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技法浅谈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uae5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其学必始于观书。”这表明一个人的学习是从阅读开始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学生在一种自主、自由、轻松的环境下和文本进行对话,是我们阅读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归还学习的主动权,放手让学生“原始阅读”。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激励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完成特殊的认知过程。教师只有真正树立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观念,在备课中才能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使阅读教学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能力的课堂。
  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感受百草园和三昧书屋的生活,很多同学在读后感觉百草园的生活是有趣的。但是有的同学就不赞成这个观点,他认为三昧书屋的生活比百草园有趣得多。百草园里。一个人孤单、寂寞,只能与这些小虫、小植物为友,而在三昧书屋里,那么多同学在一起,可以偷着到后花园去玩,可以在课上看老师有趣地读书,可以做小动作……这是多么有趣啊。我们难道能把这样的个性化的感悟扼杀掉吗?难道这样的认识对我们教师不也是一种对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吗?这样独特的思维和感悟的火花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期待的,也只有在尊重学生的独特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大纲所提出的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文本阅读不仅仅是认识活动,更主要是情感活动。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在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内在的发展动力。如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阅读完之后很难理解弟弟在“我”抓断踏扁他辛苦做的即将完成的心爱的风筝后的默默承受,也很难理解“我”在多年后想补过弟弟却全然忘却。而我的心却因无法补过只得沉重着的心情。学生认为如果有人弄坏了他们心爱的东西,他们一定会动手反抗,而要让他们道歉,特别是向比自己小的人道歉更不可能,别人要是不放在心上或是忘了。他们心里会乐开了花。但审视一下我们的课文内容,和这个时代隔阂较大的不在少数,学生没有生活体验,再有我们有时候找不到触发学生情感的酵母。我们怎么能让学生去动情并产生共鸣呢?这能怪学生吗?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最起码在我们不能和学生形成共鸣的时候应该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即使这种取向和体验是有悖常理的。这样也比我们强加给学生。而学生根本不理会要好得多,随着学生的成长,思想的成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他们会回到正确的认识中的。
  
  三、张扬个性,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重视促进学生言语智能发展。让学生能够有创意地表达思想和情感。为了点燃个性的火花,教师应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提供学生认知的源泉,去启发学生自主选择各种信息,自主参与阅读过程,让学生们在最能照亮他们心灵的精神烛光引领下,循着各自的路径,走进作者,走进作品,走进生活。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发表独特意见的空间,给学生宽松的思想环境,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不同观点的讨论、争辩,引导学生在领悟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中,真正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去解读作品。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现实的和虚拟的环境中产生富有个性化的心境。有了富有个性化的心境。就会有个性化的体验。通过体验产生心理共鸣,就有了特定的想法,就会有特定的说法。感言辨体,人情得意。运思及物,这样就能体现阅读的求知价值,这样语言教学就能烛照学生生命发展的时空。同时我们也应该相信学生。爱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努力创造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让学生的个性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飞扬。
其他文献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如何在学生的兴趣上“挖潜”,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求得教学的高效呢?  一、“自得”体验,催生兴趣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心理需要,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孟子主张读书“自得”,说:“君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7~9年级学生需“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并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教材中也设置“名著导读”这个环节,每次推荐三本中外名著,从中更可以看出课程改革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了。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去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课外广泛阅读,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    一、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不足的成因及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教学古诗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夯实学生文化根基具有重要作用。怎样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意,读中感悟诗情,我们不断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一些具体做法与体会。    一、把握诗眼,读懂诗文    面对一首古诗,老师要带着学生走进文字。通过反复诵读,将诗词作品读通,将诗文读懂。抓住诗中关键字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交流阅读感受,让学生既理解了诗的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为控制害虫的危害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对同翅目害虫具抗虫活性的基因有三种来源,(1)植物:如植物凝集素基因、番茄抗线虫基因Mi等; (2)微生物:如异戊烯转移
在中国璀璨的诗词长河中有很多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比如“诗酒现象”,酒精的热力可能会催发诗人的灵感,在酒精的刺激下诗人们平时不敢说的话可能也敢说了,所以大量的诗篇在浓郁的酒香中诞生。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杜甫自己呢,也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里再为同学们介绍除此之外的一种文学现象,那就是“愁”常与“楼”结合在一起的现象。  古人喜欢登楼,而且大
教学的本质是通过师生的交往活动而实现共同学习、探究、发展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传递——接受,现代的教学模式是问题——发现。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善于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要鼓励学生去大胆质疑,探究书中的问题。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围绕问题做文章呢?    一、认真备课,教师预设问题    备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明确教学的目标和重点,要善于把它们转化成问题。简化成教学的节点,保证一节课下来,能形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