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居官寨:一组恍惚倒塌的墙壁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8055657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生活中,人总被许多盒子所包裹,因而习惯子眼见的一切空间。一旦进入曾被时光遗弃的空间,那些不曾见过的石头,冰凉又沉固的震撼着心灵,仰望那神灵住过的岩石碉堡垒角,感觉自己的身影将在这个废墟中被打得粉碎。
  耀眼光线缓缓变化,星点朽木碎屑与枯叶悄悄飘落,墙那边的说话声与脚步声,与自己假定在倾听着的一切混淆在一起……此时,所有残留都是幻影,在模糊不清中,感受过去混杂的色彩,一座不明过去的土司官寨。
  从丹巴县城驱车前往甲居藏寨,山道高耸入云,盘旋崎岖,超出常人所料。一段惊心动魄的行程之后,远远望见一座座掩映在如梦似幻绿树丛中的藏房,眼睛为之一亮,我惊悸的心变得振奋起来。
  


  那是一个秀美迷人的藏寨村庄,数百座大小不一的藏房错落有致、井然有序地散落在一片枝叶茂密的缓坡丛林间,数不清的乡村小道像纽带一样连接着每座藏房。山坡上绿浪奔涌,白色的藏房点缀其间,像一幅画,更像人间仙境。这就是甲居藏寨,她像一颗埋藏在青山绿林中未经雕琢的宝石,散发着淡淡的光芒。
  甲居,藏语的本意是指“百户人家”。整个甲居藏寨面积约五平方公里,140余幢藏式小楼在大金河谷谷底依着山势,层层叠叠,一直延伸到群峰脚下。郁郁青山间,以白色为主调的小楼,远远望去,就像由美丽的积木砌成。寨房四周,簇拥着桃树、梨树、石榴树。听丹巴县委宣传部长介绍,这里四季景色各不相同:春天,红白相映,新绿喜人;盛夏,浓荫深覆,凉意习习;秋天,硕果压枝,果香诱人;冬天,木叶凋零,小楼始露出真容。
  原汁原味的丹巴甲居藏房一般有三层楼高,四方结构,就地取材,用石头、木材、粘土建成,家家户户楼顶上突出的四角小碉上插满了迎风飘扬的经幡。甲居所在的聂甲乡可以接待游客的藏家有42户;每到节假日黄金周,游客数万,应接不暇。
  由山下新修的盘山路上山的时候,就见到过这组碉堡群,或是把它当做一组正在坍塌的墙壁。大金川峡谷台地上的卡帕玛群峰刚好延伸到这里,在台地边缘伸出一个像鹿腿拐的悬崖隆起,这个碉堡群就建在鹿腿拐的顶点处,几乎占满了悬崖边上那块巴掌大的地方。盘山路最初几道转弯时,我们身处的海拔高度还不够,只能看到这组碉堡群危危的濒临绝壁,高耸着岩石垒砌的碉堡石壁,虎视眈眈的望着山崖下滔滔不绝的大金川河水。那时这个碉堡群非常冷酷,浑身上下伤痕累累,残败而又倔强的站在悬崖边上,不时风从岩石墙壁上的缺口吹过,一些细碎的沙石落下,无声息的从空中划过,慢慢坠入河里。
  盘山路不断升高,到了卡帕玛群峰跟前,再回身看这组碉堡群,它正坐落在一个狭小的山包顶处,被一片翠绿的松柏簇拥着。与大金川峡谷对岸的巨大山崖相比,刚才还高大威严的碉堡群此刻竟变得十分渺小了,怯怯地蜷缩在大山的一个角落里,不再有从山下看到的那种威仪和肃穆。从高处看下去,碉堡每一道残破的石壁都像是山花展开的花辦,中间塌陷下去的核心碉堡恰巧坐落在花蕊的位置上。呜呜风声与河水流动声?昆在一起,在空旷的山谷里回荡,让人有说不出的叹息,这碉堡群是一座官寨,还是作战的中央工事?如果是官寨,这个官寨应该不会是什么大土司的寨子,据我来丹巴之前所知道的,丹巴18土司中,没有一个土司的治所是在甲居寨子的位置,如果是一座普通的官寨,那么除去土司,谁又敢设立这么个官寨?若作为防守的核心工事来看,这个位置是很险要,但是距要道和背后的寨子又都比较远,不能满足实际作战的需要,真叫人匪夷所思。
  在甲居的夜晚,住在扎瓦措家里,反复询问女主人秀英,山脚下那座碉堡群是谁的。可无论女主人还是男主人都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只说那座官寨已经荒废很久了,从他们家过去,路很不好走。可再难走也没有从大金川峡谷,爬到对面更高绝壁上的八家寨难走,秀英总跟我提起前年在她家住的那几个德国人如何冒险从他们家爬到对面山上:那天,一大早清他们就出发了,直到深夜才摸黑爬回来,进门就喊“妈妈,吃的,我们都要饿死了”。看样子,这家人是不太想同我讲起这个官寨的故事,轻描淡写地将这座碉堡群从他们的记忆中弃出。
