓬勃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它主要通过诵读预热、展示导入、探究准备、合作探究、当堂检测五个过程来组织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它不仅代表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而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下面就《牛顿运动定律》的五步教学法为例,简述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五个过
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些学生在某些方面可能比教师还熟,只不过学生不是系统的学习,而是在游戏中学到了一些操作知识,这使学生产生了对信息技术课的渴望,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渴望.但部分学生只想游戏,只想对自己喜爱的信息技术的追求,错误理解信息技术就是学习计算机的使用,也对系统学习信息技术不感兴趣,如何调动学生全面学好课改要求的信息技术知识,就摆在了信息技术
大家好,我叫周丽洁,来自广西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说课内容是《牛顿第三定律》。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一下对这节课的设计。(请看大屏幕)首先来看一下本节教材。  1地位作用  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动力学的基础。它体现物质间普遍联系的规律,应用极其广泛,所以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和利用该定律解释有关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力的
我们知道物理图象是物理规律表达的又一种形式,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在实验中还有对数据取平均的含义。很多实验采取图象法处理数据。在“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这一实验中图象法是数据处理时很重要的一种方法。  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常用的测量电路有以下几种: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们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紧跟时代步伐,课堂教学要摒弃之前耗时低效的模式,开创出新颖奇特高效有益的教学模式.为此各位老师都在绞尽脑汁,奋力摸索,尤其是初中物理课堂更是如此.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接受知识、了解知识、应用知识,习题教学法以其高效便捷的特点深受各位物理老师的欢迎,不断被应用于各类知识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具有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经验,对如何在课堂教
在现如今新课程的背景下,高效课堂是所有教师共同的追求目标,但是要想真正做到高效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尝试.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在不断地摸索着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高效.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的全章复习课为例,介绍实现初中物理复习高效课堂的做法.  对于《功和机械能》这一章的复习,笔者的总体设计理念是:依据我校物理组的“3 2”教学模式,依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的要求,依据教学目
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图象法本质具备众多优良的特点,因此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不仅如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解决问题中,有一些问题解决方式只有通过图象法的形式才能够将题目解答出来,而斜率的应用对于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大的。
“电功”是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较难驾驭的内容,一是探究的因素多,二是学生受到电阻的影响,而电功公式中并没有电阻R,如何避免电阻R的出现,于是许多老师采取以下常见的教学
微元法,就是小量研究.它是一个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方法,通过研究物理模型或物理过程的一小部分,用我们熟悉的物理规律迅速地推导出整个过程中的物理规律的物理方法.能起到简
摘要简要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历史变迁。在德育目标方面,由单纯的政治考量向教育实践的自身逻辑回归;在德育内容方面,从过度政治化、理想化、成人化要求向学生现实生活和探索周遭社会过渡;在德育实施方面,从直接的宣传教育向“润物细无声”的因素熏陶转变。德育课程教学、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学校文化建设等均在学校德育中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周年;中小学德育;道德教育;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