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美兰:我的眼里容不下垃圾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tuzhang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年前,这个名叫沈美兰的江苏女孩来到大上海,她靠着一双纤细的手,扮靓了一方天地,更为自己“扫”出了新生活。沈美兰不仅成为杨浦区第一个落户上海的环卫工人,还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殊荣。
  江苏女孩闯上海,一份活儿干20年
  1 973年出生的沈美兰,老家在江苏省宿迁市,有7个兄弟姐妹,家里经济条件很差。2000年冬天,沈美兰和丈夫来到上海,经老乡介绍,她前往上海杨浦环境发展公司海杰保洁分公司应聘。当时她的体重只有98斤,又瘦又小。“这么小的个子,一看就吃不了苦。”负责招工的谢班长有些犹豫,但沈美兰信心满满地说:“我会用行动证明给你们看的。”
  每个清洁工都起得很早,但沈美兰起得更早,在杨浦区五角场旁边的林荫道,她独自吃力地把垃圾清理到车上,然后蹬着装满垃圾的三轮清洁车艰难前行。“你看前面那个小姑娘,个子这么小,拉这么大一车垃圾。”晨练的阿姨叔叔小声议论着,朝她投去敬佩的目光。性格开朗的沈美兰笑着,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等同事们来上班时,沈美兰已经扫了大半条街,大伙儿都夸她能干,她说:“我个子小,干活干不过人家,那就早点到,多花点时间。”
  一条马路,第一遍扫下来,足足有9车垃圾,这通常是4个人的工作量,但干劲十足的沈美兰一个人咬着牙,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初到上海,沈美兰和丈夫租住在一个破旧的小房子里,丈夫在一家物流公司当司机,常年跑东北,夫妻俩聚少离多。一天晚上,隔壁房子着火,牵连到他们家的小房子,沈美兰抱着被子,丈夫揣着一口锅,仓皇逃离。沈美兰有一颗坚韧的心,面对任何挫折从不轻言放弃。沈美兰不仅工作勤快,人缘也好,逢人总是笑脸相迎。时间长了,附近很多居民都认识她,有些小饭店老板看她工作勤快,邀请她去店里工作:“你在马路上日晒雨淋,不如到我店里来,还包一日三餐呢。”对此,沈美兰总是婉言谢绝。
  丈夫的创口贴,那是沉甸甸的爱
  那些年,在老家的儿子是夫妻俩在上海奋斗的全部动力,他们努力赚钱,就是为了将来能给儿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妈妈,您什么时候回来?”每次沈美兰打电话,儿子总会问上好几遍,但他始终得不到肯定的回答。“等你考上初中我们就回来。”但当儿子考上了初中,沈美兰还是没回去,她改口:“等你考上高中就回。”儿子考上高中,沈美兰说:“你考上大学,我们就回老家。”后来,儿子没读大学,高中毕业后,他穿上绿色军装,成了一名光荣的军人。
  2005年,因工作表现出色,沈美兰被任命为清道班民工组长,负责五角场环岛商业圈,五角场环岛是上海东北部重要的地标和商业中心,涉及邯郸路等5条主干道,每天的人流量和车流量都很大。
  每天清晨4点1 0分,沈美兰就开工了,她对自己管辖的保洁路段做到“勤走、勤看、勤捡”,从卫生死角、商铺门前、废物箱周边入手,加大保洁力度,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和清除垃圾。一遍走完,沈美兰会到工作站取工具,对70多名早班的环卫工人进行点名,分配好每个人这一天要负责的路面。
  “早上7点前,必须完成第一遍清扫,保证早高峰前人车顺利通行。之后,要不断地一遍一遍巡回清洁,直到中午12点下班为止。一上午下来,整个环岛必须来回清扫5遍以上,争取做到咱们扫过的街,比自己家里还干净。”这是沈美兰的工作要求,严格而有序,即使骑着电动三轮上下班时,只要发现垃圾,她也会随时停下,拿着随身携带的钳子和塑料袋把路面清扫干净。很多时候,这些路段根本不是她的负责区域,但在沈美兰眼里,只要垃圾“落”在了她的眼里,就没有区域之分,一定要及时清理掉。
