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中的立体教学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3497644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由此可见生物在中学教学中所占有的地位。而生物又是一门实验学科,如何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融入到生物课堂,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带着问题在实验中探索,真正领悟其中的实验原理,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既作横向联系、又要纵向延伸、更注意回味思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立体教学。本文将主要通过高中生物第一册中“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教学来谈谈如何实施这种教学方法。
  
  一、 横向联系
  
  1.联系本学科,加深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把精力过分集中于单一的知识点上,在实验过程中也是如此,他们中很少有主动去联系前后知识点,更少有学生能理解各知识点间的关系,所以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基本上是比较零散的,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在实验过程中,他们往往只看到了实验的外在现象,没有去真正思考其中所体现的知识点,也就是实验原理。我们在实验操作前应先引导他们复习回忆前面已学的知识,把那些知识点与实验联系起来,让他们透过实验现象,理解其中体现的实验原理。比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有这样两份实验材料: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和清水,对于细胞来说,这是两种外界溶液,前者比细胞液浓度高,后者则低。当细胞处于这两种溶液中时,就满足了渗透系统中的一个条件:细胞内外具浓度差。细胞膜、细胞质、液泡膜作为一个整体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在这里相当于渗透系统中的另一个条件半透膜。这样,渗透系统就完整了,我们可联系渗透作用的原理:当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当外界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吸水。由于植物细胞原生质层外还有一层细胞壁,而细胞壁具有全透性,所以当细胞处于0.3g/mL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失水,整个原生质团缩小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即质壁分离;而当已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再处于清水中,细胞重又吸水,原生质团重又增大恢复至原状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在分离后复原,即质壁分离复原。
  2.联系其他学科,加强渗透
  俗话说:“生化不分家”。生物与化学都是实验性较强的自然学科,生物学科中有许多实验都是与化学知识联系渗透、融为一体的。如“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联系化学中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质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的原理,另外,“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几种果蔬的Vc含量的测定”,“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等都是与化学学科有联系的实验。此外像光合作用机理的研究实验中涉及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是与物理学科联系的知识点;孟德尔揭示遗传定律的实验及“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涉及的统计学知识还可与数学学科相联系。通过生物与其他学科联系,可以加强学科间知识点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纵向延伸
  
  纵向延伸,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事先精心设计,或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假设与猜想,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钻研课本,进行探究,使他们在提出问题,探究验证,最后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中,体会到课本的实验方法并不是探究问题的唯一途径,通过自身的努力也可以验证原理,从而有利于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与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如在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学生已初步学会了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方法,并能够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了实验中一些小的方面的问题,比如洋葱表皮细胞在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中能发生质壁分离,如果浓度高一点,高到0.4g/mL,甚至0.5g/mL,或者浓度低一点,低到0.2g/mL,甚至0.1g/mL,细胞会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对于类似的问题,我们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帮助学生作进一步的实验探索,让他们对奇妙的生物界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发现,浓度越高,质壁分离越明显,但并不是没有限制的,到了一定的程度,细胞会因过度失水而死亡,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就无法看到了。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材料中,植物细胞必须是生活着的;通过该实验也可以证明植物细胞是否是生活着的。而如果在该实验中,把蔗糖溶液的浓度慢慢降低,学生可以观察到质壁分离与复原的现象逐渐不太明显,最终,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实验现象发现,当蔗糖溶液的质量浓度约为0.09g/mL,相当于生理盐水的质量浓度时,洋葱表皮细胞就不再出现质壁分离了,如果蔗糖溶液的浓度再降低下去,植物细胞还会稍有胀大。由此,我们可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的质量浓度就约等于0.09g/mL,而当蔗糖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会吸水。通过诸如上述的纵向延伸实验,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实验作出进一步的探究,这无论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还是对于他们自身在生物学科方面兴趣的提高都是很有帮助的。
  
