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导学:搭筑“自主”建构学知的桥梁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hajh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支架式导学,是在學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一种帮助学生理解的支架,一步步提升学生学习的水平。那么,如何以“现有教材”为基点,立足课堂与课外学习,通过支架式导学的方法,引领学生掌握学法,学会学习?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做法。

一、方法助学式


  方法助学,教师要围绕学习核心问题,按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理解框架,以学法引领为主线,分层设定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不同学习内容及学习策略,自主构建学知,学会自主评价,实现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与创造性。
  如在教学《小真的长头发》一课时,笔者从“习作策略”的角度出发,将目标定位在关注语言表现形式与表达方法、注重习作方法的渗透与积累上。分层设置问题情境,逐层深入习作核心方法。
  第一层面:写什么——小真的长头发还可以变成什么?做哪些事情?从内容角度指导学生理解教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完成第一层面的习作,学生带着成果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补充学习,并记录成果,汇报展示,实现知识的重新建构。
  第二层面:怎么写——小真的长头发好神奇,好神奇,好神奇啊!怎样写出神奇来,让语言更有趣?引导学生品读、体会语言的精准和表达方式的巧妙之处,再补充相应词汇,辅助理解与运用,让学生明晰如何搭建言语支架。在学生完成第二层面的习作后,教师展示优秀学习成果,集中评星。学生再根据学习目标自评、互评,不断完善。

二、任务驱动式


  任务驱动是指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和感悟问题的情境,以完成任务、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为内容,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以部编教材三上小古文《司马光》为例。笔者将教学重心从“教”移到“学”上。课堂上,精心设计“初识趣读”自学单。自学单分四个板块。如下图所示:



  笔者利用“我是这样学习这篇小古文的”的任务支架,让学生反思、建构自主学习的思维过程,注重学法总结与累积。以此为基点,再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学生对当前学法的解决方案,呈现自主反思、小结、修改、完善学法的全过程。
  自学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学习的能力。在学完《司马光》这一课后,笔者精心设计了延学单,分为三大板块。如下图所示:



  引导学生进入第二阶段任务驱动。首先,由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课外小古文展开延学。将阅读方法由课内习得迁移到课外应用,最大限度地促成自主学习力的提升。其次,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比较、探究发现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领会文言的简短凝练之美,现代文字的描写细腻生动之妙。让学生从言语本质上把握文言文特质。第三,通过推荐书目,将更多的优秀小古文分享给大家,以达成“文言广度”阅读积累,真正积淀文言素养,落实语文学科核心要素。

三、项目研学式


  项目研学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及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以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秋天》为载体,设置了名为“知·秋”系列课程,让学生在灵动充满生趣的课程中获益。
  《秋至》:笔者引导学生从秋的“气息”“声音”“色彩”“味道”四方面出发,通过闻、听、看、尝等方式,力求学生打开五感,走进秋天,记录自然中的音、色、香、味等,用充满新鲜感的童言童语绘秋,咏秋。
  《秋风》:以秋天的“风”为研究主题,从“风”文字的起源、诗词佳句、风的方向、风的声音等角度,学生朗读吟诵古诗词,成风向研究手记。让学生在“吟风、寻风、赏风、画风”中,打破学科界限,学会多角度、多方位认知事物。
  《秋花》:以“桂花”为项目式研究主题,开展了“桂文化”系列实践活动。①观桂:回归语文学习本身,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的学习方式,观察、记录桂花盛开、凋落的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得出结论,强化知识的自主建构。②品桂:学生收集即将凋落的桂花,制作自己喜欢的桂花美食,分享课程实施成果。
  以支架式导学的方式引领学生掌握正确、适切、合理的学习策略,通过任务驱动法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系统知识体系,形成科学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在项目的深度探究中逐步成为乐学、善学的人,从而使“自主学习”真正落地生根。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因“爱”而生成的主题活动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只是“本我”的层面,而应该从爱自己到爱他人,再到爱社会。停课不停研,老师们深入地研读
期刊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核心素养开始受到教育人士的关注,然而许多教师在初次接触的时候混淆了“核心素养”与“核心素质”的概念,以致忽视了宝贵的教学理念。所谓“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而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平日学习语文时的修养,它包括才能、品格、技艺和学识等多个方面。目前,有关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文化学识。透过核心素养落实拓展阅读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
期刊
习作单元的编制特色以单元导语、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为架构,提出最基本的写作方法,对习作教学具有导向作用,聚焦习作方法的传授,提出以写为主的读写新结合,突出习作教学的应用性。本文以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教学为例,就习作单元的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单元整体设计,产生累积效应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语页第一部分以罗丹(法国)的一句名言“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
期刊
一、巧搭主支架,使想象路径愈发清晰  想象作文不是天马行空般的胡思乱想,而应该是脑洞大开的奇思妙想。想象作文教学需要让学生从本单元的课文载体中获得合理想象的方法,需要帮助学生寻找到想象的有力凭借。譬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文主题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想要学生写好本单元习作《奇妙的想象》,教师需要通过对《宇宙的另一边》《我变成了一棵树》两篇经典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想象的神奇;
期刊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正确书写“小、少、牛、鸟”。认识两个偏旁:“犭”“鸟”。  2.知道“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并正确使用。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美丽的农家小院温馨的生活场景。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温故知新  1.“正反话”游戏,看看谁的反应最快。比如:我说“上”,你对“下”。  2.揭题:大小多少。  3.读课题,强调“少”是
期刊
万丈高楼平地起,源于一张建筑设计图。学生的作文好比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在习作前认真构思,能提高习作成功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起步作文教学中,我主张有备而作,构思先行。怎样才能有效构思,让构思促成习作的美妙之旅,我有这样一些实践。一、涂鸦式——让构思形象化  在写作教学中,利用涂鸦将脑海中难以捕捉的思维印在纸上,让朦胧的想法更形象具体,这就是一种构思。以三上习作二日记为例。一日之间发生
期刊
古代的私塾教育,教材单一,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学经典——“四书”“五经”;教法单一,就是反复诵读,口诵心惟;教学程序简单明了,《三字经》里记得很清楚,“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教学设备原始,别说现代化,连一支粉笔都没有;教学时间不长,大约六七年,如果从6岁发蒙,大概13岁以前完成教学任务,如果从3岁发蒙,大概10岁以前完成教学任务。其教学效果怎样呢?能够把“四书”“五经
期刊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2019年秋全面实施,部编版教材中着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经典古诗词的篇目在原有基础上也有了大量增加。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是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如《小儿垂钓》《所见》《稚子弄冰》等,虽然时隔千年,细细读来,也让千年后的我们仍感同身受,趣意盎然。一、童真是根本  童真就是未经世事打磨的本来性情,就是一种天然的状态,没有心机,没有欺骗,没有非分的欲望,有的只是自然的真
期刊
习作教学难,很多语文教师一定深有同感。大家都在思索、探索,希望能够找到习作教学的秘诀,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主要解决三点:其一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其二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写,会表达;其三要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写。一、巧妇乐为有米之炊——重视习作素材的收集与语言的积累  1.指导品读,积累语言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和书交谈和沟通,
期刊
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需要坚持“读写结合”的教学思想,不断加大对学生群文阅读学习的渗透力度,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加过硬的语文知识,抒发更多的语文情感。本文以读写结合为背景,对提高群文阅读实效性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对初中语文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有所启迪。一、适应性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