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星跨界投资,玩票还是真干,最终都要靠市场来检验成果。能否投到好项目,以及如何管理好项目,是成败关键。
2014年7月11日,一篇名为《三位Star的VC计划》的文章在多个微信平台、网站论坛以及媒体官微转载,大致内容为,三个明星合伙人通过互联网第一知识社群“罗辑思维”,宣布涉足互联网创投圈,“带着足够的诚意与资金,寻找中国最有创新力的公司。”他们不仅做企业股东,还为用户体验负责,为企业打造魅力人格体。
消息发出仅三天时间,他们便接到了1021家企业的投资邀请,之后邀请函更是达到了2000多份。在VC领域里,“新手”能够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是让人始料未及的。不过,如果是“黄晓明+李冰冰+任泉”的组合,就不会觉的夸张了。9月25日,“黄李任”公布了首批投资项目——电商服装品牌韩都衣舍和移动互联网短视频社交工具秒拍。
如今的明星,已经不满足于在娱乐圈的名利双收,他们把目光投向“圈外的世界”,利用自身积累的雄厚资本进入多元化的产业投资,餐饮、地产、游戏、互联网……越来越多的明星选择跳出自己的圈子,跨界投资。
这其中,成功与失败并存。
光环效应
如今中国的VC界,可谓风起云涌,各种形式的VC纷纷涌现。2014年上半年,中国VC/PE市场共发生投资516起,同比下降45.2%,投资总额99.15亿美元,同比下降20.9%。“黄李任”的组合,无疑给VC圈注入了一股明星力量。
对于韩都衣舍而言,和传统VC相比,明星VC为其带来四点帮助:第一,三位明星以投资人身份进入企业为品牌注入魅力人格,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第二,产品品质认证,明星入股后会长时间亲自体验和评测产品;第三,带来一定的外部资金。
不可否认,有一些明星具有敏锐的商业嗅觉和投资技巧,他们往往在商界也如鱼得水,实现了另一种自身价值。以任泉为例,从1997年开始,任泉就开始投资餐饮、美容、股票、电视剧等,而且均有盈利。之后更是在长江商学院学习,积累了大量人脉资源,这也为Star VC成立打下基础。
如今,明星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影视投资,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最火热的互联网领域。刚刚在美国成功上市的阿里巴巴让马云成为新晋中国首富。值得关注的是,在众多因为阿里成功上市而成为亿万富翁的人群里隐藏着诸多明星的身影。例如,李连杰就凭借与马云过硬的私交拿到了让人羡慕的“原始股”。歌手组合羽泉,投资国产卡牌手游,搭上了手机网游淘金潮的快车,同样获得了丰厚收益。演员邓超则与导演俞白眉一道携手周鸿祎与徐小平加盟的“蒲公英创业计划”,亲自加入互联网创投第一线。
“我们想投什么企业,不想投什么企业,概念很清楚。首先跟我们最好是有关系的,例如互联网、时尚、快消品等跟大众有关的行业,而不是一些利润率很高的但跟大众没有关系的。我们可能更多地去考虑这个产品在大众当中能有多大影响力,从而我们也能适当地为企业做宣传,而不是说一味地为了投资。”Star VC创始人之一任泉说。
对于明星跨界做VC,易凯资本公司CEO王冉的理解是,名字虽叫VC,但更多是搭伙做天使的性质。现在越来越觉得很多事都没有一定之规,现在是创新进行时,我们对一切冲击既有模式的新尝试,都应该乐见其成。而“罗辑思维”的罗振宇则将其简单概括为“跨界起哄,混搭入侵。”
前车之鉴
明星投资成功的案例虽不在少数,但收获痛苦失败经验的也比比皆是。如果产品和商业模式是短板,单纯依靠明星刷脸的方式获得关注,难以保证投资有效。正如著名投资人徐小平所说:“明星有号召力,但号召完了,很多钱进来了,项目管理就是一个专业基金管理者的事情了。此事成败的关键,在于项目管理——能否投到好项目,以及如何管理好项目,是成败关键。”
