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坦:为了中国海防的“千里眼”(上)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cheny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永坦,1936年12月出生于南京,曾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1991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他又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人生难测天降横祸
  刘永坦院士是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的研发者。这种新体制雷达不仅能探测到超低空飞行的飞机,也可以探测到在海面上行进的船只,是保卫祖国海疆的“火眼金睛”。
  研发阶段,刘永坦和他的团队在威海雷达站,花了7年的时间,克服了无数困难,终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过程中,刘先生家还经历着一场飞来横祸,他的老伴冯秉瑞老师被汽车撞了!
  那是1994年11月的一天中午,冯老师给学生上完课,像往常一样,去菜市场买菜。可是就在她正常过一条马路的当儿,一辆轿车疾驶而来,“哐当”一声,就把她给撞倒了!她想挣扎着从地上爬起来,却发现无论如何也动不了,右腿已扭到了后面……一个学生看到冯老师被撞倒,急忙上前与肇事司机一起,把她抱上了肇事车,送进了附近一家医院。医生诊断:右腿股骨颈粉碎性骨折。需要手术打进三根钢钉,一年后,再动手术把钢钉取出来。得知这一结果,冯老师内心无比痛苦,她卧床了,家怎么办?这时,肇事司机又不知道什么时候跑了!
  正在开会的刘先生,得知冯老师被撞的消息,急忙赶到医院,看到妻子痛苦地躺在病床上,顿时惊呆了!
  “永坦,对不起,我不能给你们做饭……”冯老师哽咽着说。
  刘先生不让她再说下去了,紧握住她的手,半天相对无言。过了好一会儿,刘先生问她冷不冷?冯老师说她的脚有点冷。刘先生又小心翼翼用双手捧起冯老师的脚,给她暖脚。此后几天,刘永坦都没有离开过妻子的病房……
  结婚这么多年,一直是妻子一个人在照顾着这个家。他得了腰椎间盘突出,她给他找来医生按摩;他被下放到农村,她毫无怨言跟他去了农村;家里的柴米油盐,从来都不用他操心,没钱了,她去借,没米了,她去买,孩子上学,她去接送,就连自己的团队里发生点小矛盾,也是她出面帮助解决。可是现在,她却倒下了。而他又不能长时间地留在她身边照顾她……
  刘永坦不愿再想下去了,他的心里充满了难以化解的矛盾和痛苦。知夫莫若妻。冯老师却先开口了:“永坦,我被撞成这样,看来很长时间都得卧床了。你千万不要因为我耽误了你的工作。对了,你不是说要去北京开个什么会吗?你走你的……”
  “不,我哪都不去了!”刘永坦急忙打断了她的话,“你这种情况,我能走吗?”
  “不,你还是走你的吧!我让郑薇她们来照顾我就行了。我这腿短时间内好不了,你在家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可是……”
  “没什么可是的,你那是大事,是国事,一团队的人都在等着你呢!”
  刘永坦终于被妻子说服了。临走前,他握着妻子的手,迟迟不肯动身,冯老师一再催促他道:“你再不走,就赶不上火车了。”他这才依依不舍地走出了病房。
  数月之后,在哈工大的校园里,师生们又看到了拄着双拐的冯老师,她照常给学生们讲课,也照常去菜市场,只是过马路时,更加小心了……师生们都向她投去了敬佩的目光,见到她手里拿着东西,都会急忙跑过去帮她。郑薇老师更经常会来她家,给她送些吃的,帮她干些家务。第二年冬天,冯老师按照医生的要求,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取出了三根钢钉。本以为取出钢钉,就可以扔掉拐杖了。可是,最令人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她的股骨头已经坏死了,这意味着她,以后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从此,刘先生家里多了一副拐杖,妻子走到哪里,它就会跟到哪里。有时,它会出现在厨房,那是妻子正在炒菜;有时,它会立在餐桌前,一桌可口的飯菜已然摆在了全家人面前;有时,它会出现在孩子的书桌前,那是母亲给复习功课的儿子送来一盘削好的水果;有时,它会出现在丈夫的书房里,那是她为已熬得两眼通红的丈夫,送来一杯热茶,并留下一句“你别熬得太晚喽,当心身子会吃不消”的叮嘱。
  这副拐杖整整伴随了她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她不但没有影响过丈夫的工作,也没有影响过她自己的工作;更没有影响到三个孩子的学习,他们的三个儿子都考上了哈工大,老大、老二学的都是父亲的专业,老三学的是计算机。后来,老二、老三都又去了美国留学,老大则考上了日本德岛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再后来,三个儿子结婚生子,也都是她帮助照顾的……这就是冯秉瑞,一位默默奉献、却鲜为人知的哈工大教授,一位令人敬佩的中国传统女性。
  卧薪尝胆固我海疆
  随着“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的逐步成熟,1997年,国家决定在南方某省某沿海地区,正式建造一座大型新体制雷达站。
  2004年年底,刘先生接到合作方的通知,新建的大型新体制雷达站已经竣工了,要他们马上过去进行机器的安装与调试。于是,刘永坦院士和他的团队二十多人,立刻带着大批的仪器,赶到了新雷达站。然而,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当初,他们在威海站,试验通过的项目,到了这里竟全都出了问题,也就是说,初样转正样的工作失败了。
  一连数月,刘永坦和他的团队在这个阴冷潮湿、条件极其艰苦的新雷达站,用尽了各种方法,反复分析、反复实验,可是,所有的问题,还是无法解决……
  原来,问题是出在了他们前期在威海站,构建这种新体制雷达的系统理论时,没有考虑到内海和外海的区别,而内海和外海的海杂波和超低空电离层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连数夜,刘永坦都没有睡着觉。但他想的不是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是国家的损失。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全部返工!全部返工,谈何容易!那可是整个团队七年的努力!还有,国家还要再投入多少资金!但他知道: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必须从头再来!
