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在基础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发现物理问题、设计实验解决物理问题、分析获知物理规律的能力,并能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乃至终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对学生采取的评价将起到关键的导向作用.
就初中物理的学科特点分析,该课程设计在九年业务教育的最后两年,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及理解分析能力进行编排设计,有其必然的科学性.而教师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学生后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是终生发展.本文就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作以下几点阐述.
1 摒弃传统的应试评价制度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从这句学生间经常流传的口头禅中,不难发现,传统的评价很大程度是上就是局限于考试的分数,教师用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表现情况.虽然考试分数能一定程度的反应学生在一特定的时间段中,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能了解学生对一部分物理规律的认知状况和应用情况,但是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性、考查知识面受考试时间、考试分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考试分数而产生的评价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而这样的差异长期存在,愈演愈烈的话,最终会扼杀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埋没人才.如,物理中的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物理规律是要用实验来探究和证实的.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实验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的考试评价体系却很难对这个能力给出一个较好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兴趣得不到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会被埋没掉.所以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今天,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我们必须摒弃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从观念和行动中加以落实.
2 综合评价学生,积极寻求学生的闪光点
每个学生都有其优点和积极面.只是那些一直被老师认为是差生的学生,他们的优点表现的比较隐性,没有被老师发现.那么这个时候,作为物理教师的我们,就要积极去挖掘学生的优点,而对学生的缺点要表示理解,并积极帮助他改正,或者用他的优点遏制住他的缺点.我们物理教学的评价中,可以有几下几种多元化的评价.
2.1 重“情感”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是带着感情去学习物理知识的,也是带着情感去观察物理现象、感知物理规律、应用物理知识的.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情感变化,分析学生的认知情况,不仅仅是知识概念上的认知,更是学习情感中的兴趣.如在学习苏科版引言部分的时候,有趣的小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们并不是去让学生理解实验的原理,也不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获知任何物理规律,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物理这门科目产生学习兴趣.我们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反应,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学生一个惊讶的眼神、一个专注而好奇的表情、一声惊叹、一个质疑…….这一些都是我们教学所达到的良好效果,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其实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抓好这样的情感机遇.如:在学习苏科版《电流的磁场》中,当学生看到通电螺线管也能吸引很多大头针的瞬间,我们关注到学生们的眼神顿时一亮,充满着好奇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此时,每个学生都投入了,哪怕是那些成绩曾经不理想的学生,哪怕是你心中的“差生”,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的好奇和兴趣转移到我们的教学目标中,让他们的情感趋向我们的重点难点突破,此时我们应该根据我们的课前设计,达到环环相扣、以学定教,以情促学的效果.
2.2 重“过程”
这里的过程是指学生的学习情景,思维过程和知识反馈景象.我们更加注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并根据这一实际情况,给予学生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效果尤为明显.如,在苏科版的《电功率》的教学中,我布置学生用电能表和秒表测量自己家里一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很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远远超过你的想象,一名学生在测量家中电水壶的实际功率的过程中,电水壶的实际功率与额度功率相差很多,额度功率为1500 W,在测量的过程中,他却测出了1320 W,在此过程中,学生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再次测量,发现此时却有1400 W,两次测量的数据相差也很大,于是进行第三次,第四次,每次测量出的实际功率都相差很多.学生多次思考,发现在这几次测量的过程中,其他用电器是关闭了,但是电冰箱忘记了,而多次测量的过程中,学生还发现由于电冰箱的工作具有间歇性,导致每次测量的实际功率相差很大.但是学生根据这一问题却发现更大的问题,如果刚才测量的是电水壶和电冰箱的总功率,哪为什么实际功率比额度功率还相差很大呢?百思不解!在这个课后实验中,该学生忙了半天也没测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数据.在综合实践课的课堂交流中,被其他学生笑话,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看到他成功的一面,他比其他学生思考的更深、更远、更广,虽然没有分析出最终实验数据相差甚远的原因.为了给学生鼓励和帮助,我让这学生把他家的电水壶带到学校,利用中午让他和我在我的宿舍进行再次测量,乃至多次测量,虽然没有电冰箱的影响,但是实际功率仍然很小,经过分析,发现了两个主要的原因,一是他家这个电水壶的接线已经更换过,从材质可以发现,质量不是很好;第二是在接线和电水壶的接头处,接触不好,在工作时总是发出“吱吱”的声音,这是接触不良的现象.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思考、反复实践论证的过程.虽然这样的知识在中考中几乎不可能出现,但学习过程给学生和老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对实际功率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研究的真谛也有了深刻的体会.