  三、 回味思考
  
  通过上述横向联系,纵向延伸的教学,学生对于本堂实验应该有所了解与掌握,对于生物学科的兴趣也应有所增强,这时,教师可以安排一段时间让学生回味思考一下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与体会,进而有效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
  在实验教学的进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生通过回味思考,会将他们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比如在本文所提的“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有的学生刚开始没有观察到物像,后来重新取了表皮才看到了,原因在于原先所取的表皮上,叶肉过多。有的学生在用低倍镜观察质壁分离现象时很清楚,但用高倍镜观察则不清楚,原因是他在滴蔗糖溶液时不小心把高倍镜的镜头污染了。诸如上述的问题有很多,学生通过回味思考,可以为他们在以后进行类似实验时避免出现重复差错,同时也为教师在后面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注意点,这无疑会推动我们的生物实验教学中对于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课堂结构、教具准备、板书设计等的改进,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
  生物是一门重要的实验学科,没有观察和实验,学生不可能真正掌握生物学知识,也不可能真正体会到生物学的奥妙,更不可能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而要学好一门学科,都必须建立在浓厚兴趣的基础上,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勤于动脑,勤于动手,勤于动口,从多方面着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融入到生物学科教学中来,深切体会到生物世界的魅力所在,激发他们学好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责任编辑孙晓雯)
其他文献
教学设计是关于如何构建教学系统以使教学活动更符合教学规律的学问。合规律性、合理性、合实际的教学设计是有效(高效率)教学的必要条件。从技术层面上看,它是为了解决某种教学问题而进行的教学问题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案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案的评价和修改等操作的总和 [1]。  由传统备课到教学设计是教学准备发展的必然[2]。在明了教学设计一般理论问题以后,我们就要努力提高教学设计实践层面的操作水平,即
教学模式的变革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型。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传统的教师角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本文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提出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个性化学习促
<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严肃剧作家尤金&#183;奥尼尔先生的一部重要的巨著.本剧中所刻画出来的人物性格鲜明独特,不仅反映了美国20世纪初人们的思想状况,而且从一个侧面深刻剖
最新出台的《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大纲(语文)》作文评分标准规定:高考作文“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由于观点新颖,关系重大,引发热议。据报道,多数家长反对,学
【正】 生活的忙碌与平凡让我们忽略了时间的流逝、季节的变化。偶尔从书本或工作中抬起头,才在落日余辉中蓦然发现又过了一年。
外出打工已成为贵州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由于各种原因,外出农民工不得不长年将年幼的子女留在家乡,这样在农村渐渐形成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贵州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最新统计,以全省劳务人员输出388.66万人计算,全省农村“留守儿童”约在150万人左右。团省委专门组成的农村“留守儿童”课题研究组调查发现:部分农村15岁以下的儿童中,有近50%的是“留守儿童”。据笔者调查,务川自治县镇南中学初中二年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提高有线电视网络的带宽利用率与数据传输效率。最大程度上解决网络IP数据封存难点。我国提出了新的构思与创新,同时提出了在同一个封装段中传输的封装协议,并在该封装协议上提供了相应的改进。以保证其具有一定灵活性的同时,也能对数据有较高的封存率。
针对终产物乙醇对酒精发酵过程的抑制问题,介绍了吸附、萃取、真空、膜分离和气提等乙醇发酵分离耦合技术及其研究进展,评述了上述几种方法在分离乙醇发酵产物方面的优点和不
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还存在区域和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教育投入不足困扰着许多地区的教育发展。以我国义务教育为例,我国义务教育投入在城乡之间、地域之间严重不均衡,农村义务教育长期以来经费都处于较低水平。为了弥补国家在农村义务教育资金投入的不足,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成立各类教育基金会,在筹集民间资本、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对教育捐赠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尚未厘清,促进教育捐赠有效发
教育历来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坚持“层次化”原则,能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使思想品德教育取得实效。    一、 学生年级(低、中、高)的层次性    中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序的、逐步深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知识的积累,行为的强化,体现出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进程。近几年,通过改革,我国现行的几个德育大纲中,已体现出道德养成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