  (未完待续)
  据《为你而生———刘永坦传》
其他文献
师大附中以前在西栓胡同有两处教工宿舍,一个大院儿,一个小院儿。我从出生到小学毕业一直住在这里。如今西栓胡同早已不存在了,教工宿舍自然也不在了。  我家住在大院儿,对过的小院儿门总闭着。门是红色的,因为年久颜色已经很淡了。门上有一个电铃,要想入门得按一下按钮。我们小时候闲的没事就去按一下,然后匆匆跑开。  都老师住在小院儿,小院儿里住着六户人家。她是学俄语的,后来学校取消俄语课,她改教语文。都老师热
期刊
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近段时间以来,由中宣部、中组部等部门部署开展的“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人气高涨,推荐“最美”、评选“最美”、学习“最美”形成热潮。一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来自生产一线、群众身边的先进模范,作为“最美奋斗者”,他们是共和国建设者、新时代奋斗者的典型代表,他们用自己的不懈努力,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 
期刊
月9日中午,今年三月份,因为英国新冠疫情的大面积暴发,而从英国返回了国内的中国斯诺克选手丁俊晖,在其个人的社交媒体上,晒出了一张机场照:照片中的他一身休闲运动装,背着一个黑色的双肩背,戴着口罩站在机场的安检入口前,冲着镜头竖起右手的大拇指。配文为:“疫情以来,机场显得过于安静。出发英国世锦赛。”斯诺克世界锦标赛是斯诺克最高级别的赛事,只有获得了世锦赛的冠军,才能被称为世界冠军。丁俊晖已拿到了14个
期刊
7月4日,本是一个普通的周末,中午时,网上突然惊现了一条重磅消息,一石激起萬重浪,让这个周末一下子变得不普通了起来!中国羽毛球运动员“超级丹”林丹,在其个人社交平台上,宣布了退役!他是这么说的:  2000- 2020,整整20年,我也要跟国家队说再见了,原来说出口真的很难。  2000年,我为成为了“中国队的林丹”兴奋又自豪。我的家人、教练、队友,还有球迷陪我度过了很多个巅峰时刻和艰难的低谷时期
期刊
在安徽淮河流域,被誉为“东方芭蕾”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颍上花鼓灯广受欢迎,它既具民歌多变的曲调,也有婀娜多姿的舞步,还讲述风土人情。近日,记者来到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探访花鼓灯的传承之路。  今年86岁的曹树芝老人是花鼓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9岁开始学花鼓灯,13岁上台表演,退休后依然奔波于中小学和艺术团,传授花鼓灯舞蹈技艺。  据曹树芝介绍,花鼓灯主要由舞蹈、灯歌、锣鼓演
期刊
“起床喽,姑娘们!”“快点呗,还有两分钟上课了……”清晨,天还没亮,63岁的张桂梅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拿着喇叭走在校园里,喊学生们起床,催促学生们上课。  “她们喊我‘魔鬼’‘周扒皮’,半夜鸡叫。”张桂梅笑道,因为要求严格,她被学生们起了许多外号。张桂梅不是校工,而是一所学校的校长。她的这所学校很特别:学生大多来自云南的贫困山区,而且都是女生。这就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公办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
期刊
杨善洲,改革开放之初的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他使原来缺粮的保山成为“滇西粮仓”,被称为“粮书记”。对子孙们来说,杨善洲对他们说过的每句话、留下的每封家信和日记,都是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别把我当作遮阴的树  “当好干部,要顾大局,要走正道,要办正事,要为人正派”,这是杨善洲在任保山地委书记时总结的4条干部准则,写在他的工作笔记本里。10年前杨善洲去世后,三女婿杨江勇整理遗物时,发现了这段话。近10年
期刊
河西宝卷流传河西地区近千年,是从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的民俗文学。在甘肃张掖甘州区有一位71岁老农王跃庆因在直播间念唱河西宝卷而走红网络。  王跃庆行净手、焚香、请卷之仪后,手持宝卷念唱和听卷者齐声接唱,一段段反映忠孝节悌、家国情怀、仁爱礼义的故事,抑扬顿挫地传唱在这四合院内,他们在尽情吟唱的同时,还借助互联网将“河西宝卷”千年民俗传送至中国各地。  王跃庆告
期刊
在位于山东济南百花洲的一座传统四合院民居里,时常传出苍茫淳朴的瑟瑟琴音,与“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老济南相得益彰。7月9日,记者走进这座四合院民居时,斫琴师王国强穿一身匠人服裝,正手持刨子,刨制古琴木胎。他沿用的是唐代流传至今的古法斫琴,制作一床琴,要耗时一至两年。  古琴,原名“琴”或“七弦琴”,古时又称瑶琴、玉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拨奏弦鸣乐器,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爱
期刊
20年前,这个名叫沈美兰的江苏女孩来到大上海,她靠着一双纤细的手,扮靓了一方天地,更为自己“扫”出了新生活。沈美兰不仅成为杨浦区第一个落户上海的环卫工人,还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殊荣。  江苏女孩闯上海,一份活儿干20年  1 973年出生的沈美兰,老家在江苏省宿迁市,有7个兄弟姐妹,家里经济条件很差。2000年冬天,沈美兰和丈夫来到上海,经老乡介绍,她前往上海杨浦环境发展公司海杰保洁分公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