  有一天晚上8点多,丈夫开车来接沈美兰下班,途中,眼尖的她看到路面有一堆东西闪闪发光。“玻璃,这么多碎玻璃,快停车。”丈夫赶紧靠边停车,沈美兰拿起工具,下车清扫起来。当时路上车来车往,她的身影好几次被淹没在车流中……
  “这不是你辖区的路段,你也管?小心别扎了手。”丈夫心里着急,怕有鲁莽的司机撞上妻子。沈美兰头也不抬:“我眼里容不得‘垃圾’,再说,这些玻璃很可能扎破轮胎,多危险啊,我必须扫干净。”借着昏暗的路灯光,沈美兰足足忙活了十多分钟,手上被扎破两道小口子。丈夫心疼地拿出创口贴给她贴上。自从妻子开始做保洁,丈夫都会随身带着创口贴,在沈美兰看来,这就是丈夫对自己爱的表达。
  落户大上海,美兰心里美
  成为清道班民工组长不久,沈美兰成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环岛保洁组”,通过24小时全天候卫生保洁工作,使道路的干净程度达到“可席地而坐”标准。
  每年的大年初一,沈美兰都会面临一场“硬仗”,马路上的垃圾量剧增,很多同事都回了老家,这一整天下来,她忙得昏天黑地。自从来到上海后,沈美兰和丈夫只有一年春节是回老家过的。那年,沈美兰的泪水比笑容多,看着年老体弱的父母抱着又黑又瘦的儿子,她的心都快碎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多年无悔付出,沈美兰收获荣誉无数,2013年2月,她获得“全国优秀环卫工人”,201 5年又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
  正是这些荣誉,让沈美兰拥有了落户上海的资格。201 8年6月1 3日下午,符合人才引进政策的沈美兰,来到上海杨浦区控江路派出所办理了落户手续,成为杨浦区第一个落户上海的环卫工人。2019年的上海两会上,沈美兰发言:“作为一名一线的环卫工人,我觉得垃圾分类工作必须制定法律法规,这样才能提高市民對垃圾分类的行为约束力。如果市民能把垃圾分类做到位,为环卫工人减轻负担,我们一定会把上海的环境维护得更好,上海的空气会更新鲜,天空会更蓝。”
  据《恋爱婚姻家庭》整理
其他文献
在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牡丹江机务段的火车司机队伍中,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孔认真”。被大家称为“孔认真”的是运用一车间客二车队的党员司机孔祥发。管他叫“孔认真”可谓实至名归,23年的火车司机经历,他留给大家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凡事都有个“认真劲儿”。  永远力求“高标准”  在多年的火车司机生涯中,孔祥发把每一趟乘务都当作一次考试,精打细算到每一个操纵细节,细化到每一分钟的列车运行中,将确保行
期刊
师大附中以前在西栓胡同有两处教工宿舍,一个大院儿,一个小院儿。我从出生到小学毕业一直住在这里。如今西栓胡同早已不存在了,教工宿舍自然也不在了。  我家住在大院儿,对过的小院儿门总闭着。门是红色的,因为年久颜色已经很淡了。门上有一个电铃,要想入门得按一下按钮。我们小时候闲的没事就去按一下,然后匆匆跑开。  都老师住在小院儿,小院儿里住着六户人家。她是学俄语的,后来学校取消俄语课,她改教语文。都老师热
期刊
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近段时间以来,由中宣部、中组部等部门部署开展的“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人气高涨,推荐“最美”、评选“最美”、学习“最美”形成热潮。一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来自生产一线、群众身边的先进模范,作为“最美奋斗者”,他们是共和国建设者、新时代奋斗者的典型代表,他们用自己的不懈努力,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 
期刊
