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语文中的“的、地、得”与教学策略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ing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低年级学生而言,熟练掌握“的、地、得”的用法实非易事。如何帮助学生解决“的、地、得”的误用并较好地掌握其
  用法,即让学生实现“得法”到“用法”的转变,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的、地、得”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低年级的学生,会经常出现结构助词误用的情况。从本质上看,语文教学不是语法教学,甚至也不是语义教学,而是语用教学。 学生对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误用是一个普遍现象,如何让他们达到认知和习得的平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的、地、得”作为结构助词的定义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十一版《新华字典》分别对三个结构助词给出了解释:
  “的,助词,用在定语后。1.定语与后边的名词是修饰关系:美丽~风光。2.定语与后边的名词是所属关系,我~书……”
  “地,助词,用在状语后,主要修饰动词、形容词:胜利~完成任务……”
  “得,助词。1.在动词后表可能或许可。2.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连接结果或程度的补语:跑~快/急~满脸通红……”
  二、小学语文中的“的、地、得”
  (一)现行教材中的“的、地、得”(以苏教版为例)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结构助词“的、地、得”的首次出现均在一年級上册,其中:
  1.“的”最早出现在《升国旗》中:“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 紧接着,“的”在《家》中出现了6次,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的”的印象,也及时巩固了所学内容。2.“地”最早出现在《我叫神舟号》中:“嫦娥……高兴地说:‘你回去的时候……’”此处“地”与“的”同时出现,都是结构助词,而“的”也是本课的生字。3.“得”最早出现在《看菊花》中:“听了爸爸的话,我觉得菊花更好看了。”
  笔者发现,结构助词“的”与“得”、“的”与“地”、“得”与“地”均在一年级的同一篇文章中同时出现过,频次较少;而“的、地、得”同时出现的情况则不存在。笔者分析,这是因为一年级的学生还处于识字的初始阶段,接受能力和阅读能力有限,课文以短语、短句为主,自然也就不会有前面所说的情况了。
  (二)课堂练习与单元测试对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考查
  一年级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对“的、地、得”的语用考查并不多;二年级的课文内容开始变得丰富,“的、地、得”在同一篇文章中开始同时出现,如《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乐呵呵地捉回了一只绿色的蝈蝈……它唱得多好……”
  同时,二年级《小学语文补充习题》 也开始有意识地考查学生对结构助词的掌握情况。在上册第23页,有考查“得”后补语的填空题,如“跑得( )、踢得( )”等;在第38页,有考查“的”与“地”用法的填空题,如“( )的夜晚、( )的花儿”。到了下册,类似考查则越来越多。
  在练习卷中,也陆续出现了类似的试题。以我校为例,在二年级上册第二、三单元测试卷中,以填空题的形式同时考查“的”与“地”的用法,如“( )的绵羊、( )地背诵”等;第四单元测试卷中,在同一道题中同时考查学生对“的、地、得”的掌握情况,如“( )的狐狸、( )地飞、累得( )”等。此后,类似的考查形式出现在每一单元测试卷中。
  三、学生对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误用
  对汉语的基础语法知识有一定掌握的人,均可较准确地使用“的、地、得”。而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语法虽是十分难懂的知识,却又是教师们不能回避的教学过程。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的、地、得”的误用,主要有以下情况:
  一是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的”的用法,可若是一旦出现“( )地 动词”这样的填空题,便容易误用。如在我校二年级上册期中卷“( )地游戏”一题中,大多数学生因辨别不了“游戏”的词性,而填上了“好玩、有趣”等答案。二是在写话练习中,很多学生会写出“高兴的笑了、累的满头大汗、飞快的跑过去”这样的短语,这都是认知与习得产生偏差导致的。
  四、针对学生误用“的、地、得”的教学策略
  有些老师认为低年级的学生本就处于认知与习得的基础阶段,教授学生语法极有可能造成理解混乱,让学生们掌握实无必要;我认为这是因噎废食的主张。小学阶段是基础语言的训练阶段。低年级的学生,特别是已经大量接触含有结构助词的课文的二年级学生,应该接触相关的语法知识。当然,单纯靠寻找语言规律、课堂练习这样的简单学习方式来强化,效果并不理想。语法点的选择,不宜过多,要教授与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相适应的基础语法知识,学生才可以较好地理解和接受,并尽快转化为能力。
  从我的实际教学经验来看,让学生学会区分三个结构助词时,不必翔实地灌输语法条目,也不必强求学生了解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具体解释,更不必细讲“定、状、补”这些于他们而言“高深”的语法概念。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只告诉学生名词是人、事、地等的名称,形容词是描述名词的,动词表示动作,副词则先一笔带过,等到学生了解了动词后,再让他们慢慢接触副词的概念。让学生尝试将接触到的词语自主归类,辅以适当的练习;同时,对学生“的、地、得”的误用情况进行及时订正,不断迁移,逐步内化,保持强化。渐渐地,学生由最开始的一脸茫然到熟练掌握,误用情况也就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
  [1]王玲.改进小学语言文字训练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2(6).
  [2]龚杰克.简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的”“地”“得”[J].学周刊,2016(1).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日记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低年段的学生而言,“录音日记”是一种有趣且有效的练习方式.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通过软件(如手机录音、微信、QQ等)用自己
【摘要】随文练笔,顾名思义就是以课文内容为写作的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常用的方法有模仿、续写、还原、补白、提炼、裁剪,让学生从课文中领悟言语表达规律,掌握写法,外向迁移写作片段或文章。  【关键词】随文练笔;拓展迁移;想象充实;概括组合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随文练笔,顾名思义就是以课文内容为写作的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
【摘要】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要求语文教学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辩论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辩论活动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调味剂,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方式;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辩论活动既要解决辩论问题,更要兼顾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思维方式的激发;同时,教师对辩论活动要适时掌控,既不能控得太紧,也不能放得过松,要借辩论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广泛
【摘要】课本剧是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的表演形式,可以作用于人的感官,能够为语文教学打开一扇崭新的大门,使语文教学更富生机与活力。因此,本文将以部编版教材为例,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编演课本剧的意义展开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本剧;部编版  【中圖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将课文改编为课本剧,让学生亲自编排与表演,有
会议
该文总结了Eu分别与3-甲氧基苯甲酸(m-MOBA)、呋喃甲酸(α-FN)、对甲氧基苯甲酸(p-MOBA)及氮杂环配体邻菲咯菲咯啉(phen)、2,2-联吡啶(2,2-bay)、4,4-联吡啶(4.4-hpy)形成的配
【摘要】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学习各门课程,获得终身发展的最基本的学习能力。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拓宽阅读渠道,丰富阅读方式,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量,真正让学生丰富语文积累,积淀读书体验,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文积累;经典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初识语文的开端,对于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观目前学生的课外阅
应用溶胶-凝胶方法将稀土三元配合物Eu(TTA)3phen掺杂到有机-无机杂化(ORMOSIL)基质中。在适当的配合物浓度和基质条件下,通过旋涂法得到透明的杂化薄膜。 分别对不同配合物浓度
首次报道了氟派酸可以和铕离子形成能量转移络合物而发射铕离子特征荧光。铕离子表面活性剂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能够增强其发光强度。探讨了该体系在氟哌酸药物含量测定中应用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