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则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有九年多,在教育部组织的四次课改实验区课程实施评估中对主要困难的统计发现,课程资源的不足是教师实施新课程遇到的最突出问题。缺少课程资源并不是意味着课程资源绝对化的数量不足,而是因为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自身对课程资源筛选和利用水平不足,不少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过窄,甚至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由于认识不够,一方面,不少教师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更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即缺乏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另一方面,许多有教育意义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而遍布中国的博物馆就是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的丰富的课程资源。
一、我国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利用现状
博物馆(museum)不仅包括科技馆、天文馆、自然博物馆等在内的具有封闭结构的场所,也包括动物园、植物园等在内的与科学教育相关的露天场所。美国学习改革委员会在1994年的“为个体学习而设的公共机构”国际学术会议上,首次将“博物馆”界定为“各种与科学、历史、艺术等教育有关的公共机构,如自然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历史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等”。
我国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积累非常深厚的大国,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资源,遍布全国的各种博物馆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且政府正在把博物馆的发展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自从1978年第一所博物馆在中国大陆开放后,目前已经约有超过2300座博物馆,包括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四种类型。这些博物馆每年约有8000个展览,1.6亿的观众,而且随着国力的增强,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中国的博物馆建设在数量上、质量上都将有巨大飞跃。但多年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博物馆作为一种有效教育资源的功能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博物馆中的传统遗产与学校和教育分离现象十分普遍。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近2300家博物馆,5400多个校外活动场所的闲置率相当高,这说明学校教育对博物馆资源的利用不足。
国内对于博物馆课程资源利用的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宏观视角下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探讨以及博物馆作为学校课程资源的论述。一些研究者亦通过各种理论研究或借鉴了国内外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支持学生学习的有益经验为博物馆教育的设计提出相关建议,但对于博物馆课程资源利用的微观层面研究相对较少,许多具体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国外博物馆课程资源利用的现状
约翰·杜威认为,学校的需求应与外界生活(家庭、花园、图书馆、博物馆等)统一起来,而不是与外界生活相分离。研究表明,博物馆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课堂相比,博物馆中的课程资源是丰富的、鲜活的,并具有开放性,它以其具体形象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带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充分调动其各种感观,激发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性情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传统课堂无法代替的。
国外对于博物馆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对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博物馆现场的实地参观,因此,对于博物馆课程资源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用博物馆实地参观作为有效的教学手段
实地参观在广泛的学习领域中都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包括科学、历史、文化、语言等在内的学习领域中,利用实地参观可以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转移到课堂之中。大量研究表明,到非正式学习环境的参观对于学生学习的认知和情感领域都有益。
博物馆的实地参观相比于正规的学校教育,它针对不同人的不同兴趣,进行着潜移默化的知识积累和态度培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中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探究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更加灵活生动。
2 博物馆实地参观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研究表明,教师在实地参观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关键的角色。这可能会导致积极或者消极的相关结果。一项对于小学生和他们博物馆参观的调查显示,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参观记忆的深刻和生动性的角色。通过引入经历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创设一种参观时的背景,从而引导学生回忆起更多的内容。Griffinl994年指出,教师在学生参观博物馆时的参与情况可以排序为:积极主动参加学生的小组活动,监视学生的行为,放任学生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而且结果显示博物馆实地参观的教育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安排。在他们实地参观小组的研究中,Griffin和Syraingtonl997年报告说,很多教师将课堂教学风格应用于非正式的学习环境,并且很少努力去将非正式的学习环境和课堂中研究的主题相联系。他们发现,教师在实地参观中趋向于使用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即关注学生是否完成某个特定任务或者学习单的填写。这些教师相信如果学生不完成某项任务或者学习单,实地参观中的学习就可能没有发生。