退役后的姚明,开始从事商业投资。短短几年时间里,姚明投资的领域涉及餐饮、房产、音乐、股票、篮球俱乐部、电影、购物网站等行业,但从收益来看,并没有什么亮点。
2005年花费300万美元投资巨鲸音乐网失利,致使其300万美元首轮投资以及追加投资成为其商海生涯的一大败笔。除了巨鲸搁浅,姚明涉足CBA投资以来也亏损了数千万元。而合众思壮也成为姚明在商界一大败笔,据报道姚明持股流通市值也缩水至1712.18万元。
姚明经商显然没有像他打篮球那样成功。涉及的领域过多,但很多是他不熟悉的行业,哪里热就往哪里走,这在商业上行不通。仅遵从兴趣,或是跟风,是许多退役明星从商受挫的一大原因。
上世纪90年代初,自认为已经很了解电影的刘德华和香港一电讯公司合资开了天幕公司。但是到1995年,刘德华接连投资的几部片子全部亏本,亏本达数千万港元。而香港著名艺人钟镇涛在根本没有看准行情的情况下,1996年,由自己提供担保,以公司名义借款1.54亿港元购买5处房产,此后香港楼市大跌。1998年,由于无法偿还债务,其名下5栋豪宅作抵押,并仍拖欠2.5亿港元。以至最终,2002年宣布破产。
如果对明星的投资履历做一个全面的分析,你也许会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哪里有钱赚,哪里就有明星的影子。而所谓的明星光环,对企业来说只是增加了一个流量入口。明星能否塑造出企业的魅力人格,跟其在传统领域所积累的人气并没有直接关系。且明星在VC领域的专业经验有一定欠缺,其决策能力、投资风险把控、投资界的资源叠加,相比专门操盘VC的明星级投资人是有差距的。
是否具备专业的投资能力是考验明星投资团队的主要因素。若不具备专业能力,明星的“眼球效应”并不能提高投资的成功率。业内投资人表示,VC投资需要对所投资细分领域做非常深入、清晰的研究和分析,然后系统性布局,需要经验丰富的投资团队。如果只是明星,只靠抓眼球,在投资圈是没有太大竞争力的。
明星跨界投资,玩票还是真干,最终都要靠市场来检验成果。但从明星投资失败的案例当中,也可或多或少看出一些端倪。对于明星来说,投资容易,收益难,且投且珍惜吧。
2014年7月11日,一篇名为《三位Star的VC计划》的文章在多个微信平台、网站论坛以及媒体官微转载,大致内容为,三个明星合伙人通过互联网第一知识社群“罗辑思维”,宣布涉足互联网创投圈,“带着足够的诚意与资金,寻找中国最有创新力的公司。”他们不仅做企业股东,还为用户体验负责,为企业打造魅力人格体。
消息发出仅三天时间,他们便接到了1021家企业的投资邀请,之后邀请函更是达到了2000多份。在VC领域里,“新手”能够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是让人始料未及的。不过,如果是“黄晓明+李冰冰+任泉”的组合,就不会觉的夸张了。9月25日,“黄李任”公布了首批投资项目——电商服装品牌韩都衣舍和移动互联网短视频社交工具秒拍。
如今的明星,已经不满足于在娱乐圈的名利双收,他们把目光投向“圈外的世界”,利用自身积累的雄厚资本进入多元化的产业投资,餐饮、地产、游戏、互联网……越来越多的明星选择跳出自己的圈子,跨界投资。
这其中,成功与失败并存。
光环效应
如今中国的VC界,可谓风起云涌,各种形式的VC纷纷涌现。2014年上半年,中国VC/PE市场共发生投资516起,同比下降45.2%,投资总额99.15亿美元,同比下降20.9%。“黄李任”的组合,无疑给VC圈注入了一股明星力量。
对于韩都衣舍而言,和传统VC相比,明星VC为其带来四点帮助:第一,三位明星以投资人身份进入企业为品牌注入魅力人格,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第二,产品品质认证,明星入股后会长时间亲自体验和评测产品;第三,带来一定的外部资金。
不可否认,有一些明星具有敏锐的商业嗅觉和投资技巧,他们往往在商界也如鱼得水,实现了另一种自身价值。以任泉为例,从1997年开始,任泉就开始投资餐饮、美容、股票、电视剧等,而且均有盈利。之后更是在长江商学院学习,积累了大量人脉资源,这也为Star VC成立打下基础。
