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走出四个误区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ridzmhuiyo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不少经验和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最迫切的是要走出四个误区。
  第一,走出“表面化”误区。
  一些学校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满足于表面化做法,认为德育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就大功告成,开次班会、搞场活动便算了事;一些学校教育内容抽象而空洞,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教育方法单一,很少顾及学生感受,以概念灌输、理论说教、强记背诵的方式,导致核心价值观教育枯燥乏味,学生对其“敬而远之”;一些学校仅仅去做一些营造氛围的“应景式”工作,表面看来似乎既有内容又有形式,而实质上却是热热闹闹走过场,扎扎实实搞形式,是一种少作为乃至不作为,培育和践行工作得不到有力、有序、有效的开展。
  走出“表面化”误区,关键是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特殊背景、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基本要求和实践途径,进一步增强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指导和统揽学校的办学方向、育人理念、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致力于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走出“表面化”误区,还需做好结合工作,避免“两张皮”现象。要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以及青少年成长的时代特点,积极探索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善于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把握趣味性、具体性和体验性,从细微做起,贴近实际,注重实效。
  第二,走出“知识化”误区。
  在倡导和培育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一些学校把价值系统的道德知识当作知识系统的学科知识来灌输,甚至认为教会学生背诵就算完成了任务,忽视了两者之间具有截然不同的属性,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知识化”误区。对于学科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背诵、记忆乃至灌输的方式获得;但是对于道德知识的接受,则需要从知识的基本认知开始,逐步迈向观念认同,再积淀成为自觉践行的意志,主要是通过熏陶、浸染、理解、领悟、体验等主观化的方式获得。比如教学生一个数学公式,三五遍可能就记住了,但是教育学生要讲诚信,说上千百遍,未必有什么实际效果。
  走出“知识化”误区,首先要摆脱道德说教和应试思维,避免单纯采用背诵、默写等评价方式,重点推进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和日常教育管理中,创新主题教育活动并使之逐步形成校园文化品牌,不断提高学生的价值观认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其次要坚持知、信、行的统一,引导学生在课堂外、在生活中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习与实践中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努力将价值观知识内化为道德观念,进而在观念的引导下形成坚守和践行价值观的道德意志,实现从认知、认同到最终自觉践行的转化。
  第三,走出“同一化”误区。
  价值观内化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主体性和差异性的过程,而一些学校无视校情、教情、学情的差异性和教育对象、内容、要求的阶段性、层次性、特殊性,按同一标准、用统一模式搞“一刀切”式的培育,陷入“同一化”误区,忽视了学生身心发育特点不同、学习成长环境各异、认识接受能力有别的现实,未能满足学生个体心理和道德的成长需要,不能充分调动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
  走出“同一化”误区,促进价值观内化,需要尽力满足不同个体的发展需要。一是区分学段。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把握学生个体价值观多元化的特点,细分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学生的认知基础、心理特点、人生经验及成长规律,对教育内容进行科学安排,对教育方法进行探索创新,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教育。二是立足實际。根据所处地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校史校情等因素,从校本落实上加以保障。学校应结合本校工作传统和现实需求,借鉴他人优秀经验,努力在继承、借鉴、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持续、有效推进,力求做出亮点、做出特色、做出成效。
  第四,走出“割裂化”误区。
  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中,一些学校把它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割裂开来,另起炉灶,各搞一套;有的学校价值观教育只安排政教部门负责,班主任实施,其他部门和老师不必参与,未能做到全员育人;一些学校自我封闭搞价值观教育,没有发挥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教育合力。
  走出“割裂化”误区,一是做好“传承对接”。系统总结、全面梳理、合理吸取学校在传统文化、公民意识、生态文明、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优秀经验,在继承与创新兼顾、坚守与转变相融中,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方式、方法和机制。二是融入学科教学。引导教师分析学科教材中潜在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因素,探究学科教学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契合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此外,在建设校本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过程中,着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三是寻求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学校发挥宣传、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引领教师争做践行的表率与榜样。通过家长委员会等平台,督促家长尽好责任与义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与相关单位对接,为学生实践搭建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体验。协调有关部门,注重在学生周围树立可信可学的榜样,唱响主旋律,激发正能量,营造好氛围。
  【何锋,江西省宜春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 庭
  读者热线:010-62027510
  投稿邮箱:zgdy_guancha@163.com
其他文献
通过对25t 轴重机车的动力学计算分析,认为影响25t 轴重机车动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在于一、二系悬挂参数,找出了对应于不同性能的优化参数,使得25t 轴重机车的动力学性能达到2
发展教育学致力于维护全民人权,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公民对公平社会的归属感的认同。它强调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想法,要居安思危并具备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饥饿问题仍是世界上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巴利亚多利德大学德育中心针对此问题发起了一个参与性研究,集思广益,以便收集关于饥饿的自由表达,随后分组进行讨论和总结。研究表明,学生对世界饥饿问题的认识主要偏向于社会已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和那些经不起推敲的老生常
日联科技成立于2002年,是国内从事精密X射线技术研究和高端X射线智能检测装备研发、制造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现已发展为国内本行业的领航者及全球第四家微米级X射线源开发
社会情感技能有助于學生理解和管理情绪、设定并达成积极的目标、有同理心、与他人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关系,以及作出负责任的决定。教师在学生社会情感技能的培养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无论是否有意为之,教师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通过示范社会情感技能、增进师生互动、管理和组织课堂等方式影响着学生社会情感技能的发展。研究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技能:第一,让学生亲自参与一项任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财经素养评估报告结果妊示,澳大利亚15岁学生中,约五分之一不具备基本的财经素养。澳大利亚政府对
道德实践是在掌握道德理论知识基础上,以品德经验为主,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结合教學中对于主要问题的思考,创设有价值的教育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主动参与,使其从中发现和获取积极的道德体验,训练道德能力、情感、意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道德实践的学生行为养成策略包括:寻找道德实践契合点,促使学生掌握道德理论知识;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复杂的社
杭州长江实验小学是一所有影响力的学校。作为杭城首批小班化实验学校,学校以“小班化·大世界”为办学特色。在育人模式上,学校追求从一群人的教育向一个人的教育转变:教育
摘 要  人的道德品质的诞生需要经历借助伦理而实现道德的过程,伦理安全是道德的产生性条件,也是其保障性条件。道德教育要在伦理世界中借助于文化底色与文化手段方能得以实现。当前中小学德育问题的根本病灶在于由教育伦理世界的虚假、文化要素的德育剥离以及伦理交往与伦理关怀的事实性冷漠等所致使的教育世界的伦理不安。匡正教育世界的伦理安全、伦理觉醒与伦理实践的真实内嵌,是中小学德育困境突围的应然努力。  关 键
某学校开展学习刘胡兰的活动,一位家长不同意自己的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理由是孩子的童年应该在天真烂漫中度过,而不该在阶级仇恨中度过;老师的回复是孩子所处的世界并不美好,恶就在我们的身边,孩子需要学习英雄的道义,去分辨善恶、抵制恶行。如何看待围绕英雄而出现的争执呢?我们可以这样来思考:  第一,对生命的重视使家长拒绝英雄,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英雄的卓越。  以前的教育告诉我们,阶级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敌我矛
学校要办怎样的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教育既是立足当下、也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好的教育,就要有一个好的教育生态,这样学校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为此,我校进行了培育“新三好”、构建和谐教育生态的尝试,即抓住教育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因素——教师、学生、家长,培育有学校特色的好教师、好学子、好家长,构建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谐共融的良好教育生态,从而形成学校教育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