尽管理论上强调博物馆教学要与课堂内容契合,要将参观的内容整合进参观后的课程结构中去,但是由于来自学生安全、教学任务、时间等方面的压力,以及教师无法与博物馆进行更好的关于教学资源的沟通,教师在实践中落实得并不好。这些阻力都是需要博物馆与教师共同面对和解决的,加大双方的沟通和互助,能够更好地促进博物馆教学。
三、开发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面临的挑战与思路
新课程使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是转变他们传统的教学方式为更加接近于“学生中心”的教学方式,并且要求教师将课程和学生日常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部和博物馆协会都表明可以为教师提供开放的、自愿的实践支持。但与许多西方国家的k-12的教育背景不同,在我国学校教育中使用文化机构来支持学校课程并不是一项传统。更有甚者,教师们既不知道该如何有效使用博物馆资源,也没有意愿去知道这些经验对学生学习的潜在价值。因此,博物馆(非正规的教育部门)和学校(正规的教育部门)之间是存在巨大隔阂的。
有研究表明,教师对博物馆的利用可能会出现一些常见问题的干扰,首先,教师们忙碌的工作状态会使他们在利用博物馆时多出许多额外的任务,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第二,教师们缺乏进行博物馆资源利用的知识技能方面的有效指导;第三,有限的资金投入不足以支持校外博物馆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利用;而且对于离开校园的博物馆活动常常会伴随着对于学生安全和责任的考虑。
在确定什么样的博物馆资源会对课程实施和发展有用时,可以借鉴杜威的观点。杜威认为,真正的教育一定来自于经验,这个信念并不是说所有的经验都具有教育性或者具有同等的教育性。经验和教育两者并不能等同。首先,日常不能对我们形成挑战和刺激的经验是不具有教育性的。也就是说,教育性经验不仅要使人动手,也要使人动脑。第二,经验不仅要是“鲜活的,生动的和有趣的”,它们必须要能够被统整,才具有教育性。研究如何利用博物馆来支持学生学习就需要理解这些经验并且了解它如何影响参观者,从而更好地加强这些经验的教育价值。
其次,对于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经验,学校是开发课程资源重要的责任主体,要进行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方面要与相关的博物馆机构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深入了解和挖掘可以为我所用的各种课程资源,加强对教师和博物馆馆员的有效培训指导;建立相关的课程资源数据库,开辟活动基地,设计能够让学生互动参与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上级部门也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帮助学校寻找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让学校与博物馆之间形成“双赢”的合作局面。
参考文献
[1]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教育研究,2001(9)
[2]马云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进程、特征分析与推进策略,课程·教材·教法,2009(4)
[3]杨宝山,汪书先,陶礼光,等,新课程实施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教育科学研究,2005(2)
[4]苏婷,校外场馆如何参与新课改中国教育报,2008-02-09(2)
[5]康长运主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使用,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付一静)
一、我国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利用现状
博物馆(museum)不仅包括科技馆、天文馆、自然博物馆等在内的具有封闭结构的场所,也包括动物园、植物园等在内的与科学教育相关的露天场所。美国学习改革委员会在1994年的“为个体学习而设的公共机构”国际学术会议上,首次将“博物馆”界定为“各种与科学、历史、艺术等教育有关的公共机构,如自然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历史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等”。
我国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积累非常深厚的大国,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资源,遍布全国的各种博物馆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且政府正在把博物馆的发展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自从1978年第一所博物馆在中国大陆开放后,目前已经约有超过2300座博物馆,包括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四种类型。这些博物馆每年约有8000个展览,1.6亿的观众,而且随着国力的增强,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中国的博物馆建设在数量上、质量上都将有巨大飞跃。但多年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博物馆作为一种有效教育资源的功能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博物馆中的传统遗产与学校和教育分离现象十分普遍。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近2300家博物馆,5400多个校外活动场所的闲置率相当高,这说明学校教育对博物馆资源的利用不足。
国内对于博物馆课程资源利用的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宏观视角下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探讨以及博物馆作为学校课程资源的论述。一些研究者亦通过各种理论研究或借鉴了国内外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支持学生学习的有益经验为博物馆教育的设计提出相关建议,但对于博物馆课程资源利用的微观层面研究相对较少,许多具体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国外博物馆课程资源利用的现状
