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和谐班级的途径

来源 :教育·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chx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学校班集体中,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自然而然地玩到了一起,成绩中等的学生一般也会和自身差不多的同学结交,学困生则被顺其自然地归结为一类。然而,同龄群体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同龄群体的影响更是日趋重要,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除了“教学”以外,应当时刻关注学生之间的关系,净化环境,使其健康发展。下面,笔者就来谈谈如何扭转这样的局面。
  在活动中“破冰”
  人际交往是小学生最重要的社会技能之一,是儿童社会化的动因,通过人际交往,他们能够获得合作、友爱、谦让等许多社会技能。但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与同伴和谐共处,导致他们离群、冷漠、自卑,成为学困生中的一员。因此,笔者在课堂活动中,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关注,请他们回答问题时,也会多留思考和准备的时间,对于他们取得的成功更是及时给予鼓励。
  对学困生的“偏心”,渐渐引起了学优生和中等生的不满,尤其是课堂上,他们更是用大大的叹气声来表达自己失去表现机会的遗憾。看来学困生已经成功引起了学优生和中等生的关注,笔者趁热打铁,组织了一次放风筝活动。展开活动前,笔者先对班内座位进行了一次“大挪移”,将“三团成员”均衡分布于每一小组中,要求以后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行动。“新政令”的颁布,引起了小小的骚动,显然这与之前一直自由组团的民主原则相悖,不管哪个团的成员,都有些不能接受,甚至有学生直接提出:老师,之前自由组团不是挺好的,大家彼此熟悉,都培养出默契了,现在新编了小组,大家彼此间不是很熟,这很影响我们发挥啊!笔者微微一笑:都是一个班的,哪有不熟之理?
  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终于迎来了放风筝活动。“强行”编排的小组,队员们能成功地融合吗?笔者心里有了小小的担忧。果然,一会儿这个来抱怨:老师,李某不给力啊,我在前面跑了半天,他一直把风筝拽手里,也不放上去!一会儿那个来我耳边嘟哝:老师,唐某某什么都不会!就一直傻站在那,我们组的风筝半天都飞不起来!还有哭着来的:老师,都怪郏某某,我们的风筝都和其他组的缠一起去啦!不管来多少人,笔者一律微笑回复:你们是一个小组的,自己好好想想办法,总能解决的。大概是看着这个班主任如此“昏庸”,啥事也不管,慢慢地也不再有人来“告状诉苦”了。神奇的是,之前乱糟糟的局面也不见了,一只只形式各样的风筝陆续地飞上了蓝天,阳光下,是孩子们一张张绽放的笑脸。果然,游戏是最能够拉近孩子之间的距离的,看着这纸鸢齐飞的场景,吾心甚感欣慰啊!
  为了庆祝放风筝活动的成功,笔者宣布大家一起聚餐——吃馄饨。一听到有得玩,又有得吃,队员们纷纷欢呼不已。“但是老师只负责帮忙联系场地,其余都由你们自己搞定!记得,小组行动,一个都不能落下哦!”话音刚落,班长小陈马上回应:“保证没问题!” 一个星期后,包馄饨活动被这帮小鬼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了。备料的、制作的、运输的、烧制的、后期清理的……各部门分工明确,人人守好自己的岗位,干得热火朝天。看着他们其乐融融地欢聚一堂,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由衷地为他们高兴。看来短短的两次活动,已将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曾经的学困生更是靠自己的努力和进步,获得了别人的肯定。而他们自己也开朗了许多,变得愿意和其他同学多相处了。
  集体中播撒友爱
  每滴水里都藏着一个太阳,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欣赏的亮点。为了彻底打破局面,笔者开展了主题为:“学会欣赏和赞美别人”的主题班会。课上,要求每个队员都说一说你之前没怎么注意过的人,想想通过最近的两次活动,你发现了他的什么优点,来赞美一下对方。果然,曾经的学优生和中等生都把目光放在了曾经的学困生上,正所谓不夸不知道,一夸吓一跳,那些曾经因为成绩不理想而被大部分同学忽略的人,原来他们是那样的乐于助人、热爱劳动、尊敬老师……赞美使人心情愉快,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靠得更近,也使人能够更加正确地认识了自己……欣赏和赞美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友善、和谐。通过这堂班会课,每个队员都懂得了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互相欣赏。于是,笔者再次趁热打铁,布置了新的任务:小组合作,完成一周的晨会。要求组内每个同学都要上台,形式不限。听到新任务,队员们一个个都惊讶得张大了嘴巴。曾同学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们能行吗?”笔者微微一笑:“当然行啦!你们这么优秀,我可是完全相信你们的!而且,完成出色的,有重赏哦!”顿时,底下各个摩拳擦掌,有的甚至已经撸起了袖子,准备大干一场。怪不得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你想让别人有什么样的优点,就赞美他吧。
  接下来的日子,班级氛围前所未有的融洽,似乎每个孩子的脸上都刻着:奋斗、加油!清晨、课间总能看到各个小组的队员们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在组长的带领下,他们组织有序,分工明确,每个人都力争表现的最好。这在后来的晨会课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每一天的晨会都准备充分,内容精彩,最重要的是有的小组把相声等曲艺形式搬上了晨会,这多姿多彩的新颖晨会远超了老师预想,让人不得不为这些优秀的孩子们喝彩!一次班会,让队员们敞开心扉,接受了彼此。共同合作完成的晨会,又让他们不断发现了他人的闪光点,这积极、正向的能量,让整个集体充满友谊和爱,激发了每一个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更自觉地把自己融于集体之中,逐步形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好习惯。
