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意识真实地萌发在学生身上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hu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才培养的重点之一在于强调创新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培育。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观念已经逐步清晰,当前迫切需要的是行动载体的创设与实践体系的建立。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重要平台;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创新意识的培养要真实地萌发在学生身上。
  一、课堂要多些民主与和谐
  教学民主是学生进行自主实践、自主创新的前提。没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的生命活动在课堂中就不可能尽情绽放,创新意识就不可能真正产生。课堂中民主的学习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双方情感融洽、心理协调,能使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实践、创造活动进入理想境界。反之,课堂上师生的关系太“冷”,学生就不敢越雷池半步,思维动不起来,哪来自主实践、自主创新?
  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首先应确立“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的理念,尊重差异、学会包容、公正评价。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能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落实应有的学习权利。允许学生在课堂中出错,允许学生质疑教师与教材。如果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而不是揣度教师的标准答案是什么,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及时进行表扬;如果一个孩子很努力地学习,即使成绩不理想,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其次,教师要学会欣赏、呵护童心。特别要学会欣赏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好奇与想象,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是求知欲和创造力的发动机,是生命成长的内在冲动,但它们是珍贵而不稳定的。课堂要留住那些珍贵的好奇心与想象力,需要懂得孩子的好教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片好奇爱问、自由想象、自主创新的天地,顺应自然地陶冶其天性,激发其创造意识,点燃其思维火花。
  第三,教师要善于留白、学会等待。留白,是教育的艺术,也是教育的成全。在课堂上,在对话中,在困难面前,老师应该给予孩子更多机会作出自己的回答。在课堂上,面对一些问题,如果老师不急于把结论和答案告诉学生,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去静心思索,去讨论、去思考、去合作,很多时候学生都能自己顺利解决。课堂期望的就是学生豁然开朗的那一刻,灵光乍现的那一瞬。
  二、课堂要多些自主选择
  学会选择是一个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能够选择是体现学习自主和创新的第一要素。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更是一种主体意识、主体行为的体现,为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创新意识的真实萌发提供了可能。课堂教学应在更多环节上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多创设一些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择的新机制。
  1.学习内容可让学生自主选择
  如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课文都采用并列段式或层次,更多的课文是对某一事物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描叙。这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最爱读、体会最深的部分进行学习研究和交流。如《将相和》中的三个小故事,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爱读的一个故事进行研读,说说廉颇、蔺相如、赵王、秦王这四个人物中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为什么?
  2.学习方法可让学生自主选择
  学习的方法有千万种,而人在学习过程中总是自觉地运用着各种学习方法。教师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法,并通过总结交流,相互借鉴,不断地优化学法的运用效率,发展学生的选择能力。
  3.练习内容和要求可让学生自主选择
  应当承认学生的资质有差异,基础有好坏,因而练习的内容和要求也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多一些弹性练习,多一些弹性要求,不能一刀切。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选择的机制有很多,如学习伙伴的选择、情感体验的选择、想象空间的选择、甚至对教材学习先后顺序的选择,等等。一句话,教学中选择机制的运用,是教师现代教学思想的体现,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更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真实保证。
  三、课堂要多些质疑与批判
  巴西教育家弗莱雷认为,除非对话双方进行批判性思维,否则真正的对话无从谈起。“只有要求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对话,才能产生批判性思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质疑和批判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中应利用思维差异的学习资源,产生多维对话的学习形式,在全程的思维碰撞和对话反馈中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反思的能力。思维碰撞是自主学习的要求,是合作学习的表现,是探究学习的内涵。创新是思维碰撞的火花,智慧是思维碰撞的果实。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留意学生在学习中的质疑和批判性学习,这样的创新意识培养随时随处俯首可拾,遗憾的是现在学生缺少这样的课堂时空。
