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丑学观念对比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on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丑学是一门关于丑的概念、形态和本质的一门研究,是与美学相对应的。关于美学的研究能够追溯到古希腊,而丑学则在18世纪中后期才出现。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提出了丑只能存在于诗,而不能存在于画的观点,这一观点无疑是现代丑学发展的先河,为之后一系列的现代丑学话语体系奠定基础。在中国,丑的概念一直和“怪诞”“丑怪”“志怪”等联系一起。在现代学者看来,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思想是与“乐”“天人合一”相关的,但鲁迅先生也曾说:“中国人又很有些喜欢奇形怪状,鬼鬼祟祟的脾气”。因此,将丑学放在中西艺术观念的语境中进行对比分析,能够对丑学的概念进行深层的解剖。
  关键词:丑学   《拉奥孔》   怪诞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7-0173-02
   高小康曾在《丑的魅力》中讲到:“如果没有了美,世界就是一片黑暗;如果没有了丑,世界将是一片透明”①。美與丑历来都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相互比较和依存,没有了丑,美的存在也显得没有意义。在中外历史上许多哲学家在其著作中都曾探讨“美是什么”的问题,并且当人们试图给美下定义时,都显得比较谨慎,但在探讨“丑”的时候则恰恰相反,从常识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人会对自己判断“丑”的能力产生质疑。
  一、《拉奥孔》中的丑学观念
   自毕达哥拉斯学派以来,西方古典美学一直认为美的概念是和谐、完满、统一,而丑则是不和谐、不完满、不统一。这类概念只是对美与丑进行了界定,但并没有明确美丑的概念。而到了18世纪,西方美学家莱辛在其著作《拉奥孔》中提出丑只能存在于诗,而不能存在于画观点。在莱辛看来“如果某一单独部分不妥帖,它就会破坏由许多部分造成美的那种和谐的效果”②。因此,丑无法成为诗的题材。但莱辛提出诗是一种时间艺术,通过对各个部分的列举描述,丑的效果在诗中已经削减了许多,由丑所引起的那种反感随着并列的描述已被冲淡。就表现效果来看,丑仿佛已经失去其本质含义,丑给人所带来的反感已经不复存在了,只有这样丑才能成为描绘诗的题材。
   但莱辛在之后的一章中却提出丑是不可以作为画的题材的。“就它作为摹仿技能来说,绘画有能力去表现丑;就它作为美的艺术来说,绘画却拒绝表现丑”③。虽然丑经过诗人的描述,能够引起一定的快感,但在绘画中,这种快感却不都会产生。在绘画中的丑是看起来不顺眼的,违反了人们对于和谐、统一、完满的爱好,所以无论我们看到的丑是否真实存在,它都令人厌恶。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类的求知欲会使丑传化成美,但莱辛在书中反驳了这一观点。莱辛认为,求知欲所产生的快感是暂时的,但看到丑所引起的不快感却是永恒的,因为引起这一不快感的不是丑的效果而是丑的本质。绘画是空间艺术,产生可笑感和可怖感的丑是无法永恒停留的,不愉快的感情在之后会逐渐占据上风,一开始令人发笑或害怕的画面,最后只会剩下讨厌。因此,莱辛认为绘画是不能表现丑的题材的。
   莱辛在《拉奥孔》中论述关于丑的观点,已成为现代丑学的开端。莱辛将温克尔曼在《论古代艺术》中所描述的“拉奥孔的痛苦”转化为现代诗学语境中下的“艺术丑”,违背了古典美的表现思路,发展出了一套现代艺术丑学体系,成为了现代丑学的经典方法。莱辛对于丑的论述之后也引发了许多哲学家、艺术家、文艺理论家关于“艺术丑”这一焦点的争论。
  二、《中国的丑怪》中的丑学观念
   《中国的丑怪》中曾讲到“丑是美学范畴之一,指歪曲人的本质力量,违背人的目的、需要的畸形、片面怪异、令人不快,甚至厌恶的事情的特征,与美相对”④。中国关于丑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左传》中写道“恶直丑正”“丑类恶物”。汉代《淮南子》中也写道“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嫫母是古代出名的丑女,但《列女传》中描述她是“貌甚丑而最贤”,意思是相貌虽然十分丑陋,但品德十分高尚、贤明,使面貌上的丑已经被德行的美所取代,因此嫫母是美的。这表明了美与丑并不是绝对,它们也会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对应的产生差异。
   丑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春秋战国时期、秦汉至隋以及唐宋至清。在春秋战国以前,支配人类思想的主要是宗教意识,人类还处于未开化阶段,许多艺术品都与祭祀或图腾崇拜有关。这一时期,权利只存在领导者或巫师手中,社会的一切都充满了神秘感和神圣感,人类对于美丑的分界尚不明确。而这一阶段的出现的艺术品中往往带有着怪诞、可怖的特征,例如仰韶文化陶器上神秘的“人面含鱼”纹、“双头鱼怪”;大汶口文化中奇异的陶鬶造型;马家窑文化中彩陶的怪异图纹等,都向我们展示这一时期怪诞艺术的发展是与巫术、图腾崇拜有关。到了秦汉时期,丑与美的对立统一关系逐渐的走向明确。儒家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强调善的本质,以善为美,以恶为丑。道家则从“道”的哲学观点出发,强调本质的自然无为,反对矫饰华丽,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只有具备了道和真的品质,事物才能通向“大美”。
