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音乐作品中感悟音乐形象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me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部音乐作品都有其重要的音乐形象,如何从抽象的音乐语言中感悟音乐的形象呢?以《黄鹤的故事》为例,这首交响诗包括了“老马”“黄鹤”“官老爷”三种音乐形象,本文将从“聆听音乐”“调动联觉”“发挥创造”这三点去阐述如何挖掘、分辨、理解音乐形象。笔者认为,要深刻地理解音乐内涵,“聆听”只是第一步,要充分地调动“视听联觉”“色听联觉”和“动听联觉”的功能,让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作品的情境中去,才能使音乐形象更立体。
  关键词:音乐欣赏   《黄鹤的故事》   音乐形象
  中图分类号:J61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7-0046-02
   欣赏课是中小学音乐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课型之一,其内容包含了中外多首经典的器乐及声乐作品,涉及到了音乐剧、交响乐、戏曲等多种形式。在人音版音乐教材中,八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音诗音画”着重介绍了“交响诗”,即按照文字、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构思创作的一种大型管弦乐曲。其中,文字性的称之为“音诗”;绘画性的称之为“音画”;以童话故事为题材的称为“交响童话”①。本文以交响童话《黄鹤的故事》为例,来进行音乐形象的解析。
   这个故事发生在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艺人老马正为百姓们吹奏竹笛娱乐。他临行前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黄鹤从墙上飞下来,与百姓们载歌载舞。可是不久,官老爷将黄鹤捉了去。在百姓们非常想念黄鹤与老马时,老马回来了,吹响了竹笛,黄鹤又飞回到群众中,重新欢乐地舞蹈。这个故事揭露了封建官僚的贪婪,歌颂了人民群众反封建、反官僚的勇气。
  一、聆听音乐·揭示音乐形象
   《黄鹤的故事》采用了奏鸣曲式来创作,全曲大致包括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其中有三个主要的音乐形象:老马、黄鹤以及官老爷。
   故事中的老马是个会吹竹笛的民间艺人,竹笛是老马具有标志性的乐器。在乐曲中,老马的音乐形象以一段竹笛的旋律(谱例1)贯穿在乐曲中。
  
   该段旋律在乐曲中共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在引子之后,随着悠扬的笛声缓缓进入,老马为乡亲们吹笛的情景由远而近地展现出来;第二次是在乐曲的再现乐段,预示着老马回来了。这段旋律表明了故事发展的开端和结尾,通过固定的旋律塑造老马的形象,既方便听众对人物的分辨和理解,同时在曲式结构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在老马离去后,有一段轻快、活泼的旋律(谱例2)伴着铃鼓的固定音型XX X X  X 0X X 逐渐展开。黄鹤主题的旋律是由小提琴演奏的,舒缓的歌唱旋律中加入了密集、跳跃性的舞蹈主题,表现了黄鹤初次舞蹈时的喜悦和兴奋。
  
   突然,铜管乐爆发性的声音打破了舞蹈音乐的协和,小提琴的旋律节奏变得十分紧张,紧凑的节奏、重复的旋律动机表现了此时黄鹤慌张、不知所措的形态。同时,厚重的管乐声部踏着节奏,仿佛体态健硕的官老爷正一步一步地向黄鹤和群众们逼近。小提琴的主题旋律在中低音区徘徊,逐渐变得扭曲,借以表达黄鹤内心的痛苦和忧伤,直至老马的竹笛主题再现后,小提琴演奏出开朗、歌颂性的旋律,有种“拨开云雾见天日”的酣畅之感。
  二、调动“联觉”·辨析音乐形象
   通过一种感觉器官的刺激,从而引起其它感官的感觉,这种心理现象便为联觉②。音乐与美术、雕塑等其它艺术不同,我们无法从直观的视觉感受中了解乐曲想表达的内容,只有通过反复的聆听,将音响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理解乐曲传递的信息。但是,在实际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应避免无功用的反复聆听,通常需要调动视听联觉、色听联觉以及动听联觉等多种形式。
   (一)视听联觉
   视听联觉,指在依赖听觉与视觉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前提下所产生的联想③。简单的来说,就是在聆听乐曲的同时,能根据音乐想象出各种场景浮现在眼前。
   我们来听《黄鹤的故事》的引子部分(谱例3):双簧管和长笛缓缓地先后奏出;中速稍慢的速度、柔和的音色,构建了一个和谐平静的、适合百姓们安居乐业的地方。整段旋律中没有听到fa和si,也没有不协和的半音音程、和弦等,且几乎都是级进的平稳进行,温婉细腻、含蓄优美,这种风格常见于中国南方的民歌曲调。从而,我们能联想到这个故事是发生在江南水乡,百姓们过着平静而美好的生活。
  
   (二)色听联觉
   音色是音乐四大要素之一,每个人、每种乐器,甚至每种音程、和弦、调性等都有其不同的音色。比如:明亮的大调像散发着金灿灿光芒的黄色,低音乐器演奏的小调旋律像极了沉重压抑的黑色。当然,这些都是人主观臆想的,每个人都可以调配出不同的色盘。
