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带差”中体育品德培养契机与方式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w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课堂中“以优带差”的异质分组形式常被教师使用,此分组方式能带来对技术技能的帮扶学习、合作学习关系,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互赢提高的目的,还能在“以优带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相应的体育品德。“优生”与“后进生”在身体素质上或运动技术上或竞赛技能上存在显著能力差异,所以在“以优带差”的异质分组帮扶练习时,可能会出现一些思想态度上的问题,这些态度问题的出现,正是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良好契机。结合契机,体育教师发挥自己的智慧,利用合理方式,循循善诱,积极引导,将“优生”“后进生”的不良态度引导到正确的态度上来(表1)。转变的过程就是在塑造和内化学生的体育品德。
  一、教师分组时体育品德的培养契机与方式
  (一)教师分组时可能的培养契机
  在教师要求以“优生”帮带“后进生”的形式练习时,有的“优生”可能会出现自大态度,不屑于帮带“后进生”。同样,有的“后进生”在强大自尊心的驱使下,既会有点自卑,又会很要强,不想在所谓的“优生”面前出丑,这就可能产生抗拒他人帮扶的不良态度。
  (二)培养方式:营造氛围,树立榜样
  1.营造美德氛围。中华民族有着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传统美德。教师可以引用“管鲍之交”“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典故,让学生明白包容和谦虚是彰显自身无私的气度、博大的胸怀,是中国人的智慧与境界。教师营造起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潜意识里形成包容思想,再进行分组要求,会让学生更易接受“以优带差”的方式,并在相互包容中提高体育品德。
  2.树立典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典型榜样的树立,可以让学生一下明白应该如何去做。榜样可来自现代媒体,如利用“漫威电影蜘蛛侠”里的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学生就会明白强者要担负起帮助弱者的责任。榜样也可来自身边同学,如,教师通过观察,对平时在课堂练习时主动帮助他人的学生提出表扬与肯定并树立榜样。
  二、帮扶练习中体育品德的培养契机与方式
  (一)帮扶练习中可能的培养契机
  在“以优带差”帮扶练习进行中,可能会出现“后进生”不能尽快掌握技术要领,或是在完成某个技术动作时总是出错的现象。此时“优生”可能会表现出厌烦态度,不愿意再帮下去。同样,因为“后进生”对技术动作理解和掌握不够,要在“优生”面前完成练习,可能两者完成质量的显著差距让他人笑话,这就可能会使“后进生”产生胆怯的不良态度。
  (二)培养方式:换位思考,相互支持
  针对帮扶练习中可能的教育契机,教师可通过让“优生”和“后进生”换位思考的方式,培养学生形成体育品德。如,教师让“优生”从自己在急需他人帮助时的角度思考:“希望他人如何帮助自己?”让“后进生”从自己在帮助他人时的角度思考:“希望被帮助的对象表现出什么态度?”通过改变思考角度,培养学生积极包容的态度。“优生”懂得耐心、静心,“后进生”懂得自信、主动。懂得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感受问题,体现的就是体育道德品质。
  三、组队竞赛时体育品德的培养契机与方式
  (一)组队竞赛时可能的培养契机
  体育课堂竞赛时,学生会比较较真,对抗有时很激烈,谁也不想轻易输掉竞赛。在帮扶要求下,“以优带差”组队小组可能在原来“优生”获胜概率较大的情况下,一下子降低了获胜概率,甚至有可能获胜概率极小。此时,“优生”会对“后进生”嫌弃、埋怨,“优生”的这种不良态度,也会造成“后进生”的压抑、退缩。更有甚者,可能会直接造成相互的指责,让教学竞赛场面陷入失控状态。
  (二)培养方式:规则引领,合作共赢
  针对组队竞赛时可能的教育契机,教师可采用规则引领的方式,培养学生形成体育品德。体育课堂竞赛规则不仅体现的是公平,更可以体现对“优生”的“制约”和对“后进生”的帮扶,合理运用规则,能够让两者形成合作与帮扶关系。如,耐久跑测验赛,采用“以优带差”合作形式竞赛,两人都过线才算完成比赛。如果“后进生”及格了,则“优生”就获得此项优秀的成绩评定。该规则会促使“优生”在“后进生”的跑步节奏和速度控制上给予帮助,并不断鼓励其坚持到底;“后进生”要积极跟随“优生”的节奏,为了双方共同的成绩努力向前。再如,足球小场地4对4对抗赛,教师限定每人触球不能超过连续3脚,即在3次内必须将球传出或射门。但“以优带差”组合队的“后进生”不限触球次数。此时,该小组会制订出让“后进生”在某个区域(如边路)或某个时刻(如无人盯防时刻)运控球的战术,以便他们再跑位接应。基于规则的合理战术,让“后进生”在其中找到了自信,也让“优生”懂得思考在现有人员的情况下,如何协调团队成员,让团队利益最大化。
  ——曹晨(江蘇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210008)整理
其他文献
跳绳是小学《国家学生体检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必测项目,也是小学新生要掌握的一项体育运动。由于器材准备简单、运动空间受限小,跳绳深受学生喜爱。为了帮助新生用最短的时间学会跳绳,提高跳绳成绩,笔者针对新生学习跳绳项目时普遍存在的甩绳不规范、手脚不协调、跳得太高或太低等问题设计练习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足下生辉”强起落  1.“窜天猴”  练习目的:解决新生跳绳时,预备姿势双