约翰·杜威认为,学校的需求应与外界生活(家庭、花园、图书馆、博物馆等)统一起来,而不是与外界生活相分离。研究表明,博物馆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课堂相比,博物馆中的课程资源是丰富的、鲜活的,并具有开放性,它以其具体形象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带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充分调动其各种感观,激发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性情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传统课堂无法代替的。
国外对于博物馆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对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博物馆现场的实地参观,因此,对于博物馆课程资源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用博物馆实地参观作为有效的教学手段
实地参观在广泛的学习领域中都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包括科学、历史、文化、语言等在内的学习领域中,利用实地参观可以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转移到课堂之中。大量研究表明,到非正式学习环境的参观对于学生学习的认知和情感领域都有益。
博物馆的实地参观相比于正规的学校教育,它针对不同人的不同兴趣,进行着潜移默化的知识积累和态度培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中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探究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更加灵活生动。
2 博物馆实地参观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研究表明,教师在实地参观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关键的角色。这可能会导致积极或者消极的相关结果。一项对于小学生和他们博物馆参观的调查显示,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参观记忆的深刻和生动性的角色。通过引入经历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创设一种参观时的背景,从而引导学生回忆起更多的内容。Griffinl994年指出,教师在学生参观博物馆时的参与情况可以排序为:积极主动参加学生的小组活动,监视学生的行为,放任学生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而且结果显示博物馆实地参观的教育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安排。在他们实地参观小组的研究中,Griffin和Syraingtonl997年报告说,很多教师将课堂教学风格应用于非正式的学习环境,并且很少努力去将非正式的学习环境和课堂中研究的主题相联系。他们发现,教师在实地参观中趋向于使用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即关注学生是否完成某个特定任务或者学习单的填写。这些教师相信如果学生不完成某项任务或者学习单,实地参观中的学习就可能没有发生。
尽管理论上强调博物馆教学要与课堂内容契合,要将参观的内容整合进参观后的课程结构中去,但是由于来自学生安全、教学任务、时间等方面的压力,以及教师无法与博物馆进行更好的关于教学资源的沟通,教师在实践中落实得并不好。这些阻力都是需要博物馆与教师共同面对和解决的,加大双方的沟通和互助,能够更好地促进博物馆教学。
三、开发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面临的挑战与思路
新课程使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是转变他们传统的教学方式为更加接近于“学生中心”的教学方式,并且要求教师将课程和学生日常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部和博物馆协会都表明可以为教师提供开放的、自愿的实践支持。但与许多西方国家的k-12的教育背景不同,在我国学校教育中使用文化机构来支持学校课程并不是一项传统。更有甚者,教师们既不知道该如何有效使用博物馆资源,也没有意愿去知道这些经验对学生学习的潜在价值。因此,博物馆(非正规的教育部门)和学校(正规的教育部门)之间是存在巨大隔阂的。
有研究表明,教师对博物馆的利用可能会出现一些常见问题的干扰,首先,教师们忙碌的工作状态会使他们在利用博物馆时多出许多额外的任务,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第二,教师们缺乏进行博物馆资源利用的知识技能方面的有效指导;第三,有限的资金投入不足以支持校外博物馆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利用;而且对于离开校园的博物馆活动常常会伴随着对于学生安全和责任的考虑。
在确定什么样的博物馆资源会对课程实施和发展有用时,可以借鉴杜威的观点。杜威认为,真正的教育一定来自于经验,这个信念并不是说所有的经验都具有教育性或者具有同等的教育性。经验和教育两者并不能等同。首先,日常不能对我们形成挑战和刺激的经验是不具有教育性的。也就是说,教育性经验不仅要使人动手,也要使人动脑。第二,经验不仅要是“鲜活的,生动的和有趣的”,它们必须要能够被统整,才具有教育性。研究如何利用博物馆来支持学生学习就需要理解这些经验并且了解它如何影响参观者,从而更好地加强这些经验的教育价值。
其次,对于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经验,学校是开发课程资源重要的责任主体,要进行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方面要与相关的博物馆机构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深入了解和挖掘可以为我所用的各种课程资源,加强对教师和博物馆馆员的有效培训指导;建立相关的课程资源数据库,开辟活动基地,设计能够让学生互动参与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上级部门也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帮助学校寻找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让学校与博物馆之间形成“双赢”的合作局面。
参考文献
[1]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教育研究,2001(9)
[2]马云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进程、特征分析与推进策略,课程·教材·教法,2009(4)
[3]杨宝山,汪书先,陶礼光,等,新课程实施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教育科学研究,2005(2)
[4]苏婷,校外场馆如何参与新课改中国教育报,2008-02-09(2)
[5]康长运主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使用,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