如今,明星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影视投资,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最火热的互联网领域。刚刚在美国成功上市的阿里巴巴让马云成为新晋中国首富。值得关注的是,在众多因为阿里成功上市而成为亿万富翁的人群里隐藏着诸多明星的身影。例如,李连杰就凭借与马云过硬的私交拿到了让人羡慕的“原始股”。歌手组合羽泉,投资国产卡牌手游,搭上了手机网游淘金潮的快车,同样获得了丰厚收益。演员邓超则与导演俞白眉一道携手周鸿祎与徐小平加盟的“蒲公英创业计划”,亲自加入互联网创投第一线。
“我们想投什么企业,不想投什么企业,概念很清楚。首先跟我们最好是有关系的,例如互联网、时尚、快消品等跟大众有关的行业,而不是一些利润率很高的但跟大众没有关系的。我们可能更多地去考虑这个产品在大众当中能有多大影响力,从而我们也能适当地为企业做宣传,而不是说一味地为了投资。”Star VC创始人之一任泉说。
对于明星跨界做VC,易凯资本公司CEO王冉的理解是,名字虽叫VC,但更多是搭伙做天使的性质。现在越来越觉得很多事都没有一定之规,现在是创新进行时,我们对一切冲击既有模式的新尝试,都应该乐见其成。而“罗辑思维”的罗振宇则将其简单概括为“跨界起哄,混搭入侵。”
前车之鉴
明星投资成功的案例虽不在少数,但收获痛苦失败经验的也比比皆是。如果产品和商业模式是短板,单纯依靠明星刷脸的方式获得关注,难以保证投资有效。正如著名投资人徐小平所说:“明星有号召力,但号召完了,很多钱进来了,项目管理就是一个专业基金管理者的事情了。此事成败的关键,在于项目管理——能否投到好项目,以及如何管理好项目,是成败关键。”
退役后的姚明,开始从事商业投资。短短几年时间里,姚明投资的领域涉及餐饮、房产、音乐、股票、篮球俱乐部、电影、购物网站等行业,但从收益来看,并没有什么亮点。
2005年花费300万美元投资巨鲸音乐网失利,致使其300万美元首轮投资以及追加投资成为其商海生涯的一大败笔。除了巨鲸搁浅,姚明涉足CBA投资以来也亏损了数千万元。而合众思壮也成为姚明在商界一大败笔,据报道姚明持股流通市值也缩水至1712.18万元。
姚明经商显然没有像他打篮球那样成功。涉及的领域过多,但很多是他不熟悉的行业,哪里热就往哪里走,这在商业上行不通。仅遵从兴趣,或是跟风,是许多退役明星从商受挫的一大原因。
上世纪90年代初,自认为已经很了解电影的刘德华和香港一电讯公司合资开了天幕公司。但是到1995年,刘德华接连投资的几部片子全部亏本,亏本达数千万港元。而香港著名艺人钟镇涛在根本没有看准行情的情况下,1996年,由自己提供担保,以公司名义借款1.54亿港元购买5处房产,此后香港楼市大跌。1998年,由于无法偿还债务,其名下5栋豪宅作抵押,并仍拖欠2.5亿港元。以至最终,2002年宣布破产。
如果对明星的投资履历做一个全面的分析,你也许会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哪里有钱赚,哪里就有明星的影子。而所谓的明星光环,对企业来说只是增加了一个流量入口。明星能否塑造出企业的魅力人格,跟其在传统领域所积累的人气并没有直接关系。且明星在VC领域的专业经验有一定欠缺,其决策能力、投资风险把控、投资界的资源叠加,相比专门操盘VC的明星级投资人是有差距的。
是否具备专业的投资能力是考验明星投资团队的主要因素。若不具备专业能力,明星的“眼球效应”并不能提高投资的成功率。业内投资人表示,VC投资需要对所投资细分领域做非常深入、清晰的研究和分析,然后系统性布局,需要经验丰富的投资团队。如果只是明星,只靠抓眼球,在投资圈是没有太大竞争力的。
明星跨界投资,玩票还是真干,最终都要靠市场来检验成果。但从明星投资失败的案例当中,也可或多或少看出一些端倪。对于明星来说,投资容易,收益难,且投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