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和实施路径研究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当前的实施现状,我国生态价值观教育应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教育为辅,以学校为主阵地、以家庭为后援团、以社会为检验场,多方合作、贯通实施,建立系统融合的生态价值观教育体系。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环境教育得到了愈加广泛的重视。当前我国环境教育的内涵逐渐由“保护环境”发展为“尊重自然,和谐共生”,旨在培育生态价值观,践行内化的生态文明意识,通过人与环境的和谐循环互动,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价值观作为一种良好的社会共识,体现了人们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的价值选择,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支柱。[1]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生态价值观的探索成为践行生态文明、珍惜自然、保护环境的必经之路,而生态价值观教育则为环境教育提供了更全面的内容。
  一、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生态价值观教育离不开生态文明的承载和孕育。生态文明是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徘徊与反思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其核心是从统治和奴役自然过渡到爱惜和保护自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
  生态文化是人与环境稳定发展的文化,这里的“文”指包括个体与群体的“人”和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环境”之间的关系脉络,“化”指育化、教化和进化,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过程”和“发展进步”。[3]而动态发展的生态文化的结果就是实现生态文明。
  基于以上背景,生态价值观的内涵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阐述:
  微观层面的生态价值观,指对于自然生态和环境系统的价值认识,这是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对于生态的感知。这种价值观会让人们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中观层面的生态价值观,指除了自然生态领域,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学习和借用其运行方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追求互动的、和谐的、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宏观层面的生态价值观,则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统一起来的价值观,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4]
  同样地,生态价值观教育也包含三层递进的内涵:
  一是以生态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即教育人们理解和领会何为“生态价值观”。
  二是遵循生态价值观理念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即在教育中渗透和融入对生态价值观的阐述,将生态价值观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关注和考察此种教育方法对于受教育者习得相关观念和改变行为方式的影响和作用。
  三是具有广义生态价值的教育,即将教育作为社会生态系统里的一员,将其与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发展紧密联系,使得教育和其所处的社会系统,以及系统里其他因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5]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实施现状
  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背景下,生态价值观的培育已经成为公民意识培育的一部分。媒体宣传是生态价值观通过社会教育进行传播的重要渠道,学校教育则是学生接受生态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二者各具特点。
  生态价值观的社会教育以宣传为主要手段,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主要通过身临其境、耳濡目染的讲述来进行价值传递。公益广告、宣传画册、图示标语、传单活页等,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周围人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也是传播生态价值观相关信息的渠道。这种形式方便、即时、高效,但缺点也不容忽视,信息泛而不精、准确性受限。以我们目前接触较多的生态价值观宣传为例,主要内容是爱护环境、珍惜资源,但大多只是口号标语式的宣传,缺乏具体可行的途径说明和深层次的原因阐述,对于生态价值的重要性,很多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生态价值观教育不仅要通过社会传播的途径进行,还需要学校教育来融会贯通。大学生是受过系统的教育、即将走向社会的知识群体,而中小学生正处于思想行为习惯逐渐成型的阶段,好奇心、求知欲和可塑性都很强。对各阶段的学生进行良好的生态价值观教育,能对社会主体的生态意识的内化起到铺垫和引导作用。
  笔者所作的一项调查反映了我国大学生生态教育的现状,其特点是:目前大学生接受生态教育的意愿强烈,对现状的满意度中等。在调查中,9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接受生态教育,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生态教育的了解程度一般;目前大学生接受生态教育的途径主要是电视和媒體等社会渠道,仅17%来自于学校教育;而在学校教育中,约34%的高校有开设独立的生态教育选修课程,其余的高校则在相关课程中采取学科渗透的方式进行;当被问到影响生态教育实施的因素时,七成受访者表示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环境。[6]该调查反映了我国大学生接受生态教育的渠道较多,但缺乏固定形式和有效途径;而学校的生态教育若能得到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和配合,则会事半功倍。同时也表明了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另外,目前在中小学,生态教育的实践课程相对较多,以户外清洁、接近自然、节能环保为主,也有以生态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和比赛等。生态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生态价值观教育正处于从起步走向发展的阶段,人们对其意义的认识已经达成了共识,一些学校也正在进行探索,但若要形成系统、完善、成熟的生态价值观教育体系,具体做法和实施路径还有待深入研究。
  三、学校生态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和发展方向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我国“十三五”规划,我们目前应当进一步探索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发展路径和方向。基于当前的实施现状,我国生态价值观教育应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教育为辅,以学校为主阵地、以家庭为后援团、以社会为检验场,多方合作、贯通实施,建立系统融合的生态价值观教育体系。
其他文献
发展教育学致力于维护全民人权,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公民对公平社会的归属感的认同。它强调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想法,要居安思危并具备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饥饿问题仍是世界上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巴利亚多利德大学德育中心针对此问题发起了一个参与性研究,集思广益,以便收集关于饥饿的自由表达,随后分组进行讨论和总结。研究表明,学生对世界饥饿问题的认识主要偏向于社会已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和那些经不起推敲的老生常
社会情感技能有助于學生理解和管理情绪、设定并达成积极的目标、有同理心、与他人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关系,以及作出负责任的决定。教师在学生社会情感技能的培养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无论是否有意为之,教师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通过示范社会情感技能、增进师生互动、管理和组织课堂等方式影响着学生社会情感技能的发展。研究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技能:第一,让学生亲自参与一项任
道德实践是在掌握道德理论知识基础上,以品德经验为主,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结合教學中对于主要问题的思考,创设有价值的教育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主动参与,使其从中发现和获取积极的道德体验,训练道德能力、情感、意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道德实践的学生行为养成策略包括:寻找道德实践契合点,促使学生掌握道德理论知识;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复杂的社
摘 要  人的道德品质的诞生需要经历借助伦理而实现道德的过程,伦理安全是道德的产生性条件,也是其保障性条件。道德教育要在伦理世界中借助于文化底色与文化手段方能得以实现。当前中小学德育问题的根本病灶在于由教育伦理世界的虚假、文化要素的德育剥离以及伦理交往与伦理关怀的事实性冷漠等所致使的教育世界的伦理不安。匡正教育世界的伦理安全、伦理觉醒与伦理实践的真实内嵌,是中小学德育困境突围的应然努力。  关 键
某学校开展学习刘胡兰的活动,一位家长不同意自己的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理由是孩子的童年应该在天真烂漫中度过,而不该在阶级仇恨中度过;老师的回复是孩子所处的世界并不美好,恶就在我们的身边,孩子需要学习英雄的道义,去分辨善恶、抵制恶行。如何看待围绕英雄而出现的争执呢?我们可以这样来思考:  第一,对生命的重视使家长拒绝英雄,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英雄的卓越。  以前的教育告诉我们,阶级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敌我矛
学校要办怎样的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教育既是立足当下、也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好的教育,就要有一个好的教育生态,这样学校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为此,我校进行了培育“新三好”、构建和谐教育生态的尝试,即抓住教育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因素——教师、学生、家长,培育有学校特色的好教师、好学子、好家长,构建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谐共融的良好教育生态,从而形成学校教育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不少经验和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最迫切的是要走出四个误区。  第一,走出“表面化”误区。  一些学校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满足于表面化做法,认为德育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就大功告成,开次班会、搞场活动便算了事;一些学校教育内容抽象而空洞,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教育方法单一,很少顾及学生感受,以概念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