张××的牙齿磕掉了,我心一颤,急忙处理,好在磕掉的是一颗乳牙,不幸中的万幸。但安全无小事,本学期还不到两个月,就有2名学生发生了安全事故,笔者一下子就忙碌了起来。工作之余,心里一直在想,为什么会接连出现安全事故呢?  夜深人静时,我静静地坐在书房里,脑海中隐隐浮现出学生受伤时的情景,我随意地翻阅着书架上的书,突然安德利亚斯·科赛尔编著的《玩的艺术》一书打断了我的回想,使我眼前一亮,是不是我还不会让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运动密度不应低于75%,按照这个比例,一节40分钟的体育课让学生停下来集中听讲和观看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其余30分钟学生都应该在学练的运动状态当中。可见,精讲多练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做到精讲呢?笔者结合篮球教学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精讲”于课前交流  (一)案例  教师1:“同学们,我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进行研究。认为:我国公共体育课存在师生比严重失调,体育场馆数量和设施增长缓慢,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直接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不及格率逐年上升。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山大学排球课程教学改革为例,着重探讨了 “二二一”体育教学改革模式构建的思路、实施经验和做法,以期对其他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提供
弹力带具有安全、便携的特点,被广泛用于教学中,深受广大运动人士的喜爱。在日常教学中,利用弹力带进行体育项目的辅助教学,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对平时教学中常用的弹力带使用方法进行总结,希望抛砖引玉。  一、弹力带在跳绳练习中的应用  1.“捆绑”双臂跳绳  练习目的:解决学生在跳绳过程中上臂远离身体而造成摇绳路线过长,浪费体力的问题。  练习方法:将弹力带围绕在练习者双臂肘关节上方的位置,在跳
掷铁饼是传统田径运动项目之一,在小学阶段开展铁饼教学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增加了课堂趣味性,发展学生的爆发力、灵敏度和协调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少儿掷铁饼项目多开展在9~10岁年龄段,体育课中如若采用传统铁饼进行教学,学生学习难度和教师教学难度较大,但竞技化的体育器材不应成为青少年学习该项目的阻碍。为此,国际田联依据少儿身心发展特征开发研制了少儿软式铁饼和软式教学用饼,为
一、准确定位目标,引领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目标是通过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目标犹如一根“指挥棒”,引领课堂教学的实施,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教学设计中,目标的准确定位应突出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年龄段、学生学习能力的特点,并凸显课程价值。对目标定位要准确、具体,符合学生实际,易操作、易检测,还应突出解决为什么学和练好了怎么用。  如,水平三的排球垫球第二次课练习,其中的一个教学
一、“用球拍击球对球落点的判断”知识点的分析  本期研讨的主题是如何有效教“用球拍击球对球落点的判断”的知识点,这实质是检验教师如何加工教材、是否真正“会”教的问题。教学不是简单的练习和运动负荷的堆积,而是一种知识的传播过程,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加工是体育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否则,体育教学就会变成练习课和锻炼课,“真”的体育课就会消失,这是对体育教育本质的一种歪曲和错误。[1]要上好一节体育课,首先
孙喜和在话题研讨中提供了黛布勒对球类传球动作的理解,即:“一个球类的传球动作(开放式运动)的正确动作就是:传球人和接球人2人在意识上的高度统一、在行动上对对手威胁最大,而队友又能及时完成的动作,才是正确的技术动作。”它揭示了足球教学设计要基于有效应用的基本理念,即练习的目的是将技术动作应用到复杂的比赛情境中。话题研讨所提供的2个案例切中了当下中小学在足球教学领域的要害,展现了2种不同的足球教学理念
围绕《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下“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教学实践为主题,浙江省“四地九室”体育名师工作室教研联盟活动中呈现的10节展示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练、赛、评教学环节,主题鲜明、亮点突出。笔者以《篮球:多种形式的传接球练习方法1》一课为例,阐述基于《纲要》的“学、练、赛、评”一体化视角下课堂教学的几个关键点。  一、“学、练、赛、评”一体化设计的内涵  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