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诗歌四步教学法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ping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教学古诗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夯实学生文化根基具有重要作用。怎样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意,读中感悟诗情,我们不断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一些具体做法与体会。
  
  一、把握诗眼,读懂诗文
  
  面对一首古诗,老师要带着学生走进文字。通过反复诵读,将诗词作品读通,将诗文读懂。抓住诗中关键字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交流阅读感受,让学生既理解了诗的内容,又提高了阅读能力。把握诗眼,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体味文章的丰富情感。
  教学《泊船瓜洲》时,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抓住诗眼,明白诗意。老师运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诗文,学生在观察、朗读、思考中明白了诗中描绘的瓜洲、京口、钟山三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接着启发学生思考:京口和瓜洲隔着浩瀚的长江。在没有大桥、轮船、飞机、火车的古代。从京口到钟山要翻山越岭。距离很远。“一”、“只”是两个看似寻常,实则内涵极其丰富的诗眼,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一”、“只”,在叩问中与文本进行对话,联系上下文。反复研读。学生从诗句中读出距离之短。同学们经过诵读、思考,理解了作者虽然离故乡很远,但他的心却离故乡很近。孩子们明白了作者思乡之切。思乡之浓。老师引导学生以诗眼“一”、“只”为突破口,直探诗人的内心情感。
  
  二、引导想象,品出诗境
  
  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充分想象,自己去复现诗境,感悟诗情,方能真正实现与作者创作心理和状态的链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才会充分、透切。在教学《春晓》一诗时,老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使学生进入宽阔的诗境之中。在阅读“处处闻啼鸟”一句时,启发学生通过想象感到诗中蕴含的朝气蓬勃的春的气息,在学生仔细咀嚼、品味“处处”、“啼鸟”的意思后,老师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放飞想象。在交流中,学生说出了自己想象的画面,“一个春天的早晨,诗人一觉醒来,睁开蒙咙的睡眼。一只布谷鸟从他窗前飞过,布谷,布谷地叫着,一只黄莺从树上飞来,嘎咕,嘎咕地叫着,于是,院子里,房檐下,篱笆前。各种各样的鸟儿争先恐后地叫起来。”通过阅读,想象平铺于纸上,即无色彩又无动感的文字。从纸上鲜活起来。孩子们进入了诗歌描述的美好意境,深刻地理解了诗意。
  
  三、对比阅读,悟出诗情
  
  反复诵读是古诗教学最常见的方法,初见一首新诗。学生总有迫不及待的阅读需求,老师要引导学生把诗歌由读正确到读流利再到读出诗歌中内涵的情感。组织学生对比阅读,能促进他们悟出诗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一样是送别,却是两样情。同学们通过对比阅读。明白了两首诗第一、二句都是写送别的环境。写景;第三、四句抒发情感。抒情。两位诗人都在美好的春天送朋友远行,这是相同点。前一首诗。写的是盂浩然离开黄鹤楼到扬州去;后一首诗写的是元二就要离开长安远行了。在反复对比阅读的过程中,体会两位诗人抒发的感情。朋友的去向不同,诗人的心态也就不同。孟浩然去的是繁华的扬州,李白为朋友的远行感到高兴。愿友谊如奔腾不息的长江水;元二去的是无比荒凉的安西。王维为他担忧,感到万般无奈。对比阅读,加深了对两首诗文字深处的丰盈的情感的认识,使学生对诗歌的解读走向深入。
  
  四、拓展练习、创出新意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教师组织学生拓展练习,引导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继续玩味古诗,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潜能,张扬学习个性,多角度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学习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在理解、体会诗情、感悟诗境的基础上,老师用激励的语言引导学生吟诵、演化、品诗味。“这首诗多美啊!诗人范成大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一首好诗,我们要反复玩味,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赏这首诗的韵味。”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们一个个兴致勃勃。有的深情地朗诵,有的配上调子摇头晃脑地吟唱,有的把古诗编成故事,有的小组合作手舞足蹈地演一演,有的挥动手中的彩笔把抽象凝练的古诗语言想象成形象多彩的画面。化育为画。化虚为实。拓展练习达到巧解诗意,妙悟诗情的目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灵感。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把握诗眼读古诗的妙处,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想象,复现诗境,组织对比朗读,引导读后练习。能达到古诗教学的良好效果。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言"的积累性学习,积累文言字词句;2.思想教育目标:"文"的理解性学习,理解屈原的高洁品质;3.能力培养目标:化难为易的诗歌鉴赏方法。教学重点:鉴赏《离骚》中
导语也就是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是讲授新课之前用来引入新课、启发诱导的话。白居易诗云:“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弹琵琶如此,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也是如此。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可以凭借寥寥数语,便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教学过程当中来。这就是导语的魅力。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导入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演讲导入  教师可以设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演讲题目,请一位或两位同
在林间人工放菌和挂笼防治光肩星天牛试验的基础上,分离受感染的光肩星天牛白僵菌菌株,对分离的菌株用电泳法进行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用聚类分析法对不同分离株进行分类,并进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如何在学生的兴趣上“挖潜”,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求得教学的高效呢?  一、“自得”体验,催生兴趣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心理需要,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孟子主张读书“自得”,说:“君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7~9年级学生需“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并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教材中也设置“名著导读”这个环节,每次推荐三本中外名著,从中更可以看出课程改革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了。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去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课外广泛阅读,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    一、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不足的成因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