  次日一早,我便带上个小型照相机,离开扎瓦措家,沿着盘山路走下去,山路弯弯曲曲,官寨碉堡群的垒石墙壁在树丛里时隐时现,最终找了条山径路口,判定它是去山崖边上的小路后,便离开大路,让自己消失在绿色的松柏中。无论下面那个官寨是谁的,又在近两百年里扮演过什么样的角色,它都是嘉绒土司制度下的一个必然产物。
  几千年前的古羌部落时代,可能因为高原游牧,部落群里始终没有出现进一步的权力集中,很长时间都处于非常宽松的部落首领制中,与中原各民族,甚至与像在甘肃陇东一带秦王国的社会差距越来越大。但是,任何部落的制度终究要在时间的长河里发生演变,进入川西的这些古羌人与当地人融合后形成部落,也不是与外界毫无关联的世外桃源。盛唐时期,吐蕃强大,以致其势力深入川西地区,不仅带来了藏传苯波教,还带来了相应的社会管理体制。面对分散在各个山沟里的原始部落,吐蕃人没能把这散沙般的各个部落聚集起来,更没有来得及建立一种完整的制度,仅仅在嘉绒地区设置了一个噶伦,做为国王代理人,当时那个吐蕃将军叫盘热,他仅仅是在这里试行第一部刑法而已。
  在中国少数民族推行土司制度的,应当是元朝。在强大的军队压力下,元朝统治者借鉴唐宋王朝对待少数民族的办法:以夷治夷,树其酋长,令自镇抚, “捐虚名而收实利”,最终达到“以土官治土民”的目的。从那时起,官方按民族、部族、部落分别建立若干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及蛮夷长官司,皆以当地土酋为官,故名“土司”。嘉绒地区最早的土司,象著名的卓克基土司就是在那个时期设立的,但嘉绒的土司制度直到明朝才得以完备,将原本松散易于生变的土司结构演变为严密的土司制度。任何朝廷对土司都是只要土官能归附朝廷,接受政府号令,就不改变其原先经济体系和政治制度,尽可能给予土官一些当地的统治权,因而能包容各种部落结构,保存原有内部制度。
  


  土司对朝廷来讲是土官,但在当地却是一地之最高统治者,是名副其实的土皇帝,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土司的势力一旦扩大,必然会跟其他土司发生冲突,两败俱伤。土司所住的官寨,虽不能与京城相比,但在当地也算是最高级别的建筑了,是土司的政府和官邸,土司虽须对当时的王朝承担朝贡与纳赋的义务,但在自己管辖范围内还是很威风,有自己的地方武装组织,对管辖地区的百姓有生杀大权。土司还有他独特的司法制度,实行专制,在自己的官寨里设有行政厅、审判厅、牢房和刑场,由土司指定类似审判长、检察官。
  任何统治者在竖立自己统治时,除去依靠武力、强权和宗教手段之外,一定要在建筑上为自己构造威严高大、并具备政治机器功能的建筑群,在嘉绒地区自然是以垒石成壁的巨大碉堡群来体现,这就是散落在各地 的土司官寨。一般官寨都气势恢宏,建筑精美,装饰豪华,雕工奇妙,像在前面我说到过的巴旺宣慰司官寨,就是这么一座保存下来的土司官寨。这官寨背后被密集的藏房所包围、拥戴,前面是六七百亩的平坦田野,大有千人共捧、万人齐朝之势。到了冬天,因周围邛山海拔相对较高,天气寒冷,为此,土司老爷还专门在海拔较低的沈洛村修建了冬宫。冬宫建筑仿造布达拉宫,气势不凡,非常壮观。冬宫和夏宫遥遥相望,任何一个地方,稍有风吹草动,土司不管身在何处,都能及时应对,把所辖番民牢牢握在掌心。由于“文革”期间的破坏,冬宫已经荡然无存,现在只有新修的佛塔才能唤回历史的记忆。
  土司制度下的嘉绒地区,实际上是一个高度集权并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社会体系,土地和农产是土司生存的基础,因此任何土司都在自己当权的时候想办法扩充地盘。而土司之间的矛盾也给统治阶层提供了分化、瓦解和利用的机会,因此嘉绒地区的土司制度越来越周密和严谨,同时也分化组合,形成新的土司,故有嘉绒18土司之说。
  


  遍查资料后发现,在甲居这个地方是没有土司存在的,因此这个官寨的归属,成了一个谜。从甲居地处扼守丹巴县城进入大金川河谷通道的特殊位置来看,这个高高山岗上设立的碉堡群应该具有土司行宫的功能,而在土司行政组织里,官寨相当于最高衙门,但除去母寨之外,有能力的土司还会设立子寨,据说在嘉绒核心地区的土司中,在官母寨之外设立官子寨数量最多的可达近20个。甲居村寨下面的这个碉堡群则是当甲居还是十户人家时就有的官子寨,可能是税收,也可能是边防驻守,亦可能是家族大了,没有继承家族的其他兄妹在此居住之地。这点跟嘉绒地区土司继承习惯是相关的。因为嘉绒土司虽说是世袭制,但却很有其地方特色,就是继承人并不一定是嫡长子,家中的次子、女儿、兄弟家中的儿子都有可能继承土司位置。而且在嘉绒地区,土司可以找几个女人做老婆,但严格意义上来说,人选必须在土司或是土舍(土司下的小土司)等贵族之间寻找。这样在土司当中就有女土司出现,也有非土司直系中的成员(主要是土舍家的后代)来继任土司,原来土司家中兄弟就要被放在其他的官寨中任职,就像《尘埃落定》中对土司二儿子描写的那样。
