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扶贫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模式创新研究

来源 :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c26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绝对贫困的消灭,资助帮扶进入了“后扶贫时代”.新时期,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是教育扶贫的有效措施,是高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的体现.文章提出推动信息化平台技术在学生精准资助工作中的应用,建立起学生自助长效机制,促进学生形成内生动力;抓住国家共同富裕的政策机会,充分利用第三次分配机会整合外部资源,引导受资助的毕业生返家乡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实现资助育人的最终目标.
其他文献
在各个学习阶段,由于学校规定、家庭住所距离学校较远等因素,一些学生会住在学校的宿舍里.当身处于同一个集体中时,学生不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住校生的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因此,结合宿舍管理经验,对以学生为本的住校生管理策略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有效保障学生的学习生活.
文章提出,玉门油田第二中学在思政教育活动中,按照不同主题构建了相对稳定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在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党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领导、统一教职工思想认识和健全组织机构及育人制度,以确保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和有序性.今后,学校还要充分发挥教研功能、整合社会资源、挖掘学科资源,进一步发挥好思政课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作用.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开展劳动教育意义重大,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五育并举”的有力支撑,是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必由之路.北京市商业学校积极开展劳动教育研究,结合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形成校本特色劳动教育模式,建设沉浸式校园劳动文化环境,打造国企办学主体下的职业院校校本劳动文化.创新劳动教育实践,在校园日常维护管理中融入劳动教育,以学校各类学生活动为载体开展校内劳动教育实践,以
生物学知识抽象且具有探索性,苏教版的高中生物学虽然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又似乎若隐若现,生物学学习中很少能够展开对生物的肉眼观察,无法直观地摸索生物规律,基于学生学习中的种种壁垒,教师结合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创新思考,转化课堂互动形式,采取探究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主意识,进而追求素质教育变革.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信息化环境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青少年宫是现代社会中学生们接受教育、愉悦身心的最佳校外阵地,为了促进各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快乐成长,助力青少年宫高效教育发展,应该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上,重视信息技术在青少年宫教育中的有效运用,真正在信息化环境下优化青少年宫的教学策略和模式,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高效教育服务.
促进中职护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卫生职业院校教育管理研究的重要目标.文章通过调查石河子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在现有学校管理模式下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职护生应对学校管理模式改变时产生的心理问题,根据实践经验总结积极应对策略,为维护中职护生心理健康提供精准支持与实践指导.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中职学生取得技能大赛优良成绩的重要保障,而心理素质训练是确保选手在比赛中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前提.文章就心理素质训练可以起到使中职学生减轻赛前的心理压力、提高比赛中的自信心、缓解比赛中的焦虑情绪、化解赛后出现的不良心理问题等作用进行了阐述,指出了中职学校存在的对技能大赛心理素质训练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重技能轻素质”、缺乏心理素质训练的基础设施等问题,并对实施系统的心理素质教学训练、在技能训练中融入心理素质训练主题活动、目标设置训练、脱敏式考核、心理调节等心理素质训练方式进行了探析.
作者按照“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的根本要求,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推动“课程思政”视角下中职语文教学向立体化育人转型,使学生在接受文学熏陶的同时受到思政教育的洗礼.因此,基于“课程思政”视角,文章主要从阅读欣赏、应用写作、综合实践三个方面对中职语文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以充分发挥中职语文教学培育学生思政素质的优势,实现中职学校语文课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
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科中的“两根柱子”,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和借鉴,习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将阅读与习作结合教学,读写融合,相得益彰,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国家越来越关注教育问题,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积极解决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保障我国综合软实力的有效提升.在这一现实背景之下,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及发展备受关注.为了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有效地解决城乡二元制结构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及矛盾,许多农村学校开始以生命教育为基础,站在学生的角度积极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将生命教育创造性地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完善学生的人格,以保障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个人的良性成长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