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涯发展指导是学生发展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教育规划中的要求,旨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证了学校为高中生提供生涯发展指导的必要性;然后综合各种研究结论,提出生涯发展指导的最有效方式是以团体辅导形式开设活动型的指导课程。实践中,这类探索实践存在一系列困难,其中最主要是缺少可行性的课程。本研究提出了以社团为载体开发高中生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的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上述困难。通过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能够促进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关键词】社团;高中生;生涯规划;生涯发展;生涯发展指导;学生发展指导
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第5章《高中教育》部分规定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研究”(11JZD037)中,“学生发展指导”被界定为:学校在心理(包括个性、社会性)、学业、生涯等各方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指导的一系列服务,旨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生涯发展指导是学生发展指导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国、日本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的学生发展指导中都包含有生涯发展指导的内容。
从理论看,埃里克森的毕生发展心理学指出,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有其不同的发展任务,完成该任务将使个体感到幸福,并对其成功完成下一阶段任务有所帮助;否则其幸福感会缺失,被社会排斥,并在接下来的任务中陷入困境。高中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发生角色混乱。当前的一些理论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人生规划、价值观进行探索是同一性成熟的必经之路。从实践看,我国研究者通过教育干预研究证明了发展指导对学生成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为此,学校有必要为高中生提供生涯发展指导。
研究表明,不同方式的发展指导活动对学生发展指导的效果不尽相同。其中,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有效性都比较强,而零散指导远不如课程化指导,偶尔指导远不如常态化指导,传统教学方式远不如活动型教学,知识教学远不如实践活动。因此,生涯发展指导的主要方式是事先确定一系列学生生涯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与体验,再通过预设的活动型课程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使之获得这些具体的能力。(课下同时开展个体咨询)这是最能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课程,有利于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能够有效培育学生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朱益明教授提出了在高中阶段开设“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课程的构想,为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提供了一种实践视角。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下,我国大陆地区的生涯发展指导还处于起步阶段,绝大部分学校没有系统化的课程,大多是零散的被动式指导。个别学校开展了生涯发展指导的探索,开设了指导课程,开展了团体辅导、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和心理咨询等活动,但在实践中存在缺少可行性的课程、缺少专业专职的师资、缺少固定的课程时间等困难。其中,制约高中生生涯发展指导工作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缺少可行性的课程”。
如前所述,广泛开发本土资源,采用活动型教学方式和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的课程方式,生涯发展指导才更有效。各地区、各学校的差异性较大,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很难编制普遍适用的教材。因此,开发校本教材就成为推动高中生生涯发展指导的关键。
本课题组开展了开发高中生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表现出以下几个矛盾:学生的参与意愿较强但能力较弱;大部分教师的组织实施能力较强但课程开发能力较弱;部分教师具备课程开发能力但动力、精力不足;传统考试科目的教学过程挤占了教师开发课程的时间;学生自发的、零散的、无课程规范的社团活动占据了大量的课外时间。
本课题组在实践中发现,以社团为载体,由社团师生充分利用社团活动时间开展以生涯发展指导为主题的社团活动,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推动课程开展、培育核心素养。
第一、社团的指导教师一般都是工作热情高、综合素质强、教学有余力的骨干。他们有能力、有精力、有动力开发生涯发展指导课程。
第二、参加社会实践类社团的学生一般都是社会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都比较强的同学。以这些优秀学生为主体开展生涯发展指导课程,能够更好地保证活动的顺利实施。
第三、以一系列有目标、有计划、有规范的生涯发展指导课程替代原有的那些自发的、零散的、无课程规范的社团活动,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四、在社团开展的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基础上开发的校本课程,既发掘了本土资源,具有本土特色;又经过了实践检验,具有科学性;既有理论做指导,又有案例做参照,为下一步的推广实施铺平了道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社团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模式的有效实施有赖于制度保驾护航。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是推动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实施、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保证。该制度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 发展社团组织
积极发展领导力、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类的学生社团组织,在组织宣传、成员招募、活动开展、成果展示等方面以给这类社团更多的资源,积极支持此类社团的发展。
(二) 选聘指导教师
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的实践性、活动性、生成性对师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直接决定课程的实施效果。指导教师必须有能力激发、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有能力培养、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必须选拔那些热爱实践、善于创新、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教师。
(三) 加強社会管理
需要建立并完善社团组织架构、社会实践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规范、安全责任制度、师生激励制度等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课程实施过程、提高课程实效性。 (四) 发掘社会资源