  我在教学六年级《穷人》时,有学生当堂质疑:“用‘温暖而舒适’形容桑娜的家庭是不合适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同学赞同该观点,但也有一些同学认为大文豪托尔斯泰不会用错词语,可一时又找不到合理的解释。于是我改变原来的预设,让学生研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寻找自己观点的依据,展开对话。
  先讨论用“温暖而舒适”形容桑娜的家不适合的原因:吃得差、穿得差、住得差、生活苦、工作艰险等,特别是邻居西蒙一家的凄惨遭遇更说明了不能用“温暖而舒适”来形容穷人家庭,感受到“穷人的穷”。再讨论作者用“温暖而舒适”来形容的理由:桑娜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孩子睡得香甜、夫妇二人互相关心体贴、家庭感觉温暖,与西蒙家比较更显“温暖而舒适”,尤其是桑娜夫妇不约而同做出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的高尚行为倍显“温暖而舒适”,深切感悟“穷人不穷”。这样的思维碰撞,学生学得主动,觉得有效,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意识。
  四、课堂要多些尝试探究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尝试的结果,假如真了解了,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印象必然比较深,自己对于它的情感必然比较浓。假如不能了解,也就发现了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师的指导就困难所在加以解答。其时,在内容的领悟上都会感到恍然有得的快感,对于以后的尝试,这是有力的帮助和鼓励。”先学生尝试,后教师指导,强调的是主体的尝试探究,自求得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尝试可以是无时不在的。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为了适应群体教学的特殊要求,提高教学效率,必须瞄准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特点和基点,考虑设置比较集中的“尝试中心”,实行以点带面、以中心带整体的教学策略。所谓“尝试中心”,就是组织学生能开展自主尝试活动的一两处基本点,它必须是紧扣教学目标的中心问题,有较大的覆盖面,有比较宽的跨度,有一定的难度和新颖度,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深入探究、充分合作,同时又能照顾差异,调动不同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一只小鸟》时,我紧扣“清——轻——和——美”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和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尝试学习,对话文本,品析语言,感悟创造语境,体验其中的语言美和人文美。
  师:“清——轻——和——美”这样的描写方式很特别,我们很少见到,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请大家先读读这一句话:它的声音里满含着清——轻——和——美,唱的时候,好像“自然”也含笑着倾听一般。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清——轻——和——美”的什么?
  生:我读懂了“清——轻——和——美”在形容小鸟的叫声悦耳动听,连大自然都听得陶醉了。
  师:大自然都听得陶醉了,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生:我是从“倾听”中读懂的,倾听是在说大自然听得很专心、很投入,全神贯注,像陶醉了似的。
  生:我还从“含笑”中读懂了小鸟的歌声很动听,因为含笑也说明大自然很喜欢听,被小鸟的歌声陶醉了。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老师想听听你们读的小鸟的歌声有多美。(生有感情地练读)
  师:小鸟这么美的歌声到底是怎样的呢?
  生:是清脆的、美妙的。
  生:是轻柔的、是美好的、是和谐的。
  生:还是轻快的、柔和的。
  师:是啊,歌声中有这么多美妙的感觉。接下来请同学们比较体会,如果把“清——轻——和——美”中的“——”改为“、”感觉会怎样,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这句话里的“清、轻、和、美”用得不好,让人感觉小鸟的歌声是一会儿清脆、一会儿轻快、一会儿柔和,断断续续的。而课文中“清——轻——和——美”是连贯的,这么多美妙的感觉同时在一起。
  师:你太有水平了。是的,这里的“——”也叫破折号,表示连接不中断的意思。你还从哪儿读懂了这“——”表示这么多美妙的感觉同在一起的?
  生:是“满含”。说明小鸟的歌声清中有轻、轻中有和、和中有美,互相包含。
  师:这么美的歌声,你能把它读好吗?这么可爱的小鸟,你能读给我们听吗?(生再有感情地朗读)
  五、课堂要多一些学习方式
  课堂中应该让学生的学习充满智慧的挑战,面对千万种挑战,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方式。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探究,也可以讲授;可以小组合作,可以独立探究,也可以集体交流;可以以读助学、以练助学、以议助学,也可以画一画、演一演……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生动了学习,精彩了课堂,激发了主动,生成了创新,使课堂成为学生愉悦学习的“娱乐坊”、自主活动的“操作间”、创新学习的“学习场”。
  在教学四年级《鸟的天堂》时,我让学生通过画板画学课文,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板画:根据自己的学习感受,先画一棵大得不能再大的榕树,以表现“鸟的天堂”的高大美丽、枝叶繁茂;再画一次多得不能再多的鸟儿,以体验鸟的天堂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树鸟对话,感悟“鸟的天堂”中人、树、鸟相生相息的愉悦与和谐。
  如在学生画了一黑板的大树之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们的大作,你觉得这幅巨大的板画,最能表现的是什么?请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
  生:我们画出了大榕树的枝叶繁茂。
  师:你从哪儿读懂了大榕树的枝叶繁茂?