  一离开甲居公路,碉堡群便被松柏树林和山影给挡住,只能凭印象来寻找下山的小路。拐过一片林子,坡下有一块被经幡和风马旗围绕的空地,一看便知这里是当地嘉绒人祭祀山神的场地,混杂在烟气缭绕的树林丛中,显得格外静谧和诡异,忽然,碉堡群边上那座最完整角碉的身影出现在丛林的左侧上方,发现自己竟差点走过。大金川河水的滔滔声响与冷酷的岩石墙壁碰撞,反弹回来打在站在山崖边我的身上,明晃晃的碉楼石头墙面,让人目眩。
  透过这组碉堡群,能看到大金川河谷对岸山崖上的阳光刚刚挤进来,照射在黑色悬崖边上某个突出的崖壁处,像是投射的一道灯光。在碉堡群顶端四角,是通常藏人建筑上常用的尖角,专门用来寄托建筑保护神用的神垒,此时一只黝黑的乌鸦正在垒尖顶上,歪着头大大咧咧地看着在碉堡群外发呆的我。为了能仰角拍摄到金川河谷里走,此时大约距离水面有400多米高,每走一步,小腿就微微发颤。再仰头观望那个高高的角碉,还有从角碉延伸出来的官寨墙壁,墙壁上盘桓一枝开满微紫花的树,还有在风中颤抖、挣扎的茅草。
  像巴旺的邛山官寨,本是当年作为宣慰司权力的体现,是一座占地200。多平方米的四合院岩石垒砌建筑群,中心是一个类似子宫府的衙门,在建筑的一角才是一组高高的碉堡群。在这个碉堡群里,中间古碉高九层,两边副楼高六层,主要用作仓库,东面房屋高五层,底层除两间牢房外其余都是佣人住房。实际上巴旺土司的生活居所不在中院坝子里,而是在这碉堡群里,第四层就是土司的卧室,显然连土司自己都不愿意住在更为舒适的院落里的大房子里,而是选择住在碉堡群;里,除去象征土司权力的威严和保证自己安全之外,也包含了嘉绒人对碉堡地位的肯定。甲居这座官寨,建筑;占地远不如巴旺土司的邛山官寨大,看上去也就六七百
  
  藏族简介
  藏族,主要分布在面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 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藏族信仰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公元13世纪至16世纪中叶,佛教日益盛行,佛事活动频繁,佛教寺庙遍及面藏各地。著名的寺庙嗜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和布达拄宫。
  
  旅游小贴士
  甲居藏寨位于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境内,距县城约8公里,犹如田园牧歌般的童话世界,享有“藏区童话世界”的美称。藏寨面积约5平方公里,居住嘉绒藏族140余户。
  甲居藏寨是独特的藏式镇房建筑,一户人家住一幢寨楼,一般寨楼坐北朝南,有的三、五或群相依相偎,有的邏离群楼,孑然独立。
  交通:景方便的交通方式是在市区租雇当地司机以及车辆,丹巴3大景点一天下来包车费大概100左右。
其他文献
中、蒙、俄三国交界的阿尔泰山脉,一直是图瓦人居住的家园。目前中国仅有的2000多名图瓦人,几乎是世代都居住在阿尔泰山的深处,他们在远离文明世界的环境下,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盖建了冬暖夏凉、具有欧洲风格的木屋。  来到图瓦人生活着的地方,一眼便看到一座座尖顶方基颇具欧洲风格的小木屋坐落在青山绿水环抱的草场上,那种安闲、舒适,那种世外桃源般的画面一下子捕获了人们所有的感觉。  去过那里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
期刊
民族因和谐而美丽,民族建筑因文化而丰满,建筑品质因用心而精良。中国民族建筑蔚然大观,类型众多。多民族的融合,使之呈现多元化。它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在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闪耀着光芒。  “和而不同”的建筑文化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建筑是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谐和体,作为城市的主要组成,其文化取向应该与它所处的城市、环境相协调。优秀的建筑能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城市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