开展生涯发展指导课程需要发掘社会资源,包括家长、社会热心人士、专业人士、志愿者等人力资源,实践活动基地等场地资源,职业体验服务提供机构等课程资源。
(五) 设计指导方案
教师指导方案包括校本课程架构、主题选择、方法设计、资料准备、活动计划等必要的准备。教学设计要围绕“发挥学生自主性”这个原则,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积极反思。
(六) 开设活动课程
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在方式上要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拓展游戏、职业体验、社会实践等活动为主。
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在时间上分为常态化的和非常态化的两类,校内活动尽量常态化,校外活动尽可能多设定常态化活动,同时鼓励开展非常态化活动。
(七) 展示课程成果
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结束后社团成员要及时整理各类文字、图片资料,撰写活动报告。活动报告包括研究性学习报告、职业体验报告、社会调查报告等类别。学校要及时提供场地供社团展示活动成果;同时,指导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大赛等比赛,在校内外展示活动成果。
(八) 开发校本课程
实践活动开展后要及时地反思、提炼,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计划,完善教学方案、撰写教学课例、形成校本课程,为下一步推广实施提供文本和案例参考。
(九) 积极推广实施
以社团为载体开发的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经过了实践检验和理论论证,具有推广的价值。为了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享受生涯发展指导,应当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实施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常态化课程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定期开设,非常态化课程可以以班级、年级、其他类别社团为主体,按照实际需要和学生兴趣逐步推广。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学校应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指导思想,落实素质教育行动纲要,尽快开展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真正做到课程化、常规化。教学的关键在教师,教师们应积极发掘资源、开发校本教材、提供科学指导,使生涯发展课程真正做到优质化、高效化。
参考文献:
[1]方晓义,袁晓娇,邓林园,胡伟.构建适合我国的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42-50.
[2]劳拉·E·伯克(LauraE·Berk),陈会昌等译.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01.
[3]朱益明.“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课程实施构想[J].教育科学研究,2010(08):54-57.
[4]方晓义,胡伟,陈海德,王帆.我国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现状及其有效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47-54.
[5]陆小峰.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33(06):80-83.
[6]杨庆庆.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现状研究——以上海市Y高中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6(19):31-34.
[7]吴来辉.基于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生涯规划教育——姜山中学生涯规划教育的构建与实践[J].基础教育课程,2017(01):15-18.
[8]梁茜.普通高中生涯发展规划与指导的现状研究——基于上海市5所普通高中的实证调查[J].基础教育研究,2016(09):28-32.
[9]徐向东.以生涯規划指导促进学生发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2(05):45-48.
【关键词】社团;高中生;生涯规划;生涯发展;生涯发展指导;学生发展指导
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第5章《高中教育》部分规定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研究”(11JZD037)中,“学生发展指导”被界定为:学校在心理(包括个性、社会性)、学业、生涯等各方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指导的一系列服务,旨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生涯发展指导是学生发展指导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国、日本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的学生发展指导中都包含有生涯发展指导的内容。
从理论看,埃里克森的毕生发展心理学指出,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有其不同的发展任务,完成该任务将使个体感到幸福,并对其成功完成下一阶段任务有所帮助;否则其幸福感会缺失,被社会排斥,并在接下来的任务中陷入困境。高中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发生角色混乱。当前的一些理论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人生规划、价值观进行探索是同一性成熟的必经之路。从实践看,我国研究者通过教育干预研究证明了发展指导对学生成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为此,学校有必要为高中生提供生涯发展指导。
研究表明,不同方式的发展指导活动对学生发展指导的效果不尽相同。其中,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有效性都比较强,而零散指导远不如课程化指导,偶尔指导远不如常态化指导,传统教学方式远不如活动型教学,知识教学远不如实践活动。因此,生涯发展指导的主要方式是事先确定一系列学生生涯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与体验,再通过预设的活动型课程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使之获得这些具体的能力。(课下同时开展个体咨询)这是最能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课程,有利于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能够有效培育学生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朱益明教授提出了在高中阶段开设“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课程的构想,为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提供了一种实践视角。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下,我国大陆地区的生涯发展指导还处于起步阶段,绝大部分学校没有系统化的课程,大多是零散的被动式指导。个别学校开展了生涯发展指导的探索,开设了指导课程,开展了团体辅导、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和心理咨询等活动,但在实践中存在缺少可行性的课程、缺少专业专职的师资、缺少固定的课程时间等困难。其中,制约高中生生涯发展指导工作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缺少可行性的课程”。