  生1:作者说“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就是说大榕树把能长的枝和叶都长出来了,生机勃勃。
  生2:课文中说:“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我觉得真有点密不透风的感觉。
  生3:我从“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树,有着数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读懂了大榕树的枝叶繁茂。
  生4:老师,我们还画出了榕树的高和大。
  师:你从哪儿读懂了榕树的高和大?
  生5:“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斜躺在水面上一样。”只一部分树枝就像一棵大树,那如果是整棵大树,真不知有多大了。
  生2:作者说:“我见过不少的大榕树,但是像这样大的榕树却是第一次看见。”我想作者也算是见多识广的了,但是像这样大的榕树却是第一次看见,说明这棵榕树是出奇的高大。
  生3:我从“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的绿叶伸到水面来。树叶绿得可爱。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但是我看不出树干在什么地方”中读懂了榕树的高大和枝叶繁茂。第一“河面变窄了”,那是因为榕树实在太大了,把河道都挤窄了。第二,我看不出树干在什么地方,说明这棵榕树的枝叶实在是太繁茂了,挡住了视线。
  师:看来同学们读书的能力远远高于作画的本领。细看这幅巨大的板画,老师总觉得有点遗憾,你们讨论一下,是什么?
  生1:画得不够美丽。
  生2:画不出树叶上颤动的生命。
  师:树叶上怎么会有新的生命在颤动?
  生1:那是因为大榕树的养分充足,生命力旺盛,树叶实在是太绿了、太鲜嫩了。
  生2:这么多嫩绿的,不,翠绿的树叶,因为树叶水分充足,在晚霞的映照下,就更显得明亮了,刺着人的眼睛。
  生3:我有补充。这时如果有微风的话,风吹树叶晃动,就让人觉得一个个新的生命在树叶上颤动。
  师:太精彩了。你们虽没有画家的手笔,但和画家一样,有着充满艺术的眼睛和心灵。让我们一起用心去体会大榕树的枝叶繁茂,来赞一赞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生有感情地朗读“枝叶繁茂”一段)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经验、理论和方法有很多,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阅读的书籍里、撰写的文章教案里。“让小马自己试着过河”“不让学生坐在副驾驶位上学开车”,因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由学生主体在自己真实的自主学习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的。
其他文献
毋庸讳言,不少语文教师往往会在课堂上出现“审美疲劳”。其日常的教学付出,很大程度上只是迫于外部压力,或者是职业底线使然……如此状况,长此以往,不说教学实效及自身的专业发展前景难如人意,就是于己于生的身心健康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要突破这道“暗障”,并随之走向应有境界,强化既专业又负责任的自律效度,优化与孩子们共享教学成果的自觉作为,无疑十分重要。这,不仅是对语文教师提出的德性要求,更是语文教师理当
<正>一、由"吃"入手揭示课题师:看我写一个字,相信你们都认识。(板书:吃)(生齐声念出来,神情有点疑惑)师:我很想知道,你们喜欢吃什么?生:我喜欢吃妈妈做的香喷喷的大米饭。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电子产品风靡全球时代的到来,人们汉字的书写能力正在悄然衰退。键盘、触摸屏正在取代“执笔书写”,为此教育部也曾多次颁布对写字教学的指导意见。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写字教学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尽管如此,写字教学现状仍然不容乐观。教学中,重技能训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不仅把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以下简称“新增两基”)列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且明确指出了达成这些目标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