   自唐朝以后,艺术上出现了以丑为美的倾向。诗人杜甫就曾将丑怪写进了诗中,他不但在诗中描绘丑的事物,更是直接将丑字放入了作品,例“亲故伤老丑”“若道巫山女粗丑”等。这与当时朝廷的没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以及重新美梦的破灭有关,导致这一时期的诗人形成了一种愤懑、孤独、冷僻的心境。到了宋代,许多文人为了表达内心的独特情感,也带有一种不拘法度,不避丑拙的倾向,并且这一倾向也逐渐的转向了书法领域。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明清是人性觉醒高涨的时代,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为了独树一格、发泄不满,在作品上大量的引入了丑的因素。例如诗歌领域的金陵派诗人,他们往往在诗中用怪字来押韵以表现他们的独特;在书法领域,徐渭就曾把字写得忽大忽小、忽轻忽重、忽草忽楷,故意的在画面中表现不和谐、不一致的样子,借以表达内心的愤懑;在绘画中,八大山人、石涛等人通过奇特的构图、怪异的造型以及怪诞的形象,表达内心的躁动不安。在明清艺术中,为了抒情而不避丑甚至故意的表现丑,大多都是为了抒发艺术家内心的孤僻、冷意以及愤懑的情感。
  三、中西的审丑的异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审美能力随着意识独立性的增强而提升,能够主观能动的去改造客观世界,使之成为具有审美的价值的艺术品。美是具有和谐、完美、统一特征的,是对人本质的肯定,而丑是具有残缺、缺陷、分裂、冲突等特征的事物,是对人的本质异化和否定。由于人审美心理的可变性,丑在经过艺术的加工提炼之后,使人们重新认识和感受到它的审美意义和价值,使原本的“丑”转化为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何审丑在中西存在着如此大的差异?追其溯源是中西文化思想的差异性。西方的感性心理由古希腊的一元化的和谐、单向转向了多元,再到近代西方二元的美丑对立的过程,而中国哲学早在道家阶段就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多元化思想。如果将这两者进行比较,西方的感性心理是由古希腊的懵懂儿童期转向了现当代的叛逆少年期,而中国则自古就较为成熟,因此中西哲学在人类思想意识的源头就存在差异,这也就造成了中西在审丑方面产生了不同。
  在笔者看来,将丑学放在不同语境中,它所代表的意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环境给艺术家们造成的心理感受。社会的压迫、动荡不安以及精神上的遏制使艺术家无法在继续表现理想的美好,使丑不再成为美的陪衬,而是成为作品的表现要素,丑真正的走进了观众的视野。
  四、结语
  实际上,人类对于美、丑、善、恶等想法及表现能够从侧面反映人的心理是随着社会实践以及审美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丰富的过程,这也是人类有传统审美心理转向审丑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栾栋先生曾说:“能否审丑不仅是一个哲学智慧问题,也是一个民族或者时代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研究丑,并不是美丑不分,而是站在丑的角度更深入、透彻的去理解美,认识美,使人对于美的探寻变得更加广阔,使美学观念变得更加丰富。
  
  注释:
  ①高小康:《丑的魅力》,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②[德]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42页。
  ③[德]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第148页。
  ④朱存明:《中国的丑怪》,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其他文献
摘要:朱践耳先生的每一部交响曲在音乐语言和形式结构上都有新的特色。第四交响曲根据乐队编制数字(6.4.2.1)取名《6.4.2-1》,将数列进行立体安排,运用“音色音乐”的特殊表现手法,深刻地体现出了“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哲学内涵。本文通过对《第四交响曲》的配器分析,探究作曲家创新性挖掘乐器音色的方法和道器合一的“合一法”理念。  关键词:朱践耳 第四交响曲《6.4.2-1》 乐队编制 音色音乐
期刊
