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0例分析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_wu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治疗是降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残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目前临床上没有明确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西医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从病因及对症治疗两个方面考虑,临床疗效欠佳,近年来我们在西药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运用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
  关键词: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513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47-0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患者诊断十年内常有明显的临床DPN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大约60-7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出现DPN。该病发展缓慢,下肢较上肢严重,患者常先出现肢端感觉异常,随后肢体疼痛,后期累及运动神经可有肌力减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导致足溃疡、感染及坏疽的主要危险因素。[1]目前临床上没有明确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西医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从病因及对症治疗两个方面考虑,临床疗效欠佳,近年来我们在西药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运用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按2013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013年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诊断2型糖尿病50例,均为住院患者,诊断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男15例,女10例;糖尿病病程4~20年,空腹血糖8.1~25.8mmol/L。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糖尿病病程3~21年。空腹血糖8.0~26.1mmol/L。
  1.2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
  1.2.1明确的糖尿病病史或至少有糖代谢异常的证据。
  1.2.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1.2.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DPN的表现相符。
  1.2.4以下5项检查中如果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则诊断为DPN。
  (1)温度觉异常。
  (2)尼龙丝检查,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
  (3)振动觉异常。
  (4)踝反射消失。
  (5)神经传导速度(NCV)有2项或2项以上减慢。
  1.2.5排除其他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塞、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
  1.3治疗方法。
  (1)治疗组:口服中药汤剂:处方为:黄芪50g,麦冬15g,桑枝15g,当归15g,赤芍10g,地龙10g,全蝎10g,威灵仙10g,鸡血藤10g,葛根10g,丹参10g,田七末3g,水煎150ml,日2次口服,15天为1疗程。随证加减:以发凉怕冷、疼痛为主,加制附子6g,去麦冬,以刺痛麻木为主,加川芎10g。
  (2)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每晚口服,弥可保0.5mg/日,肌肉注射15天为1疗程。
  以上两组患者均在严格控制饮食的基础上,同时采用双胍类或(和)磺脲类或胰岛素降血糖.使空腹血糖≤7mmol/L,餐后2h血糖<10mmol/L。总疗程约2~3疗程。
  1.4疗效判断。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浅感觉及肌腱反射改善或恢复。有效:症状减轻,浅感觉及肌腱反射好转。无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或加重。
  1.5治疗结果。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统计学检验结果P<0.05。
  两组治疗后,观察血糖、血脂明显好转。治疗前后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2讨论
  目前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西医多采用微循环改善剂和血管扩张剂等来改善血液循环,加用营养神经及对症治疗,疗效尚在观察中。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较西医抗凝、营养神经治疗对照,结果显示,中医汤剂服用疗效显著。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日久阴损及阳、气阴两虚,渐至血虚,久则发生脉络瘀阻,筋脉失养,而发生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现代研究证明,本病患者血流缓慢,血小板聚集率增高,全血黏度增高,表现为微循环障碍[2]。方中黄芪、麦冬、益气养阴,丹参、鸡血藤、当归、地龙、全蝎等活血通络。桑枝、威灵仙舒筋活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因瘀血引起,并伴有血液黏滞度升高,因此在治疗时方中除使用活血药物外,常辅以水蛭、土鳖虫、地龙、全蝎、蜈蚣等一两味虫类药提高疗效。[3]对于药量变化,如黄芪一般用量在30g以上.中药药理认为活血化瘀之品,有扩张血管增加外周组织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粘度,增加周围神经组织的微循环灌注,改善缺血,缺氧状态的作用,并促进受损神经组织的功能恢复。通过临床观察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既改善了周围神经组织的微循环,又促进了神经纤维的恢复。不但疗效显著,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硒碲,夏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进展[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2]佟艳丽,苏秀文.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2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1(32):4818-4819
  [3]王明选,钟家芳,董萍,张发荣辨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11月9日第2827期
其他文献
摘要:血尿为儿科临床的常见症状,但其病因繁多,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遗传性肾炎、薄基底膜病、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肿瘤、创伤以及全身出血性疾病等及剧烈运动也可致血尿的发生。健康人尿中可有少量的红细胞,但若>3个/高倍视野则称为血尿。其中,小量出血呈镜下血尿,出血量超过1ml/L可呈肉眼血尿。因小儿血尿见于某些严重疾患,如肿瘤、肾结核等,早治可愈,迟治难愈,甚至会丧失生命,故须积极救治。本文就
期刊
摘要:糖尿病肾病历来被广大医家所重视,近年来对其研究更为深入。本文从中西医病因、病理机制的认识,中医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中药注射剂、专方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控制血糖、控制血压、降低血脂、低蛋白饮食、抗凝药物、抗氧化剂治疗及促生长细胞因子抑制剂的使用、基因治疗、肾脏替代治疗、手术治疗等多方面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现状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西医治疗  Doi:10.3969/j.iss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健脾养肝汤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012年-2013年我院收治的131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58例,给予口服“钙尔奇”治疗)和试验组(73例,给予自拟“健脾养肝汤”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综合比较。  结果:经治疗6周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5%(68/7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03%(47/58),组间治疗总有
期刊
摘要:肺炎是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的常见呼吸道疾病,也是威胁世界儿童生命健康的四大常见病之一。以往主要应用抗病毒、抗感染、止咳、平喘等治疗,但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应用的升级,其毒性、过敏及副反应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药经皮给药方法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祖国传统中医学相结合,是集电疗、热疗、穴位疗于一体的多功能治疗方法,辅助治疗儿童肺炎疗效显著、疗程短,减少患儿痛苦。这种无创伤的给药途径,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期刊
摘要: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56例患者进行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方法:对来到我院进行治疗的56例患者随机的分配,分成两组,每组的人数是28例,并且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的方式进行,对照组采用的是西医的治疗方法。  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有效率是93%,但是对照组的有效率是67%,两组之间的比较具有差距,并且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
期刊
摘要:小儿支气管炎好发于冬季,通常是由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并发症,感染病毒后,细小的毛细支气管充血,水肿,粘液分泌增多,加上坏死的粘膜上皮细胞脱落而堵塞管腔,导致明显的肺气肿和肺不张。主要表现为发热,鼻翼煽动,三凹征,喘憋,肺部闻及哮鸣音及中细湿啰音。属中医儿科“肺炎喘嗽”范畴。麻杏石甘汤是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的经典方。方中麻黄宣肺平喘;石膏善清肺经实热;杏仁味苦降泄,肃降肺气,止咳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对退行性膝关节炎的治疗效果。  方法:从我院接诊的退行性膝关节炎患者中抽取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使用温针灸法治疗,对照组使用吲哚美辛片口服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对比分析。  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治愈16例、显效9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29/30),对照组患者治愈8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股骨头坏死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的临床疗效,以便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抽取我院2009~2012年收治的7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35例),其中,两组均采取介入治疗,另外给予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并比较分析治疗情况。  结果:经治疗,在总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4.3%,对照组为77.1%,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1.2
期刊
摘要:本文对58例风寒型面瘫患者在急性期,运用针刺治疗的过程与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急性期内针刺组针刺组在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急性期面瘫针刺疗法运用问题讨论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520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52-01  2010年以来,我院共接受风寒型周围性
期刊
摘要:目的:探析疏肝活血止痛汤治疗肋间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方法:将本院2009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肋间神经痛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0例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每次50mg,每日2次,连用7d,观察组20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我院老中医戴舜珍自拟疏肝活血止痛汤,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连用7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远高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