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从“物”到“理”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fang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所谓“物理”,就是通过“物”——物理实验引入物理概念,研究物理规律。即以“物”喻出“理”的本质,以“物”明了“理”的内涵,以“物”揭示“理”的真谛。
  
  一、物理实验有助于概念的理解
  
  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和概括,要正确地理解概念,就必须引导学生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正确地掌握概念,切不可只进行文字说明,让学生死记硬背。在引入有些新概念时,如能用趣味性实验开头,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还能在脑海中产生更深刻的印象。如:大气压强概念的引入,可以演示了这样两个实验:
  (1)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2)演示试管自动上升实验:将粗试管装满水后,再将较细的空试管插入粗试管里一半深处,当试管倒置后,学生看到细试管在粗试管中缓缓上升,甚感兴趣。在演示过程中,全体学生疑窦丛生,兴致很高,都想知道是什么给半球这么大的力,是什么使试管自动上升。学生处在一种欲知而不能的状态,教师可自然地引入新概念——大气压强。
  运用实验不但能够对概念有深刻的印象,更可以对概念深化理解,避免出现片面性。例如:讲完液体内部压强公式之后,根据学生对这个公式出现的偏见,设计实验来帮助学生纠偏扶正。由于在《液体的压强》引入的时候有“液体因为受到重力作用,所以对容器底要产生压强”这句话,学生对此有片面理解,认为液体的压强必跟液体的总重有关。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塑料袋内灌满水后,小心地抓住袋口提起来,塑料袋不破。然后把袋内水倒出一半至空水槽,把乳胶管一端紧紧地接在塑料袋里,把水槽内的水灌满乳胶管,水槽仍有余水,把漏斗位置升高到一定程度,可看到塑料袋被水压破。从而生动地说明了液体的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与总重和体积无关。
  
  二、物理实验有助于规律的掌握
  
  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法则和公式等)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因此,规律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中心任务。在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物理实验既是归纳物理规律、产生物理假说的实验基础,也是验证物理预言和物理假设的主要依据,并且物理学科学理论的根本手段,实验则是认识物理规律的基础,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例如:在讲《二力平衡》一节中,自制一个正方形硬纸片,如图
  
  放置,以硬纸片为研究对象,说明硬纸片处于静止状态时,F1、F2是平衡力。然后由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对于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和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这两个条件初中学生掌握不好,对此我对实验做了如下处理:转动硬纸片,保持F1、F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物体上但不在同一直线上,松手后硬纸片不平衡而发生转动;硬纸片静止后,用剪刀沿对角线剪开硬纸片,纸片不再平衡,钩码掉到了地上。学生在笑声中自然理解了二力平衡的条件。
  
  三、实验可以巩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
  
  每个实验都包含着相关的物理知识,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现和再学习过程。通过一些课上课下的实验,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加深理解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后,我让学生课下用罐头盒做小孔成像实验,绝大多数同学课后都有制作,而且收获还不小,学生不仅从实验中知道了小孔成像的原理,而且观察到了成像的性质,更让人惊喜的是,很多同学还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了像的大小与烛焰到孔的距离以及盒的大小(屏到孔的距离)关系的结论,为后面的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变阻器的教学之后,要求学生做“自制滑动变阻器来控制小灯泡的亮度”的小实验,来加深滑动变阻器原理的理解,有的学生还设计出了能将灯泡完全调灭的电路,更好的理解了部分短路的规律;“音调可变的哨子”的制作可以让学生明白音调与振动快慢(空气柱长度和粗细)的关系;自制不倒翁来理解稳度与重心高度以及底面积大小的关系,明白不倒翁不倒之谜;“筷子提米”实验学生在做的时候不太好把握,有的学生将实验进行了改进,用纸杯、细沙、粗糙木棒(一次性筷子)很好的完成了这个实验,更进一步的理解了摩擦力与压力和粗糙程度的关系。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突破学习中的难点,并消除学生对知识的模糊或错误认识,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总之,实验是连接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的纽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离不开表象作基础,而表象的感性材料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理实验。物理实验教学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 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而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会给我们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材提供一个可行的方式方法。让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敢于试验,大胆改革,提高我们的物理教学水平。(责任编辑:张华伟)
其他文献
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66亿元,年均增长37.2%,是“十一五”时期的4.2倍……这一串串简单的数字,代表的是黔西南州经济发展不简单的五年。
本届人博会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围绕重点行业、重点学科、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重点园区、特色产业和关键技术以及“5个100工程”建设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在
化学讲评课是在练习或考试之后教师对其讲析和评价的一种课型,是一种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复习课,对学生已学的化学知识起着矫正、巩固、充实、完善和深化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进入高三化学总复习阶段,专题训练和综合测试显著增多,讲评课成为整个高考复习的重要环节之一。优秀的讲评课在高三化学复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及时发现和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巩固知识基础、加深知识理解、点
一、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快乐的数学首先要让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有兴趣。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来自具体的课堂教学。例如教学“4的认识”时,有位教师设计了“游公园”的游戏。上课开始,老师说:“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游公园吗?”孩子都兴奋地说:“喜欢!”“好!老师就带你们去看一看公园可爱的动物,有的动物——熊猫还是我们的国宝呢!”接着投影出示公园的各种动物图,并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问:“你们都看到些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句话强调了朗读的功能及其重要地位。可见朗读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因此,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朗读指导扎实而灵动?笔者结合
走进课堂,我们还是会很遗憾地发现,品德课教学存在不少“闷”课。师生简短而机械的对话、平淡无趣的设问和照本宣科的回答常常充斥其间。而查看老师的教学设计又似乎看不出有多大的问题。若究其缘由,我们就会发现,问题主要出在教学调控乏术,以致师生的情意活动处于半睡眠状态,教与学的双边没有真正进入“学习过程”。解决“闷”课首先必须让教学过程得到充分展开,只有让动态的学习过程充分展开了才会生成有意义的东西,包括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