   如此,为了方便音乐形象的区分,我们也可以为《黄鹤的故事》中三个主角涂上颜色。老马的主题是用竹笛吹奏的,柔和舒适的音色适合棕色;黄鹤,顾名思义,就用明艳的黄色;官老爷的主题是伴随着铜管乐低沉的旋律而顯现,可以用黑色来代替,这也代表了打破人们和谐生活的黑暗势力。如此,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我们可以用流畅的棕色线条、活泼的黄色圆点以及深沉的黑色方块分别指代老马、黄鹤和官老爷,各种颜色的图谱随着音乐的发展,忽明忽暗,时而密集、时而稀疏,俨然构成了一幅幅动态的画卷。
   (三)动听联觉
   从教育心理学方面来看,达尔克洛兹认为:学习音乐,特别是学习音乐的节奏,必须要依靠身体大肌肉的运动反应,而且这种身体运动反应又必须与个人内心对音乐的反应紧密联系④。这就要求教师在欣赏课的教学设计中,选择合适的“律动”来增强学生们对乐曲的理解。    以黄鹤舞蹈的片段为例,这段音乐先由小提琴、铃鼓等乐器演奏,之后加入了双簧管、长笛等,使场面越来越壮观、活跃。这一段旋律是6/8拍,我们可以设计一个X X X X X X(左脚 右脚 拍手)等律动形式让全班同学跟着“黄鹤”一起舞蹈:先将班级学生分成四大组,从一组的律动逐渐加入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跟着音乐速度与力度的变化感受乐曲中逐渐热闹、喜庆的歌舞场面。教师则可以扮演“官老爷”的角色,当学生们都沉浸在舞蹈音乐中时,教师突然将锣鼓敲响,让学生们感受此刻“黄鹤”紧张的心情。
   这些类似的情景教学,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投入到乐曲描绘的情境中去,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更直接地感受音乐语言(速度、力度等)以及情绪的变化,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三、发挥创造·演绎音乐形象
   在聆听乐曲《黄鹤的故事》中,我们已经分析了三个主要的音乐形象——老马、黄鹤和官老爷。老马是一位吹笛子的民间艺人,他的笛声旋律悠长、恬静,我们可以将他想象成一个温文尔雅的书生形象;黄鹤擅长歌舞,活泼好动、古灵精怪,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它不仅寄托着百姓们对老马的想念,也代表着人们的生活歌舞升平、愉悦安康;官老爷——全曲中的大反派,他强行带走了黄鹤,打破了百姓们原本美好的生活。这首乐曲的叙事性很强,通过乐器的编配、强弱的對比、和弦色彩的变化等活灵活现地讲述了一个反封建主义、反官僚主义的故事。
   在欣赏完乐曲之后,为了更深入地体验音乐形象,可以让学生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并进行角色扮演。在角色的配置上,需要三位主演,分别是“老马”“黄鹤”和“官老爷”以及两三个“官差们”,其他的学生则可以扮演“百姓”的角色,将《黄鹤的故事》编排成一部情景短剧。
   在音乐欣赏中,我们要学会发现音乐形象的美:比如“引子”所描绘的环境美、黄鹤歌唱舞蹈的生活美、百姓们追寻光明的心灵美等,这些都是作曲家给予音乐形象传递的正能量。作为学习者,我们可以通过多种联觉手段挖掘出不同的音乐形象,但更需从中体会音乐形象的社会价值,从而发挥音乐教育的社会功用。
  
  注释:
  ①吴斌:《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八年级上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年版,第35页。
  ②③黄整:《“联觉”在中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中的实践》,泉州:泉州师范学院,2017年,第3页。
  ④赵明:《中小学音乐课感受与鉴赏领域的教学模式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第9页。
其他文献
摘要:中外美术史课程在幼儿师专美术教学中被忽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美术史作为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理论内容,在幼儿师专美术教育中卻不够系统,不成体系。幼儿师专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生源质量较差,专业基础薄弱,在美术史理论课程的学习中存在理解难、效率低、无兴趣等多种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翻转课堂、数字媒体技术、博物馆教学等多种手段的研究来提升幼儿师专美术史教学的趣味性,加强民族民间美术在课堂的融入,打造具有民族
期刊
摘要:《不成问题的问题》是老舍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梅峰导演的再创作改编为同名电影作品,将一出农场中的闹剧展现得淋漓尽致,对当下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电影文本与原著小说的对比研究,探寻小众化的纯文学电影改编的难度、力度与向度,评析本部作品改编的完整度和超越度,理解“图像化”时代的到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也是解决文字边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老舍 《不成问题的问题》 电影改编 视听语言  中
期刊