期刊
在很久以前,在东北的原始森林中,鄂温克人过着逐野兽而居的游猎生活。他们没有固定的住宅,居住在被称为“撮罗子”的简易帐篷里,这让我们现代社会的人听起来,多少像是一个久远的童话。  腊月三十,我应鄂温克朋友戴格敏的邀请,来到了鄂温克族自治旗——这个早就让我向往的地方。现在,大部分的鄂温克人已经走出大山,实现了定居,真正的“游”民很少了,但老朋友还是愿意带着我到深山老林里去寻访鄂温克人的踪迹。    北
期刊
欣闻《焦点》`风土中国杂志社集齐56个民族建筑出版建筑专辑,甚是兴奋。这期他们整理了36个民族的建筑,推出《56个民族原生态建筑》专辑,邀我作序,我毫不犹豫应承了此事。  少数民族原生态建筑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有心人的认真开采,从中找寻出适合现代的瑰宝,为现代建筑装进灵魂,为现代人建造出慰藉心灵的建筑,让每一个人的家都能成为诗意的栖居地。这些,只是美好的想象,梦想成真的第一步就是有人站出来,不辞辛劳
期刊
散文大家汪曾祺描写天山的诗句——“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能激起人们对天山所有绮丽的想象。想必天山脚下柯尔克孜族的家园——哈拉奇该是群山环碧、雪峰倒影、苍松叠嶂、毡房点缀、羊群云游的人间天堂吧。    “此景只应天山有”    地处天山南脉腹地的哈拉奇乡的美,只能用“此景只应天山有”来形容。  秋日暖阳下的哈拉奇散发着静谧、慵懒的色彩,来到这里。时间仿佛突然放慢了脚步,耳边不再有嘈杂的声音让人烦
期刊
台湾,高山族人的主要居住地,台湾宝岛的“原住民族”。  伴随着《冬季到台北来看雨》的旋律,高雅凝跟随旅游团来到台北,一个名叫九份的山村,她期望在这里看到典型的高山族民居。  台湾多雨,山区更是潮湿多雾。九份村很多民居外面都生长着绿色、黛青色的苔藓,前些年村民纷纷搬迁下山,许多民房闲置下来。在上世纪80年代,台湾导演侯孝贤在九份村取景拍摄了电影《悲情城市》,这部斩获众多国际重要奖项、影响深远的影片打
期刊
风土民俗,是人类浩瀚
期刊
兰坪的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三江并流区澜沧江两岸的崇山峻岭之中。澜沧江两岸的山峰平均海拔都在3500米以上,一山四季分明。山顶雪线以上,终年白雪皑皑,所以这一段西岸怒山山脉的高山称为碧罗雪山;东岸属云岭山的山峰一年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山顶积雪。澜沧江峡谷谷底,两岸长满剑麻等热带植物,又一番亚热带、热带风光。  来到普米族的兰坪玉狮场,时光恍如倒流,这座半山坡上的小山村,有着古旧的木头房屋、曲折的乡间石
期刊
封建时代的社会风气,所谓敦孝悌,重人伦,慎终追远,于是建祠堂,供奉祖先的牌位:同时,人们重科举,所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于是建书院,以培养族中子弟,特别是清中叶以后,此风尤盛。在这样的环境下催生出不少的祠堂与书院,现存的祠堂、书院,大多规模不大,甚者只有一间房子。值得庆幸的是,在今广州市中山七路高基恩龙里还完好地保存着广东现存书院、祠堂中规模最大,保存得最宏伟,装饰得最精
期刊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来以秀丽典雅的园林艺术闻名天下。苏州的园林艺术充满了人文主义情怀,犹如一首首意蕴深厚的写意诗篇,让人在游览时不禁浮想联翩。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以后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据《苏州府志》统计,苏州在周代有园林6处,汉代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