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多数人都不喜欢陷入炙烤众生的盛夏,但好莱坞的片商们除外。在《X战警:逆转未来》《哥斯拉》《明日边缘》《沉睡魔咒》之后,好莱坞终于放出了这个夏天最有成色的大招——《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下称《变4》)。
电影上映首周休息日日均两亿、工作日期间日均一亿的成绩,让迈克尔·贝将卡梅隆和新锐导演徐峥的中国票房之最均踩在脚下,已经有电影市场分析人士将其最终票房预测在20亿元上下。
尽管披着重构规则的外衣,《变4》的故事仍然是重生与对抗、正义与邪恶的一场游戏,汽车人大战霸天虎,是不变的循环。也许是拍得太久,或者是怕观众吐槽,迈克尔·贝在影片里用主角们的嘴,将大电影的续集斥之为“无聊”。这是他的聪明之处,自我坦陈和别人批评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不一样的。
《变4》在美公映的成绩的确算不上成功。影片午夜场的成绩,还不及前面提到的《哥斯拉》,但它招致的差评却是出乎意料的。“烂番茄”影评网站上,《变4》的新鲜度低至15%,诸多影评人对该片的情节、故事性提出了质疑,认为是《变形金刚》系列电影里最差的一部。
或许这一次又该让美国影评人大跌眼镜了,这部在北美被批得体无完肤的《变4》,在中国又一次取得了令人惊羡的成绩。足以见得,影片的市场好坏,和它的艺术含量,或者影评人的看法,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变4》虽改变了剧情中的规则,却并没有实现对好莱坞类型片的颠覆。剧情与主旨上,仍是正义战胜邪恶,力挽狂澜于既倒。形式上,为了取得中国票房的成功,在保持激烈的动作场面之外,加上了一众打酱油的中国演员(李冰冰自己当然不承认),顺带植入一些中国的广告,然后再选择几个中国城市作为背景,直接就把技术成本冲抵了。
新闻学里讲究接近性,意指接受者与内容之间的距离越小,到达效果就越好。《变4》就是这种“接近性”获得成功的典型代表,迈克尔·贝算深谙此道。
拍一部中国观众都喜欢的电影难吗?《变4》证明这一点儿都不难。中国观众看到EPSSON爬上香港的大楼,伊利舒化奶从电梯走上了天台,都并不气恼。他们乐于见到童年时代的玩具变成拯救世界的英雄,欣然享受着高科技打斗的激烈场面,惊讶于剧情的跌宕起伏和长达166分钟的高潮刺激。中国观众总是那么宽容,看到那些所熟识的广告依旧笑个不停,一如冯小刚当年在《大腕儿》中的恶搞。但是,审美却在提高。如果向内求诸不到喜闻乐见,那只能寄望于山姆大叔的流水线作品。如果本土电影里有这些内容,或许观众早就不那么审美疲劳了。
中国的年票房总额已经有二三百亿了,半数以上被几十部进口片拿去了。受益的是观众,尴尬的是本土电影人。虽然冯小刚、姜文等老一派中坚偶有佳作,徐峥、赵薇等新锐作品零星出现,也只能是可怜的遮羞布。赢得了票房和口碑,最终墙内开花墙内香,基本赚不了海外的票房。
抛开艺术谈市场,中国电影的水平值得担忧。用市场价请好莱坞的演员不是难事儿,电影技术也已经没有国界,题材上的限制也越来越少,即使这样仍然不出精品,不创新才是主因。
比如拍一部以机器猫为题材的《蓝胖子》系列,十有八九会大赚。但你用同样的钱去拍一部说教的《孔子》,那只能由主办方去包场了。谁没上过学啊,还用去电影院复习嘛!
电影上映首周休息日日均两亿、工作日期间日均一亿的成绩,让迈克尔·贝将卡梅隆和新锐导演徐峥的中国票房之最均踩在脚下,已经有电影市场分析人士将其最终票房预测在20亿元上下。
尽管披着重构规则的外衣,《变4》的故事仍然是重生与对抗、正义与邪恶的一场游戏,汽车人大战霸天虎,是不变的循环。也许是拍得太久,或者是怕观众吐槽,迈克尔·贝在影片里用主角们的嘴,将大电影的续集斥之为“无聊”。这是他的聪明之处,自我坦陈和别人批评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不一样的。
《变4》在美公映的成绩的确算不上成功。影片午夜场的成绩,还不及前面提到的《哥斯拉》,但它招致的差评却是出乎意料的。“烂番茄”影评网站上,《变4》的新鲜度低至15%,诸多影评人对该片的情节、故事性提出了质疑,认为是《变形金刚》系列电影里最差的一部。
或许这一次又该让美国影评人大跌眼镜了,这部在北美被批得体无完肤的《变4》,在中国又一次取得了令人惊羡的成绩。足以见得,影片的市场好坏,和它的艺术含量,或者影评人的看法,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变4》虽改变了剧情中的规则,却并没有实现对好莱坞类型片的颠覆。剧情与主旨上,仍是正义战胜邪恶,力挽狂澜于既倒。形式上,为了取得中国票房的成功,在保持激烈的动作场面之外,加上了一众打酱油的中国演员(李冰冰自己当然不承认),顺带植入一些中国的广告,然后再选择几个中国城市作为背景,直接就把技术成本冲抵了。
新闻学里讲究接近性,意指接受者与内容之间的距离越小,到达效果就越好。《变4》就是这种“接近性”获得成功的典型代表,迈克尔·贝算深谙此道。
拍一部中国观众都喜欢的电影难吗?《变4》证明这一点儿都不难。中国观众看到EPSSON爬上香港的大楼,伊利舒化奶从电梯走上了天台,都并不气恼。他们乐于见到童年时代的玩具变成拯救世界的英雄,欣然享受着高科技打斗的激烈场面,惊讶于剧情的跌宕起伏和长达166分钟的高潮刺激。中国观众总是那么宽容,看到那些所熟识的广告依旧笑个不停,一如冯小刚当年在《大腕儿》中的恶搞。但是,审美却在提高。如果向内求诸不到喜闻乐见,那只能寄望于山姆大叔的流水线作品。如果本土电影里有这些内容,或许观众早就不那么审美疲劳了。
中国的年票房总额已经有二三百亿了,半数以上被几十部进口片拿去了。受益的是观众,尴尬的是本土电影人。虽然冯小刚、姜文等老一派中坚偶有佳作,徐峥、赵薇等新锐作品零星出现,也只能是可怜的遮羞布。赢得了票房和口碑,最终墙内开花墙内香,基本赚不了海外的票房。
抛开艺术谈市场,中国电影的水平值得担忧。用市场价请好莱坞的演员不是难事儿,电影技术也已经没有国界,题材上的限制也越来越少,即使这样仍然不出精品,不创新才是主因。
比如拍一部以机器猫为题材的《蓝胖子》系列,十有八九会大赚。但你用同样的钱去拍一部说教的《孔子》,那只能由主办方去包场了。谁没上过学啊,还用去电影院复习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