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的翅膀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ixiong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蝴蝶体态窈窕,艳丽多姿,它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被人们誉为“虫国的佳丽”,“会飞的花朵”、“有生命的灿烂图画”——蝴蝶已经成为美的象征!古往今来的诗文、绘画、装饰,都以蝴蝶作为重要题材,苗族蜡染也不例外。据说,蜡染的产生,是由蝴蝶妈妈开始的……
  我们离开了浑水,我们告别了家乡。
  天天在奔跑,日日在游荡。
  哪里才能生存啊,哪里是落脚的地方!
  让我们摘下路边的野花,插戴在姑娘的头上。
  让我们割下树浆,染在阿嫂的衣上。
  让我们把涉过的江河,画在阿妈的裙上。
  不要忘记这里有过我们的胎盘,时刻记住祖先用汁水浇灌的地方。
  ——《苗族古歌》
  
  苗族蜡染,最早是一种巫术礼仪。传说,蝴蝶妈妈生下12个蛋,其中一个孵化成苗族祖先——姜央。智慧勤劳的姜央为祭祀缅怀祖先,预示繁衍后代,用树脂模仿蝴蝶画于女人的背和腹。由于战乱和政治压迫以及经济原因,历史上苗族经历了6次大的迁徙运动。已掌握用树脂作画的苗族妇女,把沿途摘取的花草树木,捉到的乌兽虫鱼,描绘在自己的衣裙上,借以怀念中原的故乡。
  后来发现西南盛产蜂蜡,于是蜂蜡代替了树脂。进入青铜时代,才使用铜画蜡刀,蘸上溶化的蜡在白布上描绘出各种图案。
  苗族主要居住在地势较高的石山地带,地形崎岖多变,交通闭塞,这使它得以保持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无论是做家务还是田间劳作,苗族女子都穿着传统的蜡染裙子。每到传统的跳坡节——苗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的时候,一群群身着盛装的苗族少女由父母、兄弟陪伴,翻山越岭,不辞辛劳涌向“坡场”,展现自己的累积与手艺,希冀从人们的眼光中获得一种满足感。
  蜡染作为苗族女性的服饰,是苗族女性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广西隆林偏苗支系中,偏苗妇女裙子分上、中、下三个层次,用长条黑布带缠绕腰间,裙头接衣盖处镶有一条蜡染花纹图案和一条用多色丝线绣成的花环,中嵌一条黑布和一条用五色花线镶的横栏杆,一条白色布料,下节用黑布缝制。裙子两侧折叠成褶纹,裙长至小腿肚,整套裙子用绣花、蜡染、色布拼镶成统裙,穿时前面配上一块与裙子一样的围裙,围裙上端两边缝着两条白色或蓝色布带扎腰,留着尾带在前面飘动。显得美观大方。另外,蜡染还被拿来做手提袋、窗帘、背带等等。
  蜡染的制作技艺,就像做饭、缝衣,也是苗族女性日常生活技能的一部分。与刺绣一样,蜡染是苗族女子从小就开始学的技艺。在苗族传统社会中,女孩大多通过改换服饰,头饰等象征成年,从此迈向成人的第一步。在苗族女子成年礼仪式中,虽然没有专门针对女子进行的有关生产、生活技能的种种“考试”和“测验”,但刺绣、蜡染等女红技术对于女性而言,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作为一种基本的生产、生活技能,则是从小必须学习和掌握的。
  蜡染的教育、蜡染技术的传承,主要以家庭为课堂、母亲担任教师而进行。女孩子在家中从小耳濡目染,一点一滴日积月累地学习画蜡,一般到成年前后,已掌握了蜡染的大致工艺操作等。农闲时节,年青女子们纷纷向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长辈学习蜡染,边做边学。
  蜡染工艺,是利用蜡与水互相排斥的原理,使布帛上描蜡或受蜡的部位因染液被蜡层阻隔而无法渗入纤维,故能产生图案的防染作用,并使图纹、布底之间形成分明的色彩差异。其制作包括画蜡和染布两道工序。