摘要:在特殊教育学校,美术课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近年来,为了有效地促进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特殊教育的支持与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广西作为在经济上属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区内各地特殊教育事业并未得到平衡发展,特别是广西崇左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相对落后。笔者采用实地调查法对崇左市江州区特殊教育学校的美术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该校美术教育的基本情况,对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这对广西
期刊
摘要:儒勒·马斯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音乐天才,他在歌剧领域创作颇丰,其作品既具有贴近时代的文学性,又饱含了难以启齿的人性,整体带有明显的法国风格。《泰伊斯》便是一部这样的作品。此次国家大剧院擘画的《泰伊斯》可谓精彩之至,本文即是从此部歌剧的舞台、角色、代表曲目等方面探析了《泰伊斯》在国内的首次演出。  关键词:《泰伊斯》 首演 更高处  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
期刊
摘要:朱践耳先生的每一部交响曲在音乐语言和形式结构上都有新的特色。第四交响曲根据乐队编制数字(6.4.2.1)取名《6.4.2-1》,将数列进行立体安排,运用“音色音乐”的特殊表现手法,深刻地体现出了“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哲学内涵。本文通过对《第四交响曲》的配器分析,探究作曲家创新性挖掘乐器音色的方法和道器合一的“合一法”理念。  关键词:朱践耳 第四交响曲《6.4.2-1》 乐队编制 音色音乐
期刊
摘要: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当下,文化全球化是现在也是今后的不变趋势,它的全球化体现在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此,音乐文献编译作为传播的一个重要纽带,起着“将西方文化引进来,带领中华音乐精髓走出去”的关键作用。本文对文献编译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信、达、雅”进行了研究分析,其三原则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也是衡量译本质量的标尺。翻译门类有很多,因为研究的学科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种类的
期刊
摘要:禾楼舞,又称“跳禾楼”,是广东省郁南县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娱乐节目,老百姓们通常在丰收之后相聚在一起跳禾楼舞,以感谢这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本文主要通过查阅禾楼舞的历史文化类文献资料,舞蹈表演视频资料以及对当地的禾楼舞老艺人的采访等途径对禾楼舞的舞蹈艺术特征以及服饰特征进行分析,通过这两点特征总结禾楼舞的艺术特色,旨在呼吁更多的人了解并欣赏这一古老的艺术,以推动禾楼舞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
期刊
摘要:苗族民歌是黔东南苗族音乐分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进入中职音乐课堂具有可行性。苗族民歌具有时代与民族价值、娱乐与社会价值、教育与传承价值,本文从概述、苗族民歌教学价值体现、课堂教学现状分析、找到苗族民歌进入课堂的对策研究进行分析,为苗族民歌在中职学前音乐教学中存在问题寻找对策,为黔东南苗族民歌的发展奠定一定基础。  关键词:苗族民歌 中职音乐课堂 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05
期刊
摘要:悠久的宁古塔地区孕育了多彩的满族舞蹈文化,在20世纪“舞蹈集成”工作的采编中,收录了一批满族濒临消亡的民间舞蹈,如“东海莽式”“拍水舞”“巴拉莽式”等,这些民间舞蹈的挖掘与整理丰富了当时弱小的满族舞蹈形态以及民族文化的追根与觉醒。而事物的困境与繁荣都是相消相长,传承与保护机制的建立是以深入民间的挖掘、整理、提炼、整合,进而编创满族民间舞蹈“新语言”,让满族舞蹈绽放流姿!  关键词:满族舞蹈
期刊
摘要:儿童钢琴教育在咸宁地区已经比较普及,但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家长虽然初心很好但受各方面影响动机有许多不合理之处,这些严重阻碍了儿童钢琴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钢琴培训机构、相关行业协会、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家长群体都应该深刻反省,特别是家长们要深入理解钢琴教育的真正作用,摒弃过多的功利性,从孩子的健康成长出发,关注钢琴教育的艺术性、个体性特点。  关键词:钢琴考级 家长动机 对策  中图分类号:J6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