摘要: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当下,文化全球化是现在也是今后的不变趋势,它的全球化体现在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此,音乐文献编译作为传播的一个重要纽带,起着“将西方文化引进来,带领中华音乐精髓走出去”的关键作用。本文对文献编译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信、达、雅”进行了研究分析,其三原则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也是衡量译本质量的标尺。翻译门类有很多,因为研究的学科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种类的
期刊
摘要:禾楼舞,又称“跳禾楼”,是广东省郁南县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娱乐节目,老百姓们通常在丰收之后相聚在一起跳禾楼舞,以感谢这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本文主要通过查阅禾楼舞的历史文化类文献资料,舞蹈表演视频资料以及对当地的禾楼舞老艺人的采访等途径对禾楼舞的舞蹈艺术特征以及服饰特征进行分析,通过这两点特征总结禾楼舞的艺术特色,旨在呼吁更多的人了解并欣赏这一古老的艺术,以推动禾楼舞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
期刊
摘要:苗族民歌是黔东南苗族音乐分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进入中职音乐课堂具有可行性。苗族民歌具有时代与民族价值、娱乐与社会价值、教育与传承价值,本文从概述、苗族民歌教学价值体现、课堂教学现状分析、找到苗族民歌进入课堂的对策研究进行分析,为苗族民歌在中职学前音乐教学中存在问题寻找对策,为黔东南苗族民歌的发展奠定一定基础。  关键词:苗族民歌 中职音乐课堂 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05
期刊
摘要:悠久的宁古塔地区孕育了多彩的满族舞蹈文化,在20世纪“舞蹈集成”工作的采编中,收录了一批满族濒临消亡的民间舞蹈,如“东海莽式”“拍水舞”“巴拉莽式”等,这些民间舞蹈的挖掘与整理丰富了当时弱小的满族舞蹈形态以及民族文化的追根与觉醒。而事物的困境与繁荣都是相消相长,传承与保护机制的建立是以深入民间的挖掘、整理、提炼、整合,进而编创满族民间舞蹈“新语言”,让满族舞蹈绽放流姿!  关键词:满族舞蹈
期刊
摘要:儿童钢琴教育在咸宁地区已经比较普及,但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家长虽然初心很好但受各方面影响动机有许多不合理之处,这些严重阻碍了儿童钢琴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钢琴培训机构、相关行业协会、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家长群体都应该深刻反省,特别是家长们要深入理解钢琴教育的真正作用,摒弃过多的功利性,从孩子的健康成长出发,关注钢琴教育的艺术性、个体性特点。  关键词:钢琴考级 家长动机 对策  中图分类号:J60-0
期刊
摘要:每部音乐作品都有其重要的音乐形象,如何从抽象的音乐语言中感悟音乐的形象呢?以《黄鹤的故事》为例,这首交响诗包括了“老马”“黄鹤”“官老爷”三种音乐形象,本文将从“聆听音乐”“调动联觉”“发挥创造”这三点去阐述如何挖掘、分辨、理解音乐形象。笔者认为,要深刻地理解音乐内涵,“聆听”只是第一步,要充分地调动“视听联觉”“色听联觉”和“动听联觉”的功能,让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作品的情境中去,才能
期刊
摘要:近年来,韩国本土涌现了多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影片,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这类影片意在揭露国家政治中的“暗箱操作”,让民众正视过往的黑暗历史,在反思中纠正错误,从而完善国家法律体系。本文将以韩国影片《辩护人》为例,从叙事模式、叙事符号以及叙事视角等方面,浅析该片的叙事方式及文化内涵。  关键词:真实事件 改编 社会问题 叙事模式 叙事符号 叙事视角  中图分类号:J905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厘清“生态电影”这一思潮的源流及概念,并以《海洋》和《海豚湾》为例,通过对二者叙事策略的分析,指出纪录片这一特殊的文本形式和文化形式是如何发挥影像的“透明性”和“直接性”,助益“生态电影”独立品格的形成,使其成为电影研究和實践的一个崭新领域和范式。本文以历史演化为线索,阐述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两种对立观点的内涵及实质。  关键词:生态电影 纪录片 人类中心主义 奇观性  中图
期刊
摘要:电影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近几年来电影艺术迅速繁荣发展起来,伴随着电影的发展,电影音乐也逐渐开始流行,从为无声影片伴奏而在钢琴上敲出的第一个音符开始,音乐就一直是电影影像的一个忠实伴侣,音乐也成为电影元素中重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赋予了电影的精神与灵魂。  关键词:电影音乐与音乐 美学价值 美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