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应达到的境界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9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一些所谓的公开课和示范课成了语文教师表演的舞台。吹拉弹唱,十八般武艺好像都用上了,热闹得很,但语文味少了,一节课下来,让人顿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慨与茫然。
  在首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上,黄厚江老师的宣言很有道理,他追求一种简朴的课堂,甚至认为凡是复杂的课堂都不是好课堂,凡是圆满的课都是假课,凡是漂亮的课、精彩纷呈的课多可疑。或许他说得有点偏激,可是面对越来越浮华的语文教学,我们不得不深思。语文课堂的真实、纯粹、本色才是当下语文教学的追求。
  在多年前,我上了一节公开课,现在想想真觉得汗颜。课题是《沁园春·长沙》。为了让这堂课的情境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我让一位学生上台表演毛泽东的神情与动作,让一名学生用自己的笔画下这绚烂的秋景,花了不少时间,好像很是热闹,学生倒是很有兴趣,可是上完之后,学生对这首词又有多少理解呢?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呢?现在讲这首词,我以诵读为本,读出语气,读出气势,读出感情,以声求义,以义求情,再体会情感,明白词人选择哪些景物进行描绘,最后,落实意象问题。这样一节课下来,让学生既学到了诗词鉴赏的一些基本知识,又通过朗读领略到毛泽东在这首词中蕴含的感情,简单而纯粹。我以为语文课堂还是素面朝天的好。那么,语文课堂的本色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应体现在营造与文本内容相融的学习情境
  就文本阅读的要义而言,创设情境的真正目的在于启发引导学生沉潜悟理、缘理明情、涵咏咀嚼,在于教师以深度挖掘文本要义实现知、情、意的高度统一。语文阅读课堂上特别需要创造氛围,调动兴趣,激发潜能,把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引入文本、融入文本,使学生的生命意识能够得到激发。但是,有不少老师对情境教学的理解和运用存有误区,往往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时髦的装饰品,费尽心机地创设情境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
  一位语文老师在教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运用多媒体教学,画面可谓丰富也。为了显示他的课件效果,他还制作了动漫,总有两只蝴蝶在展翅。一节课下来,我想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只记住了那两只蝴蝶。我在教这首词的时候,就是在大量地读,通过我深情的诵读、学生的比赛读,读出词的意味,感受到词人的悲凉。再通过想象感受那凄美的画面,比起直观的多媒体和他所创设的情境我以为要好许多。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应体现在针对学生实际,遵循语文教学规律上
  现在的教材内容可以说丰富多彩,在教学中,有些教师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或在一些细枝末节上下一些无谓的工夫,或是探究一些只需查工具书就能解决的问题,或是将探究的内容集中在道德说教方面等;采用对话式教学者,没有让学生充分自学以构建对话的基础,问的多是一些没有深度或根本不需问的问题,而不是通过设问启发诱导,让教学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层层深入,或逐步拓展地解决学生必须解决的问题;采用活动型教学方式的,不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目的,只图让课堂热闹,让形式花俏,只注重让学生“身”动而不注意让学生“心”动(有学习的欲望)、“脑”动(积极深入地思考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些教学方式本身并无不妥,但运用的目的应是在遵循语文教学特点、针对学生实际的前提下切实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我常常在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我在一个班选择讲授法,因为他们基础差,先让他们明白高中文言文要学些什么,哪些是重点实词,对重要的句子教他们字字落实到位。如“越国以鄙远”,这句虽然在课文诠释中有翻译,可我还是让学生明白每个字的意义,使他们知道高中文言文重在基础。而在另一个班我选择的是分组讨论,就烛之武的劝退技巧进行分析,让他们领略烛之武的精彩说辞,更让他们明白这篇课文选材的精当。而对于字词的落实,让他们放在课后,以小组的形式把疑难上交,我略加点拨。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与之相适宜的教学形式才好。
  三、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还应体现在领悟语言的诗意,寻找精神的家园上
  如在教学《将进酒》时,从隐士切入,抓住陈王“留名”这个中国古代文人的特点来引领学生解读,让学生真正体会李白的忧愁之深,让学生知道这不单纯是个人情怀,事实上是针对“千古文人”的人生命题。在教学《归去来兮辞》时,如果仅仅对陶渊明归去之乐进行研讨,那只能流于肤浅,应该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寻找出作者的无奈与悲伤,结合陶渊明的其它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寻找其精神的家园。
  我还记得学校的一位老教师在教学姚鼐的《登泰山记》时,就是一个人唱独角戏,一段一段、一句一句地讲解,也讲得风生水起,听罢,我真觉得姚鼐写得好。这或许就是这位老教师注重回归语言本体的效果,是最真实、最本色的课堂吧。
  当课改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忙得不亦乐乎时,我们蓦然发现:“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返璞归真、回归文本已是语文教育偏离或远离学科规律轨道之后必然的诉求。
其他文献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指出:“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那么如何在短暂的45分钟内提高教学实效和学生的认识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呢?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
英语是一种口语,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它不仅要学生学习语言基础知识,还能用英语进行有效地交际,因此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能说一口语音语调正确,清楚流利,语法正确,用词恰当,内容充实,逻辑清楚,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英语是我们学习英语口语的目标。但中学英语教学已施行多年,我们教师也年复一年的在重申口语的重要性。然而,由
每一个刚接触英语的中学生对英语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无限的好奇,教师应鼓励每一个学生去学习英语。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习的兴趣,采用科学的教学理念,将复杂的英语教学内容简单化,使学生尽快找到学习英语的窍门,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上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之间进行竞争,激发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克服初学时对英语的恐惧感,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英语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供教师
现代文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题。学生在学习中感觉无从下手,找不到解题思路,致使许多学生放弃了对现代文阅读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有效地教学方法,引导
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现在世界上说英语的人越来越多,英语成了“地球村”的共同语言。而英语在中国只能算是foreign language和second language,虽然中国的大多数孩子们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没有掌握有效的“途径”。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掌握有效的途径呢?  一、英语教师急需更新观念,学会使用现代化的
近期,云南省永胜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在“三个代表”学习教育的“回访复查”工作中,用实际行动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抓实干地为羊坪彝族乡办实事、做好事,送去了温暖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对名著阅读指导的尝试与研究,就如何做好名著阅读指导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分析病因,找准切入点正如医生治病要开处方,首先得找出病因来,才好对症下药。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产生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寓意于象,二是以象
套色木刻是以几块木版套印出两种以上颜色的版画.一幅套色木刻中有多少不同的色彩,便需要多少块色版,套印过程必须对色彩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以独特的色彩语言“韵味”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