2.3 重“分层”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差异的产生不仅仅是物理学习的差异,还有家庭环境、性格特点、学习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差异.正确面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努力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每个学生在我们的物理学习中有所思、有所学、有所获,那就要求我们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给予分层.分层不仅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中的分层,结合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或知识点的特点,更多的是在评价中给予分层.如,在苏科版的《电磁转换》这一章节中,由于和前面几章的知识衔接不是很密切,所以对本章节的知识考查和评价,我们分层度要小一些,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也能考出非常理想的成绩.但是对于《欧姆定律》、《电功和电热》这两个章节,其中涉及到很多综合性应用的知识,考查的难度相对较大,很多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就出现很大的差异,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因为难度的增加而发生两极分化.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除了目标和内容要分层外,评价也一定要进行分层.除了在作业布置和学习内容中呈现梯形或螺旋形的方式以外,在评价中,我们要多一份心,让我们的评价更有艺术美.如:给基础一般的学生,我们可以在作业中、课堂表现中,多用一些肯定、激励、表扬的话语,如 “你回答的真漂亮”“非常好”,作为教师,当我们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思维过程的话,我们会发现他们离正确答案真的只有一步之遥,所以我们对他们的适时点拨和引导,会带他们走向一片光明,他们也会找到学习的乐趣,重新树立信心;而对成绩好的而表现突出的学生,不要用“你真棒”或“你真聪明”的表扬来误导其他学生,打消其他学生的积极性,而是多用些“你回答的不错”,“你还有其他方法吗?”等,在肯定他的同时,也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这样的评价既充分肯定了每一个积极动脑思考的学生,又为一般的学生找到了自信,更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效科学的评价直接激励着每个学生,每个学生都会因为我们教师的科学评价而找到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健康积极的成长.
就初中物理的学科特点分析,该课程设计在九年业务教育的最后两年,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及理解分析能力进行编排设计,有其必然的科学性.而教师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学生后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是终生发展.本文就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作以下几点阐述.
1 摒弃传统的应试评价制度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从这句学生间经常流传的口头禅中,不难发现,传统的评价很大程度是上就是局限于考试的分数,教师用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表现情况.虽然考试分数能一定程度的反应学生在一特定的时间段中,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能了解学生对一部分物理规律的认知状况和应用情况,但是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性、考查知识面受考试时间、考试分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考试分数而产生的评价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而这样的差异长期存在,愈演愈烈的话,最终会扼杀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埋没人才.如,物理中的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物理规律是要用实验来探究和证实的.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实验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的考试评价体系却很难对这个能力给出一个较好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兴趣得不到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会被埋没掉.所以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今天,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我们必须摒弃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从观念和行动中加以落实.
2 综合评价学生,积极寻求学生的闪光点
每个学生都有其优点和积极面.只是那些一直被老师认为是差生的学生,他们的优点表现的比较隐性,没有被老师发现.那么这个时候,作为物理教师的我们,就要积极去挖掘学生的优点,而对学生的缺点要表示理解,并积极帮助他改正,或者用他的优点遏制住他的缺点.我们物理教学的评价中,可以有几下几种多元化的评价.
2.1 重“情感”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是带着感情去学习物理知识的,也是带着情感去观察物理现象、感知物理规律、应用物理知识的.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情感变化,分析学生的认知情况,不仅仅是知识概念上的认知,更是学习情感中的兴趣.如在学习苏科版引言部分的时候,有趣的小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们并不是去让学生理解实验的原理,也不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获知任何物理规律,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物理这门科目产生学习兴趣.我们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反应,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学生一个惊讶的眼神、一个专注而好奇的表情、一声惊叹、一个质疑…….这一些都是我们教学所达到的良好效果,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其实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抓好这样的情感机遇.如:在学习苏科版《电流的磁场》中,当学生看到通电螺线管也能吸引很多大头针的瞬间,我们关注到学生们的眼神顿时一亮,充满着好奇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此时,每个学生都投入了,哪怕是那些成绩曾经不理想的学生,哪怕是你心中的“差生”,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的好奇和兴趣转移到我们的教学目标中,让他们的情感趋向我们的重点难点突破,此时我们应该根据我们的课前设计,达到环环相扣、以学定教,以情促学的效果.
