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开发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red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当今世界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原来的技术型向综合型、复合创新型人才转变,现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亟待做出相应的改革创新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综合材料实验课程在高师美术教育的教学实践和改革中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从注重学生的个性塑造、注重学生生活体验和个人情感的植入以及注重学生对当代社会的认知表达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综合材料 实验课程 教学改革 创意思维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4-0117-02
  当前的历史背景对造型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素描和色彩作为常规的造型基础教学,这种注重技法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和艺术发展的需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我们在造型基础教学中积极探索。综合材料作为新媒介在现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大胆尝试及部分高校在教学实践中的实验性开展,充分展示了综合材料的创造性运用有益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本文就综合材料运用于师范类美术教育专业造型基础教学,能够从注重学生的个性塑造、注重学生生活体验和个人情感的植入以及注重学生对当代社会的认知表达三个方面入手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一课题进行实践和探讨。
  创新意识的加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落实到教学的始终。摆脱被动模仿型学习方式,寻求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的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终只能依靠学生自发探究,不能凭借他人。在综合材料实验课程的实施中,设计创意的生成是作品创作的核心,也是作品值得实践的关键,更是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表征。学生个性的塑造、生活经验和情感的植入以及对当代社会的批判认知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三个有效途径。
  一、注重学生个性的塑造
  在美术教育中,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和空间。创新意味着不同,跟过去不同,跟别人的不同,这要求创新个体要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要求老师接纳学生的多样性,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要求课程没有标准答案。
  综合材料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实施过程都秉承这种理念。在课程初段,老师就艺术与材料的关系、材料在艺术史中的发展、近现代艺术家对材料表现的探索、当代艺术中综合材料实验艺术的迅猛发展这几个课题做讲座报告,让学生对综合材料在艺术中的运用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在课程中段,展开课题实验,课程的实施主要以课题的形式展开实训,将课程的原理、规则、方法转化为可操作的课题,设计成可实施的作业。课题是多维的,在保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脱离学生生活体验的原则下,尽可能体现时代性、开放性、多元性、实验性。可以是老师拟定的值得学生思考的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是一个经典课题的演绎和诠释,还可以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或关注的问题而自拟的主题。在课题初始,就要学生自己选择表现主题,带着问题进入,大胆设想,借鉴设计专业的头脑风暴法,对某个主题进行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想象思维,寻求多元的认识角度、分析解决途径。学生就自己的创意做必要的资料查找、可能分析,至少拟出三个方案,然后在班级内做创意汇报,展开研讨训练。这种研讨训练不在于确定结果,而在于可能性的建构,注重创意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训练,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体验与感受,旨在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注重学生创意的原创性,不过分要求创意的完善和成熟,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评和影响,老师就创意的亮点和不足进行建设性评价,对学生原创的构思能够敏感的洞察,对有新意的构思要及时肯定,对不够明确的构思要积极的引导,该阶段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创意,保护学生的个性认知,让学生敢想敢说。
  在这种研讨过程中让学生对艺术理论、艺术思潮、艺术观念、艺术表现有立体的建构,在与老师同学的互动中养成思辨习惯,发展批判思维,有独立意识能自主思考,不随大流,让鲜活的构思呈现出来。教学体系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僵化的,接纳学生个性的多元化而不是千人一面的,学生不同的个性与才能得到重视,自由发展受到鼓励,而不是扼杀学生艺术表达的个性与创造力。
  二、注重学生生活体验和个人情感的植入
  新课改在“设计·应用”模块的课程设计上,更加关注设计与生活的关系。改变以单纯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通常学生面对有独特创意要求的练习会不知所措,要么抄袭他人创意,要么平淡乏味,无病呻吟。学生的创意是否有内涵?能否带有艺术的启迪?这需要学生有真情实感,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原初,跟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每个学生都有着现实的非常真实特别的生活情感体验,这是个人创造最天然本真的土壤,老师要引导学生回到自己的生活,内观自己宝贵的亲身体验和真实情感,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这点需要特别重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以教师为主,以教师的讲授内容为主,以技能训练为主,忽视了教学活动中真正的主人是学生,教学目标的实现当以学生的独立成长为根本出发点。在综合材料实验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创作主题由生活来,创作材料从生活中发现,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绪感受出发,展开自己的创作活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受、理解认知,或者对人生的迷惑等,都可以是创作的主题,可以带着问题展开探究,通过作品与别人互动,这样有感而发的创意构思怎么可能没有原创性?怎么可能没有个性?怎么可能不真实?