  成长共进
  自从“天下”一统后,队员们的集体荣誉感明显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校运动会上,集体项目滚轮胎和背夹球相继荣获了冠军,当然,这与他们背后默默付出是分不开的。体育课上的反复练习,甚至课间都在讨论怎样的动作配合才能更稳、更快,为了锻炼体力,甚至有队员早晨进校后主动去操场上跑步加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一份付出都会得到回报,两张大大的奖状凝聚了多少汗水,凝聚了多少对这个集体深深的爱,笔者忍不住为有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
  在学习上,笔者更是经常看到班长小陈组织优等生为学困生补习,他们利用小组会议,讨论补习的要点,寻找更为恰当的方法,不放弃每一个学困生,这样的一份热情感染着每一个人。于是,许某某的默写一次比一次进步了,邱某某的字越来越端正了,徐某某的作文能寫满字数了……期末复习期间,每当老师布置完家庭作业,小陈总是还要给大家布置好当天的复习内容,一再要求必须完成,功夫不负苦心人,期末考试,每个队员都取得了理想成绩,学困生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和谐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一个班级能否和谐,决定了这个班级的发展。和谐的班级,要靠大家去营造,靠彼此的努力。班主任更是要做好学生的启蒙者、引路人,从各方面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从不同层面去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且激励他们健康成长,就一定能建立起和谐的班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美好的春天就一定会到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正在深度变革教育生态和课堂面貌。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其中有“美”的追求,也有“术”的修炼,与信息化应用之“术”有很多契合点。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借信息技术之“术”,育美术人文之“美”,课前、课中、课后学习中,美术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库和交互功能,通过丰富的技术手段和信息载体,实现美术的视觉表达和情感传达,达到技艺互联、以“术”育“美”的目的,更好地满足互联网时代学生
语感是学生对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在长期的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的能力。良好的语感是学生读懂文字并逐步走向作者心灵的桥梁。郭沫若曾言:“语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反复诵读  新课标提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
期刊
TiO2陶瓷在射频溅射过程中表面成分发生改变,变化后的陶瓷表面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作为靶材采用直流溅射法在玻璃基片上制备TiO2薄膜,发现当工作气体中不通O2时溅射得到的TiO
编前语  遵循教书育人与学生成长规律,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发挥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功能,统筹推进思政课建设与思政课一体化实践,帮助大中小学学生打开内心之门、走向世界、通向未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
夜,静谧美好。电脑前,我们相约守候,聆听每周三晚上萤火虫阅读群的讲座。那一段日子,当我把全国萤火虫总站发来的最新家庭教育理念、课外阅读课程实时转播给苏州萤火虫阅读群里的几千名家长时,一种为他人服务、被他人需要的感觉在胸腔激荡,时时感受着激动和兴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转播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家校沟通的方法,也渐渐对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无奈多了一份理解。  在小舟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我成为了新教育萤
情感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能够为学生的终身英语学习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基于当前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呢?笔者认为,在开展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師恨不得能够将所有的知识点全部都填满整个课堂,让每一分每一秒都搭载着丰富的知识,以备学生全盘吸收,悉数消化。但现实是:学生很难做到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又无法百分百地跟着教师既定的教学节奏学习。因此,教学灵活性是一门教学智慧,需要教师细细地去把握,而适当的“留白”,则是这种教学智慧的一种表现,在适度可控的前提下,它将有利于助推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