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团为载体推动高中生生涯发展指导的制度研究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vgb345g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涯发展指导是学生发展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教育规划中的要求,旨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证了学校为高中生提供生涯发展指导的必要性;然后综合各种研究结论,提出生涯发展指导的最有效方式是以团体辅导形式开设活动型的指导课程。实践中,这类探索实践存在一系列困难,其中最主要是缺少可行性的课程。本研究提出了以社团为载体开发高中生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的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上述困难。通过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能够促进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关键词】社团;高中生;生涯规划;生涯发展;生涯发展指导;学生发展指导
  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第5章《高中教育》部分规定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研究”(11JZD037)中,“学生发展指导”被界定为:学校在心理(包括个性、社会性)、学业、生涯等各方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指导的一系列服务,旨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生涯发展指导是学生发展指导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国、日本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的学生发展指导中都包含有生涯发展指导的内容。
  从理论看,埃里克森的毕生发展心理学指出,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有其不同的发展任务,完成该任务将使个体感到幸福,并对其成功完成下一阶段任务有所帮助;否则其幸福感会缺失,被社会排斥,并在接下来的任务中陷入困境。高中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发生角色混乱。当前的一些理论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人生规划、价值观进行探索是同一性成熟的必经之路。从实践看,我国研究者通过教育干预研究证明了发展指导对学生成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为此,学校有必要为高中生提供生涯发展指导。
  研究表明,不同方式的发展指导活动对学生发展指导的效果不尽相同。其中,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有效性都比较强,而零散指导远不如课程化指导,偶尔指导远不如常态化指导,传统教学方式远不如活动型教学,知识教学远不如实践活动。因此,生涯发展指导的主要方式是事先确定一系列学生生涯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与体验,再通过预设的活动型课程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使之获得这些具体的能力。(课下同时开展个体咨询)这是最能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课程,有利于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能够有效培育学生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朱益明教授提出了在高中阶段开设“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课程的构想,为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提供了一种实践视角。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下,我国大陆地区的生涯发展指导还处于起步阶段,绝大部分学校没有系统化的课程,大多是零散的被动式指导。个别学校开展了生涯发展指导的探索,开设了指导课程,开展了团体辅导、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和心理咨询等活动,但在实践中存在缺少可行性的课程、缺少专业专职的师资、缺少固定的课程时间等困难。其中,制约高中生生涯发展指导工作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缺少可行性的课程”。
  如前所述,广泛开发本土资源,采用活动型教学方式和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的课程方式,生涯发展指导才更有效。各地区、各学校的差异性较大,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很难编制普遍适用的教材。因此,开发校本教材就成为推动高中生生涯发展指导的关键。
  本课题组开展了开发高中生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表现出以下几个矛盾:学生的参与意愿较强但能力较弱;大部分教师的组织实施能力较强但课程开发能力较弱;部分教师具备课程开发能力但动力、精力不足;传统考试科目的教学过程挤占了教师开发课程的时间;学生自发的、零散的、无课程规范的社团活动占据了大量的课外时间。
  本课题组在实践中发现,以社团为载体,由社团师生充分利用社团活动时间开展以生涯发展指导为主题的社团活动,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推动课程开展、培育核心素养。
  第一、社团的指导教师一般都是工作热情高、综合素质强、教学有余力的骨干。他们有能力、有精力、有动力开发生涯发展指导课程。
  第二、参加社会实践类社团的学生一般都是社会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都比较强的同学。以这些优秀学生为主体开展生涯发展指导课程,能够更好地保证活动的顺利实施。
  第三、以一系列有目标、有计划、有规范的生涯发展指导课程替代原有的那些自发的、零散的、无课程规范的社团活动,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四、在社团开展的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基础上开发的校本课程,既发掘了本土资源,具有本土特色;又经过了实践检验,具有科学性;既有理论做指导,又有案例做参照,为下一步的推广实施铺平了道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社团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模式的有效实施有赖于制度保驾护航。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是推动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实施、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保证。该制度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 发展社团组织
  积极发展领导力、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类的学生社团组织,在组织宣传、成员招募、活动开展、成果展示等方面以给这类社团更多的资源,积极支持此类社团的发展。
  (二) 选聘指导教师
  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的实践性、活动性、生成性对师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直接决定课程的实施效果。指导教师必须有能力激发、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有能力培养、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必须选拔那些热爱实践、善于创新、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教师。
  (三) 加強社会管理
  需要建立并完善社团组织架构、社会实践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规范、安全责任制度、师生激励制度等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课程实施过程、提高课程实效性。   (四) 发掘社会资源
  开展生涯发展指导课程需要发掘社会资源,包括家长、社会热心人士、专业人士、志愿者等人力资源,实践活动基地等场地资源,职业体验服务提供机构等课程资源。
  (五) 设计指导方案
  教师指导方案包括校本课程架构、主题选择、方法设计、资料准备、活动计划等必要的准备。教学设计要围绕“发挥学生自主性”这个原则,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积极反思。
  (六) 开设活动课程
  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在方式上要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拓展游戏、职业体验、社会实践等活动为主。
  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在时间上分为常态化的和非常态化的两类,校内活动尽量常态化,校外活动尽可能多设定常态化活动,同时鼓励开展非常态化活动。
  (七) 展示课程成果
  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结束后社团成员要及时整理各类文字、图片资料,撰写活动报告。活动报告包括研究性学习报告、职业体验报告、社会调查报告等类别。学校要及时提供场地供社团展示活动成果;同时,指导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大赛等比赛,在校内外展示活动成果。
  (八) 开发校本课程
  实践活动开展后要及时地反思、提炼,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计划,完善教学方案、撰写教学课例、形成校本课程,为下一步推广实施提供文本和案例参考。
  (九) 积极推广实施
  以社团为载体开发的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经过了实践检验和理论论证,具有推广的价值。为了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享受生涯发展指导,应当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实施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常态化课程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定期开设,非常态化课程可以以班级、年级、其他类别社团为主体,按照实际需要和学生兴趣逐步推广。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学校应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指导思想,落实素质教育行动纲要,尽快开展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真正做到课程化、常规化。教学的关键在教师,教师们应积极发掘资源、开发校本教材、提供科学指导,使生涯发展课程真正做到优质化、高效化。
  参考文献:
  [1]方晓义,袁晓娇,邓林园,胡伟.构建适合我国的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42-50.