  三、注重学生对当代社会认知的表达
  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艺术的高度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空前加快,信息量暴涨,日常交际圈扩大,现代社会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给艺术家更多维、更新颖的角度去观察生活。20世纪50-60年代,有艺术家从商业、科技的环境中选择素材进行创作,他们在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上力求创新,对传统艺术的反叛和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反思是其显著的特征,充分體现了艺术的发生发展和人类社会生活变革的密切关系。但我们的艺术教育并没有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缺少与当下社会中各种问题或状态的关联。我们知道一个合格的美术家或者设计师,不仅需要有对本专业领域内各种基础技能的娴熟把握能力,还应该适应社会、时代以及艺术自身的发展需要,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当代性,并且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对社会问题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认知,对艺术观念的自我体悟、艺术审美的独特追求、艺术表现方式的多元探索。我们在《综合材料实验课程》这门课程中的教学探索有益于以上问题的改善。
  我们的课题设计力求创新,使学生的创作思路能够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并且鼓励学生利用综合材料通过对各个课题的延伸阐释来体现作者对社会、生活、人生的理解。学生的学习和课程的开展是学生积极探索、发现自我、认知世界、积极思考的过程;是有切实的感悟和有态度的表达;是一个发生、发展、完善的过程;是一个感知、体验、感悟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一个活的生态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和周围环境(物质媒材、社会关系)发生碰撞并回应的有气场回应的实验生成过程。不再是过去完成了一张四平八稳(有技法没创意没思想)的作业,而是一个不断感知、不断思考、不断体验、不断试验、不断改善的过程。也许失败很多,但学生实践很多,探索很多,成长很多,关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能动的思考和对艺术语言、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创新。注重过程与方法,美术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四、结语
  综合材料实验课程打破了传统造型课程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加强了动手操作和艺术表现能力的训练。强调学生艺术个性的塑造,强调学生艺术观念的当代性和实验性,强调艺术审美标准和艺术表现形式和媒材使用的多元化。相对传统美术专业教学,综合材料教学注重学生独特个性的塑造、内在精神的表达,创造潜能的挖掘,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完善是不可替代的。作为新时期美术教育专业的基础造型课程,是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教学实践的创新也有待于美术教育者的有效教学改革来推动,从而提高师范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钧.高师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J].文艺争鸣,2010,(01).
  [2]梁蓝波.美术教育中“研讨”训练的意义和实施方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05).