2.2 重“过程”
这里的过程是指学生的学习情景,思维过程和知识反馈景象.我们更加注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并根据这一实际情况,给予学生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效果尤为明显.如,在苏科版的《电功率》的教学中,我布置学生用电能表和秒表测量自己家里一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很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远远超过你的想象,一名学生在测量家中电水壶的实际功率的过程中,电水壶的实际功率与额度功率相差很多,额度功率为1500 W,在测量的过程中,他却测出了1320 W,在此过程中,学生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再次测量,发现此时却有1400 W,两次测量的数据相差也很大,于是进行第三次,第四次,每次测量出的实际功率都相差很多.学生多次思考,发现在这几次测量的过程中,其他用电器是关闭了,但是电冰箱忘记了,而多次测量的过程中,学生还发现由于电冰箱的工作具有间歇性,导致每次测量的实际功率相差很大.但是学生根据这一问题却发现更大的问题,如果刚才测量的是电水壶和电冰箱的总功率,哪为什么实际功率比额度功率还相差很大呢?百思不解!在这个课后实验中,该学生忙了半天也没测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数据.在综合实践课的课堂交流中,被其他学生笑话,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看到他成功的一面,他比其他学生思考的更深、更远、更广,虽然没有分析出最终实验数据相差甚远的原因.为了给学生鼓励和帮助,我让这学生把他家的电水壶带到学校,利用中午让他和我在我的宿舍进行再次测量,乃至多次测量,虽然没有电冰箱的影响,但是实际功率仍然很小,经过分析,发现了两个主要的原因,一是他家这个电水壶的接线已经更换过,从材质可以发现,质量不是很好;第二是在接线和电水壶的接头处,接触不好,在工作时总是发出“吱吱”的声音,这是接触不良的现象.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思考、反复实践论证的过程.虽然这样的知识在中考中几乎不可能出现,但学习过程给学生和老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对实际功率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研究的真谛也有了深刻的体会.
2.3 重“分层”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差异的产生不仅仅是物理学习的差异,还有家庭环境、性格特点、学习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差异.正确面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努力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每个学生在我们的物理学习中有所思、有所学、有所获,那就要求我们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给予分层.分层不仅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中的分层,结合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或知识点的特点,更多的是在评价中给予分层.如,在苏科版的《电磁转换》这一章节中,由于和前面几章的知识衔接不是很密切,所以对本章节的知识考查和评价,我们分层度要小一些,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也能考出非常理想的成绩.但是对于《欧姆定律》、《电功和电热》这两个章节,其中涉及到很多综合性应用的知识,考查的难度相对较大,很多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就出现很大的差异,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因为难度的增加而发生两极分化.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除了目标和内容要分层外,评价也一定要进行分层.除了在作业布置和学习内容中呈现梯形或螺旋形的方式以外,在评价中,我们要多一份心,让我们的评价更有艺术美.如:给基础一般的学生,我们可以在作业中、课堂表现中,多用一些肯定、激励、表扬的话语,如 “你回答的真漂亮”“非常好”,作为教师,当我们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思维过程的话,我们会发现他们离正确答案真的只有一步之遥,所以我们对他们的适时点拨和引导,会带他们走向一片光明,他们也会找到学习的乐趣,重新树立信心;而对成绩好的而表现突出的学生,不要用“你真棒”或“你真聪明”的表扬来误导其他学生,打消其他学生的积极性,而是多用些“你回答的不错”,“你还有其他方法吗?”等,在肯定他的同时,也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这样的评价既充分肯定了每一个积极动脑思考的学生,又为一般的学生找到了自信,更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效科学的评价直接激励着每个学生,每个学生都会因为我们教师的科学评价而找到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健康积极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