  [2]劳拉·E·伯克(LauraE·Berk),陈会昌等译.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01.
  [3]朱益明.“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课程实施构想[J].教育科学研究,2010(08):54-57.
  [4]方晓义,胡伟,陈海德,王帆.我国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现状及其有效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47-54.
  [5]陆小峰.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33(06):80-83.
  [6]杨庆庆.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现状研究——以上海市Y高中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6(19):31-34.
  [7]吴来辉.基于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生涯规划教育——姜山中学生涯规划教育的构建与实践[J].基础教育课程,2017(01):15-18.
  [8]梁茜.普通高中生涯发展规划与指导的现状研究——基于上海市5所普通高中的实证调查[J].基础教育研究,2016(09):28-32.
  [9]徐向东.以生涯規划指导促进学生发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2(05):45-48.
其他文献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弘扬备受关注,为了实现文化传承与教育教学改革之间的完美结合,许多老师开始重新调整教学策略,将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的弘扬相联系,在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促进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对此,本文以初中历史教学为分析对象,了解该学科知识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相关要求及策略,以期为构建高效课堂、促进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
一、情境呈现  三角洲作为河流与海洋的连接带,是河流动力和海洋动力相互作用的主要场所,也是陆相细粒泥沙入海后的首要沉積场所。河流入海时,因流速减低,所挟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段淤积延伸,填海造陆,洪水时漫流淤积,逐渐形成扇面状的堆积体。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最重要的城市,在近两千年的河流堆积作用下不断形成,但随着人类活动对长江的影响越来越大,长江的形态和水文特性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海滩是否面临着再次
【摘要】“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是思维的动力,并在解决探索问题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数学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问题意识  我校的教育科研课题《小学数学“引出-分析-应用-解决”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提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理念如雨春笋般不断涌现。学校对生本教育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引入生本教育观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这不仅可以指导教师的识字教学,还有利于构建高效的小学识字教学课堂,从而使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生本教育观;小学;识字教学  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现阶段教育状况下,生本教育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它对于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意
【摘要】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讨论、解决问题、积累成功经验,建立勇于探索的自信与能力。改革课堂教学,落实课题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练习内容,学用结合,架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与生活;高效课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根据新课标精神,教师在教
【摘要】成长记录袋被小学许多学科广泛应用,它的本质作用在于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的评价,通过一定的资料积累,较全面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成长记录袋是体育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它关注评价的内容是多元化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应做好学生体育学业过程性评价,真正体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真正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和教育的功能。我校设立专项课题,深入开展实践研究。现将前阶段实验研究的情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定量科学,是检验物理理论真理唯一的标准。学生在八年级刚刚接触物理,对物理处于新的认知,如何通过良好的教学使学生提升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如何改革实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主动认识物理世界,探索物理规律的兴趣,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互联网 ”教育;初中物理;信息化;实验教学  2015年,我国首次出
【摘 要】“参观型”教学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目的,通过知识点的讲授,选择具有典型教育功能的基地或场所,组织学生进行参观,从而获取并验证所学知识,接受社会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克服了传统课堂灌输式的说教方式和理论脱离实践的弊端,突出了社会教育功能和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因此,在中学政治教学中运用“参观型”教学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学;教学方法;参观型教学  高中思想政治课
从思维方式上来看,思维可以分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两种。《中国青年报》曾报道,“约30%的初中生学习了平面几何推理之后,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个学生的判断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直觉是指具有意识的人脑对数学对象(结构及其关系)的某种直接的领悟和洞察。下面我将对如何在几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阐述我的一些
本报综合消息 12月4日-7日,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指导,广东南方出版传媒教材经营有限公司主办的“2019年人教版初中、小学英语教材省级培训”在珠海顺利举办。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英语教研员王琳珊,广东南方出版传媒教材经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龙龙,教育部英语课标专家核心组成员、人教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李静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蔷,杭州市滨江区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曹群珍,广东海燕出版社《核心素养英语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