月9日中午,今年三月份,因为英国新冠疫情的大面积暴发,而从英国返回了国内的中国斯诺克选手丁俊晖,在其个人的社交媒体上,晒出了一张机场照:照片中的他一身休闲运动装,背着一个黑色的双肩背,戴着口罩站在机场的安检入口前,冲着镜头竖起右手的大拇指。配文为:“疫情以来,机场显得过于安静。出发英国世锦赛。”斯诺克世界锦标赛是斯诺克最高级别的赛事,只有获得了世锦赛的冠军,才能被称为世界冠军。丁俊晖已拿到了14个
期刊
7月4日,本是一个普通的周末,中午时,网上突然惊现了一条重磅消息,一石激起萬重浪,让这个周末一下子变得不普通了起来!中国羽毛球运动员“超级丹”林丹,在其个人社交平台上,宣布了退役!他是这么说的:  2000- 2020,整整20年,我也要跟国家队说再见了,原来说出口真的很难。  2000年,我为成为了“中国队的林丹”兴奋又自豪。我的家人、教练、队友,还有球迷陪我度过了很多个巅峰时刻和艰难的低谷时期
期刊
在安徽淮河流域,被誉为“东方芭蕾”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颍上花鼓灯广受欢迎,它既具民歌多变的曲调,也有婀娜多姿的舞步,还讲述风土人情。近日,记者来到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探访花鼓灯的传承之路。  今年86岁的曹树芝老人是花鼓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9岁开始学花鼓灯,13岁上台表演,退休后依然奔波于中小学和艺术团,传授花鼓灯舞蹈技艺。  据曹树芝介绍,花鼓灯主要由舞蹈、灯歌、锣鼓演
期刊
“起床喽,姑娘们!”“快点呗,还有两分钟上课了……”清晨,天还没亮,63岁的张桂梅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拿着喇叭走在校园里,喊学生们起床,催促学生们上课。  “她们喊我‘魔鬼’‘周扒皮’,半夜鸡叫。”张桂梅笑道,因为要求严格,她被学生们起了许多外号。张桂梅不是校工,而是一所学校的校长。她的这所学校很特别:学生大多来自云南的贫困山区,而且都是女生。这就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公办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
期刊
杨善洲,改革开放之初的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他使原来缺粮的保山成为“滇西粮仓”,被称为“粮书记”。对子孙们来说,杨善洲对他们说过的每句话、留下的每封家信和日记,都是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别把我当作遮阴的树  “当好干部,要顾大局,要走正道,要办正事,要为人正派”,这是杨善洲在任保山地委书记时总结的4条干部准则,写在他的工作笔记本里。10年前杨善洲去世后,三女婿杨江勇整理遗物时,发现了这段话。近10年
期刊
河西宝卷流传河西地区近千年,是从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的民俗文学。在甘肃张掖甘州区有一位71岁老农王跃庆因在直播间念唱河西宝卷而走红网络。  王跃庆行净手、焚香、请卷之仪后,手持宝卷念唱和听卷者齐声接唱,一段段反映忠孝节悌、家国情怀、仁爱礼义的故事,抑扬顿挫地传唱在这四合院内,他们在尽情吟唱的同时,还借助互联网将“河西宝卷”千年民俗传送至中国各地。  王跃庆告
期刊
在位于山东济南百花洲的一座传统四合院民居里,时常传出苍茫淳朴的瑟瑟琴音,与“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老济南相得益彰。7月9日,记者走进这座四合院民居时,斫琴师王国强穿一身匠人服裝,正手持刨子,刨制古琴木胎。他沿用的是唐代流传至今的古法斫琴,制作一床琴,要耗时一至两年。  古琴,原名“琴”或“七弦琴”,古时又称瑶琴、玉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拨奏弦鸣乐器,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