其他文献
摘要:儿童钢琴教育在咸宁地区已经比较普及,但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家长虽然初心很好但受各方面影响动机有许多不合理之处,这些严重阻碍了儿童钢琴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钢琴培训机构、相关行业协会、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家长群体都应该深刻反省,特别是家长们要深入理解钢琴教育的真正作用,摒弃过多的功利性,从孩子的健康成长出发,关注钢琴教育的艺术性、个体性特点。  关键词:钢琴考级 家长动机 对策  中图分类号:J60-0
期刊
摘要:每部音乐作品都有其重要的音乐形象,如何从抽象的音乐语言中感悟音乐的形象呢?以《黄鹤的故事》为例,这首交响诗包括了“老马”“黄鹤”“官老爷”三种音乐形象,本文将从“聆听音乐”“调动联觉”“发挥创造”这三点去阐述如何挖掘、分辨、理解音乐形象。笔者认为,要深刻地理解音乐内涵,“聆听”只是第一步,要充分地调动“视听联觉”“色听联觉”和“动听联觉”的功能,让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作品的情境中去,才能
期刊
摘要:近年来,韩国本土涌现了多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影片,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这类影片意在揭露国家政治中的“暗箱操作”,让民众正视过往的黑暗历史,在反思中纠正错误,从而完善国家法律体系。本文将以韩国影片《辩护人》为例,从叙事模式、叙事符号以及叙事视角等方面,浅析该片的叙事方式及文化内涵。  关键词:真实事件 改编 社会问题 叙事模式 叙事符号 叙事视角  中图分类号:J905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厘清“生态电影”这一思潮的源流及概念,并以《海洋》和《海豚湾》为例,通过对二者叙事策略的分析,指出纪录片这一特殊的文本形式和文化形式是如何发挥影像的“透明性”和“直接性”,助益“生态电影”独立品格的形成,使其成为电影研究和實践的一个崭新领域和范式。本文以历史演化为线索,阐述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两种对立观点的内涵及实质。  关键词:生态电影 纪录片 人类中心主义 奇观性  中图
期刊
摘要:电影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近几年来电影艺术迅速繁荣发展起来,伴随着电影的发展,电影音乐也逐渐开始流行,从为无声影片伴奏而在钢琴上敲出的第一个音符开始,音乐就一直是电影影像的一个忠实伴侣,音乐也成为电影元素中重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赋予了电影的精神与灵魂。  关键词:电影音乐与音乐 美学价值 美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丑学是一门关于丑的概念、形态和本质的一门研究,是与美学相对应的。关于美学的研究能够追溯到古希腊,而丑学则在18世纪中后期才出现。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提出了丑只能存在于诗,而不能存在于画的观点,这一观点无疑是现代丑学发展的先河,为之后一系列的现代丑学话语体系奠定基础。在中国,丑的概念一直和“怪诞”“丑怪”“志怪”等联系一起。在现代学者看来,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思想是与“乐”“天人合一”相关的,
期刊
摘要:话剧《国破》通过诸葛瞻之死这一悲剧事件,折射出了个人境遇与时代环境的互文关系,在剧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个人如何被裹挟进时代当中,又如何在时代中掀起波澜。不仅如此,在面对生存还是死亡的哲学拷问时,个人与环境都陷入到了一种道德困境中。公理是否具有正义性,集体是否应该压迫个人表达,通过诸葛瞻的个人遭遇,剧中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国破》 诸葛瞻 困境 答案  中图分类号:J805
期刊
摘要:夏布洛尔是法国新浪潮运动的代表导演之一,由于其作品影响力相对有限,在影视研究领域并未受到重视,对其仅有的研究也极少从性别视角出发。本文使用女性主义批评的方法,通过对夏布洛尔代表作品进行精神分析、符号学角度的文本分析,梳理出了贯穿其几乎整个创作生涯的女性主义创作立场。  关键词:夏布洛尔 女性主义 精神分析 符号学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马勒《第五交响曲》中铜管部分非常活跃,其中特别重视圆号的演奏,在第三乐章又以独奏圆号与乐队的形式呈。本文对第三乐章独奏圆号部分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其独特的演奏风格与丰富的技巧。  关键词:独奏圆号 演奏技巧 马勒 第五交响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4-0015-03  古斯塔夫·马勒,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和指挥家。他的创作量不多,形式
期刊
摘要:1911年,卡努杜发表了《第七艺术宣言》,他指出电影是有别于音乐、绘画、雕塑等的“第七艺术”。电影是运动着的造型艺术,它是运用镜头讲故事,用“影像”来表现自己。《三块广告牌》《普通女人》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关注,都是电影镜头下普通人的真实写照,主角都是普通人,拥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同时揭露隐匿在生活表象下的人性,引人深思。如果正义姗姗来迟,甚至永无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