  画蜡,在其他苗族地区又叫“点蜡”、“点蜡花”、“点蜡幔”。将蜡置于容蜡器中以炭火熔鳃,将白布平铺于案上,用蜡刀蘸蜡液。不打底图,不用圆规、直尺,先打好腹稿,根据个人喜好任意发挥,描绘出大致轮廓。所画的花鸟虫鱼,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几何图形,繁缛细密。所绘题材多取自于大自然,充满生活气息。
  点蜡是蜡染工艺的关键技术,不仅决定图样的美观与否,还决定防染是否成功。绘制蜡染,首先要掌握蜡刀技术,还要掌握溶蜡的温度,掌握蜡刀角度的变化,才能绘出光滑圆润、均匀饱满、极富弹性的直曲线条,点出圆、半圆齿纹等各种图案的花样。再就是点蜡的速度,绘画时若不能“胸有成竹”,稍有犹豫停顿,会让蜡液流成一大点。
  染布是将白棉布浸入由蓝靛、碱、酒等原料配制成的染料溶液中使布自然着色。染布要经过四道工序检查染液——软化布——染色——脱蜡。
  在染布之前先检查染液是否成活,这是很重要的。当染液呈蓝色,搅拌时没有泡沫且有臭味,则不能染色。当染液呈淡黄色,散发出新鲜马蓝叶特有的香味,搅拌时液面有厚厚而粘稠的蓝色泡沫,则可拿来染色。
  然后,把已经画好图案的布放到热水中浸泡,让其完全浸湿,软化,以便染的时候更容易上色。
  接着染色。染之前,先加入蓝靛放进染缸里充分搅拌溶解。把已软化了的布放到染缸里浸泡,并不时翻动,使其均匀上色。10多分钟后取出来,置于竹竿上滴水,完后又重新敢回染缸里浸泡,如此反复直至布全部染黑。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脱蜡。把染好色的布放到开水中浸泡。并加入洗衣粉。经过高温浸泡,蜡溶化开来与布相分离。把布捞出来,放到冷水去清洗,除去布上的药渣及浮色,再拿去晾干。
  这就是苗族制作蜡染的整个过程。
  蜡染,寄托着苗族女性的理想、情感、愿望,是苗族女性情感思想的载体。苗族女性的内心隐秘的世界,含蓄而巧妙地被描绘在一件件精美的手工作品的画面里。而蜡染工艺的制作,被作为衡量女性聪慧与否的标准,充当着苗族女性走向婚姻生活的桥梁。男青年往往通过姑娘的穿着来衡量她的价值,然后才决定是否与她交往、谈情。
  苗族蜡染服装,具有自我认同、合乎礼仪的蕴涵。到外地工作的苗族女子,在回到家乡后都要穿回自己的苗族裙子,否则家乡人会不把她当作自己人。而苗族女子,在给第一个小孩办满月酒的时候,则会收到外婆家送来的二三十套的蜡染裙子。这里,蜡染裙子成了苗族女人生育能力的象征,是对一个女人具有生育能力的肯定。蜡染,贯穿着苗族女性的一生。
  目前,蜡染已是中外游客追求的时尚。80年代,以苗族民间艺人杨金秀为代表的一批批蜡画能手应邀出访欧美等地进行技艺表演,受到许多国际友人及专家的赞誉。1992年,贵州安顺成功举办了首届蜡染艺术节,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宾客……自此,蜡染艺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其他文献
台湾,高山族人的主要居住地,台湾宝岛的“原住民族”。  伴随着《冬季到台北来看雨》的旋律,高雅凝跟随旅游团来到台北,一个名叫九份的山村,她期望在这里看到典型的高山族民居。  台湾多雨,山区更是潮湿多雾。九份村很多民居外面都生长着绿色、黛青色的苔藓,前些年村民纷纷搬迁下山,许多民房闲置下来。在上世纪80年代,台湾导演侯孝贤在九份村取景拍摄了电影《悲情城市》,这部斩获众多国际重要奖项、影响深远的影片打
期刊
风土民俗,是人类浩瀚
期刊
兰坪的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三江并流区澜沧江两岸的崇山峻岭之中。澜沧江两岸的山峰平均海拔都在3500米以上,一山四季分明。山顶雪线以上,终年白雪皑皑,所以这一段西岸怒山山脉的高山称为碧罗雪山;东岸属云岭山的山峰一年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山顶积雪。澜沧江峡谷谷底,两岸长满剑麻等热带植物,又一番亚热带、热带风光。  来到普米族的兰坪玉狮场,时光恍如倒流,这座半山坡上的小山村,有着古旧的木头房屋、曲折的乡间石
