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3月10日,中央电视台“大家看法”的节目中,谈到了我国大学教育中的专业设置与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对接问题,以及大学生所学与日后就业的关系问题。有一位毕业于某名牌大学的学生,为了就业不得不参加许多实用技术培训,因此他觉得自己的大学教育似乎没有多大用处。这不禁让人深思:大学教育和就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讨论问题之前,对“大学教育”作一说明。在我国为期不长的现代教育史上,对大学、专业学院、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的命名还是比较慎重的,但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以前名分上的区别正在被逐渐打破;而且,人们也习惯于笼统地称中学之后的教育为高等教育或“大学”教育。但本文所谓的“大学”是从大学的精神和理念的层面来说的,指的就是大学(university)而非其他。可是,冠以“大学”之名并不像称呼名字那样简单。如果没有对大学理念的真正体悟和对大学之道的不懈追求,滥用“大学”之名则是对“大学”概念的消极解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既然一些教育机构被笼统地称作“大学”,那么它们就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大学精神,践行大学教育的理念。
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几乎是通用的教育目标,虽然表述比较含糊,应该说也没有什么不妥。但这样的表述在有些人那里便生出了不同的理解,以致于现在有些大学极力迎合社会,拟设置或已经设置了像汽车营销、房地产、水产英语等名目繁多的专业。一句话,社会需要什么,大学教育就设置什么专业。这似乎反映了现代社会信息灵通、办事高效的特点,大学和社会之间的互动真可谓“迅速灵敏”。但如此匆忙上马一些“社会新需专业”,是否经过了慎重的考虑?虽然我们提倡终身学习,但一般大学教师的知识基础大都会有些略微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最新需求,而且大学教育注重的应是学科的基础知识,对一些实用性极强的知识很难深入掌握,如果硬上一些社会实用性极强的专业,老师对所教没信心,学生对老师所教也不一定满意。
大学教育有服务社会的功能,但“服务社会”应该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千万不可做庸俗的实用主义的理解。如果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理解,大学教育也应该是在最大范围内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如:独立思考的能力,合作共事的能力等。肖川教授认为:“学校,特别是大学,服务社会是其重要的职责。而服务社会不仅是给社会其他部门提供智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大学要率先垂范,成为理性与公正的制度建设的典范,成为先进文化的体现者、创造者和传播者。”[1]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
在讨论问题之前,对“大学教育”作一说明。在我国为期不长的现代教育史上,对大学、专业学院、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的命名还是比较慎重的,但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以前名分上的区别正在被逐渐打破;而且,人们也习惯于笼统地称中学之后的教育为高等教育或“大学”教育。但本文所谓的“大学”是从大学的精神和理念的层面来说的,指的就是大学(university)而非其他。可是,冠以“大学”之名并不像称呼名字那样简单。如果没有对大学理念的真正体悟和对大学之道的不懈追求,滥用“大学”之名则是对“大学”概念的消极解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既然一些教育机构被笼统地称作“大学”,那么它们就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大学精神,践行大学教育的理念。
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几乎是通用的教育目标,虽然表述比较含糊,应该说也没有什么不妥。但这样的表述在有些人那里便生出了不同的理解,以致于现在有些大学极力迎合社会,拟设置或已经设置了像汽车营销、房地产、水产英语等名目繁多的专业。一句话,社会需要什么,大学教育就设置什么专业。这似乎反映了现代社会信息灵通、办事高效的特点,大学和社会之间的互动真可谓“迅速灵敏”。但如此匆忙上马一些“社会新需专业”,是否经过了慎重的考虑?虽然我们提倡终身学习,但一般大学教师的知识基础大都会有些略微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最新需求,而且大学教育注重的应是学科的基础知识,对一些实用性极强的知识很难深入掌握,如果硬上一些社会实用性极强的专业,老师对所教没信心,学生对老师所教也不一定满意。
大学教育有服务社会的功能,但“服务社会”应该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千万不可做庸俗的实用主义的理解。如果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理解,大学教育也应该是在最大范围内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如:独立思考的能力,合作共事的能力等。肖川教授认为:“学校,特别是大学,服务社会是其重要的职责。而服务社会不仅是给社会其他部门提供智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大学要率先垂范,成为理性与公正的制度建设的典范,成为先进文化的体现者、创造者和传播者。”[1]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