如前所述,广泛开发本土资源,采用活动型教学方式和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的课程方式,生涯发展指导才更有效。各地区、各学校的差异性较大,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很难编制普遍适用的教材。因此,开发校本教材就成为推动高中生生涯发展指导的关键。
本课题组开展了开发高中生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表现出以下几个矛盾:学生的参与意愿较强但能力较弱;大部分教师的组织实施能力较强但课程开发能力较弱;部分教师具备课程开发能力但动力、精力不足;传统考试科目的教学过程挤占了教师开发课程的时间;学生自发的、零散的、无课程规范的社团活动占据了大量的课外时间。
本课题组在实践中发现,以社团为载体,由社团师生充分利用社团活动时间开展以生涯发展指导为主题的社团活动,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推动课程开展、培育核心素养。
第一、社团的指导教师一般都是工作热情高、综合素质强、教学有余力的骨干。他们有能力、有精力、有动力开发生涯发展指导课程。
第二、参加社会实践类社团的学生一般都是社会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都比较强的同学。以这些优秀学生为主体开展生涯发展指导课程,能够更好地保证活动的顺利实施。
第三、以一系列有目标、有计划、有规范的生涯发展指导课程替代原有的那些自发的、零散的、无课程规范的社团活动,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四、在社团开展的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基础上开发的校本课程,既发掘了本土资源,具有本土特色;又经过了实践检验,具有科学性;既有理论做指导,又有案例做参照,为下一步的推广实施铺平了道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社团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模式的有效实施有赖于制度保驾护航。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是推动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实施、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保证。该制度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 发展社团组织
积极发展领导力、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类的学生社团组织,在组织宣传、成员招募、活动开展、成果展示等方面以给这类社团更多的资源,积极支持此类社团的发展。
(二) 选聘指导教师
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的实践性、活动性、生成性对师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直接决定课程的实施效果。指导教师必须有能力激发、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有能力培养、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必须选拔那些热爱实践、善于创新、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教师。
(三) 加強社会管理
需要建立并完善社团组织架构、社会实践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规范、安全责任制度、师生激励制度等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课程实施过程、提高课程实效性。 (四) 发掘社会资源
开展生涯发展指导课程需要发掘社会资源,包括家长、社会热心人士、专业人士、志愿者等人力资源,实践活动基地等场地资源,职业体验服务提供机构等课程资源。
(五) 设计指导方案
教师指导方案包括校本课程架构、主题选择、方法设计、资料准备、活动计划等必要的准备。教学设计要围绕“发挥学生自主性”这个原则,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积极反思。
(六) 开设活动课程
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在方式上要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拓展游戏、职业体验、社会实践等活动为主。
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在时间上分为常态化的和非常态化的两类,校内活动尽量常态化,校外活动尽可能多设定常态化活动,同时鼓励开展非常态化活动。
(七) 展示课程成果
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结束后社团成员要及时整理各类文字、图片资料,撰写活动报告。活动报告包括研究性学习报告、职业体验报告、社会调查报告等类别。学校要及时提供场地供社团展示活动成果;同时,指导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大赛等比赛,在校内外展示活动成果。
(八) 开发校本课程
实践活动开展后要及时地反思、提炼,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计划,完善教学方案、撰写教学课例、形成校本课程,为下一步推广实施提供文本和案例参考。
(九) 积极推广实施
以社团为载体开发的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经过了实践检验和理论论证,具有推广的价值。为了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享受生涯发展指导,应当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实施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常态化课程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定期开设,非常态化课程可以以班级、年级、其他类别社团为主体,按照实际需要和学生兴趣逐步推广。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学校应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指导思想,落实素质教育行动纲要,尽快开展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真正做到课程化、常规化。教学的关键在教师,教师们应积极发掘资源、开发校本教材、提供科学指导,使生涯发展课程真正做到优质化、高效化。
参考文献:
[1]方晓义,袁晓娇,邓林园,胡伟.构建适合我国的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42-50.
[2]劳拉·E·伯克(LauraE·Berk),陈会昌等译.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01.
[3]朱益明.“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课程实施构想[J].教育科学研究,2010(08):54-57.
[4]方晓义,胡伟,陈海德,王帆.我国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现状及其有效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47-54.
[5]陆小峰.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33(06):80-83.
[6]杨庆庆.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现状研究——以上海市Y高中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6(19):31-34.
[7]吴来辉.基于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生涯规划教育——姜山中学生涯规划教育的构建与实践[J].基础教育课程,2017(01):15-18.
[8]梁茜.普通高中生涯发展规划与指导的现状研究——基于上海市5所普通高中的实证调查[J].基础教育研究,2016(09):28-32.
[9]徐向东.以生涯規划指导促进学生发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2(05):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