期刊
封建时代的社会风气,所谓敦孝悌,重人伦,慎终追远,于是建祠堂,供奉祖先的牌位:同时,人们重科举,所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于是建书院,以培养族中子弟,特别是清中叶以后,此风尤盛。在这样的环境下催生出不少的祠堂与书院,现存的祠堂、书院,大多规模不大,甚者只有一间房子。值得庆幸的是,在今广州市中山七路高基恩龙里还完好地保存着广东现存书院、祠堂中规模最大,保存得最宏伟,装饰得最精
期刊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来以秀丽典雅的园林艺术闻名天下。苏州的园林艺术充满了人文主义情怀,犹如一首首意蕴深厚的写意诗篇,让人在游览时不禁浮想联翩。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以后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据《苏州府志》统计,苏州在周代有园林6处,汉代4
期刊
现实生活中,人总被许多盒子所包裹,因而习惯子眼见的一切空间。一旦进入曾被时光遗弃的空间,那些不曾见过的石头,冰凉又沉固的震撼着心灵,仰望那神灵住过的岩石碉堡垒角,感觉自己的身影将在这个废墟中被打得粉碎。  耀眼光线缓缓变化,星点朽木碎屑与枯叶悄悄飘落,墙那边的说话声与脚步声,与自己假定在倾听着的一切混淆在一起……此时,所有残留都是幻影,在模糊不清中,感受过去混杂的色彩,一座不明过去的土司官寨。  
期刊
1979年春天,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一个新兴的现代化城市——深圳,迅速耸立在南疆的热土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经济建设的神话。  深圳是年轻的,是一个充满着时尚气息、动感十足的现代化大都市。因为年轻,有人认为它是一个没有文化、没有历史的城市。其实,这里有许多如客家围屋等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具有岭南特色的历史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与文明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2006年挖掘出的深圳成头岭文
期刊
西泠天海藏家沙龙
期刊
每年的大年初二晚上,南澳镇锣鼓震天、鞭炮齐鸣,烟花璀璨,一条近200米长的草龙在人群的簇拥下舞动,深圳南澳街道南渔社区的百名渔民用传统的“舞草龙”仪式庆祝春节,场面劲爆,年味十足。这种由南澳渔民在长期海上生活习作中形成的传统文化活动,在前不久刚刚被评为深圳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澳渔民长年在海上捕鱼为生,正月初二的舞龙仪式是为了压制龙卷风,祈祷新一年里风调雨顺,鱼虾满仓。渔民们会在春节前就上山割
期刊
高剑父(1879-1951)字剑父,以字行,号爵廷。广东番禺人。现代著名画家,岭南画派领袖。著有《我的现代绘画观》、《剑父画集》等。高剑父的祖父高瑞彩,父亲高保祥均擅医学、武术,亦能书画。高剑父少年丧父,家境萧条。他早年曾肄业于广东水陆师学堂及岭南学堂,后从师居廉,继而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与廖伸恺、何香凝夫妇结识,一起研究日本及欧洲绘画。后加入白马会、太平洋画会及水彩画会。专心致力于中国画的革新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