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一些所谓的公开课和示范课成了语文教师表演的舞台。吹拉弹唱,十八般武艺好像都用上了,热闹得很,但语文味少了,一节课下来,让人顿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慨与茫然。
在首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上,黄厚江老师的宣言很有道理,他追求一种简朴的课堂,甚至认为凡是复杂的课堂都不是好课堂,凡是圆满的课都是假课,凡是漂亮的课、精彩纷呈的课多可疑。或许他说得有点偏激,可是面对越来越浮华的语文教学,我们不得不深思。语文课堂的真实、纯粹、本色才是当下语文教学的追求。
在多年前,我上了一节公开课,现在想想真觉得汗颜。课题是《沁园春·长沙》。为了让这堂课的情境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我让一位学生上台表演毛泽东的神情与动作,让一名学生用自己的笔画下这绚烂的秋景,花了不少时间,好像很是热闹,学生倒是很有兴趣,可是上完之后,学生对这首词又有多少理解呢?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呢?现在讲这首词,我以诵读为本,读出语气,读出气势,读出感情,以声求义,以义求情,再体会情感,明白词人选择哪些景物进行描绘,最后,落实意象问题。这样一节课下来,让学生既学到了诗词鉴赏的一些基本知识,又通过朗读领略到毛泽东在这首词中蕴含的感情,简单而纯粹。我以为语文课堂还是素面朝天的好。那么,语文课堂的本色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应体现在营造与文本内容相融的学习情境
就文本阅读的要义而言,创设情境的真正目的在于启发引导学生沉潜悟理、缘理明情、涵咏咀嚼,在于教师以深度挖掘文本要义实现知、情、意的高度统一。语文阅读课堂上特别需要创造氛围,调动兴趣,激发潜能,把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引入文本、融入文本,使学生的生命意识能够得到激发。但是,有不少老师对情境教学的理解和运用存有误区,往往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时髦的装饰品,费尽心机地创设情境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
一位语文老师在教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运用多媒体教学,画面可谓丰富也。为了显示他的课件效果,他还制作了动漫,总有两只蝴蝶在展翅。一节课下来,我想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只记住了那两只蝴蝶。我在教这首词的时候,就是在大量地读,通过我深情的诵读、学生的比赛读,读出词的意味,感受到词人的悲凉。再通过想象感受那凄美的画面,比起直观的多媒体和他所创设的情境我以为要好许多。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应体现在针对学生实际,遵循语文教学规律上
现在的教材内容可以说丰富多彩,在教学中,有些教师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或在一些细枝末节上下一些无谓的工夫,或是探究一些只需查工具书就能解决的问题,或是将探究的内容集中在道德说教方面等;采用对话式教学者,没有让学生充分自学以构建对话的基础,问的多是一些没有深度或根本不需问的问题,而不是通过设问启发诱导,让教学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层层深入,或逐步拓展地解决学生必须解决的问题;采用活动型教学方式的,不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目的,只图让课堂热闹,让形式花俏,只注重让学生“身”动而不注意让学生“心”动(有学习的欲望)、“脑”动(积极深入地思考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些教学方式本身并无不妥,但运用的目的应是在遵循语文教学特点、针对学生实际的前提下切实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我常常在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我在一个班选择讲授法,因为他们基础差,先让他们明白高中文言文要学些什么,哪些是重点实词,对重要的句子教他们字字落实到位。如“越国以鄙远”,这句虽然在课文诠释中有翻译,可我还是让学生明白每个字的意义,使他们知道高中文言文重在基础。而在另一个班我选择的是分组讨论,就烛之武的劝退技巧进行分析,让他们领略烛之武的精彩说辞,更让他们明白这篇课文选材的精当。而对于字词的落实,让他们放在课后,以小组的形式把疑难上交,我略加点拨。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与之相适宜的教学形式才好。
三、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还应体现在领悟语言的诗意,寻找精神的家园上
如在教学《将进酒》时,从隐士切入,抓住陈王“留名”这个中国古代文人的特点来引领学生解读,让学生真正体会李白的忧愁之深,让学生知道这不单纯是个人情怀,事实上是针对“千古文人”的人生命题。在教学《归去来兮辞》时,如果仅仅对陶渊明归去之乐进行研讨,那只能流于肤浅,应该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寻找出作者的无奈与悲伤,结合陶渊明的其它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寻找其精神的家园。
我还记得学校的一位老教师在教学姚鼐的《登泰山记》时,就是一个人唱独角戏,一段一段、一句一句地讲解,也讲得风生水起,听罢,我真觉得姚鼐写得好。这或许就是这位老教师注重回归语言本体的效果,是最真实、最本色的课堂吧。
当课改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忙得不亦乐乎时,我们蓦然发现:“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返璞归真、回归文本已是语文教育偏离或远离学科规律轨道之后必然的诉求。
在首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上,黄厚江老师的宣言很有道理,他追求一种简朴的课堂,甚至认为凡是复杂的课堂都不是好课堂,凡是圆满的课都是假课,凡是漂亮的课、精彩纷呈的课多可疑。或许他说得有点偏激,可是面对越来越浮华的语文教学,我们不得不深思。语文课堂的真实、纯粹、本色才是当下语文教学的追求。
在多年前,我上了一节公开课,现在想想真觉得汗颜。课题是《沁园春·长沙》。为了让这堂课的情境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我让一位学生上台表演毛泽东的神情与动作,让一名学生用自己的笔画下这绚烂的秋景,花了不少时间,好像很是热闹,学生倒是很有兴趣,可是上完之后,学生对这首词又有多少理解呢?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呢?现在讲这首词,我以诵读为本,读出语气,读出气势,读出感情,以声求义,以义求情,再体会情感,明白词人选择哪些景物进行描绘,最后,落实意象问题。这样一节课下来,让学生既学到了诗词鉴赏的一些基本知识,又通过朗读领略到毛泽东在这首词中蕴含的感情,简单而纯粹。我以为语文课堂还是素面朝天的好。那么,语文课堂的本色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应体现在营造与文本内容相融的学习情境
就文本阅读的要义而言,创设情境的真正目的在于启发引导学生沉潜悟理、缘理明情、涵咏咀嚼,在于教师以深度挖掘文本要义实现知、情、意的高度统一。语文阅读课堂上特别需要创造氛围,调动兴趣,激发潜能,把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引入文本、融入文本,使学生的生命意识能够得到激发。但是,有不少老师对情境教学的理解和运用存有误区,往往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时髦的装饰品,费尽心机地创设情境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
一位语文老师在教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运用多媒体教学,画面可谓丰富也。为了显示他的课件效果,他还制作了动漫,总有两只蝴蝶在展翅。一节课下来,我想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只记住了那两只蝴蝶。我在教这首词的时候,就是在大量地读,通过我深情的诵读、学生的比赛读,读出词的意味,感受到词人的悲凉。再通过想象感受那凄美的画面,比起直观的多媒体和他所创设的情境我以为要好许多。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应体现在针对学生实际,遵循语文教学规律上
现在的教材内容可以说丰富多彩,在教学中,有些教师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或在一些细枝末节上下一些无谓的工夫,或是探究一些只需查工具书就能解决的问题,或是将探究的内容集中在道德说教方面等;采用对话式教学者,没有让学生充分自学以构建对话的基础,问的多是一些没有深度或根本不需问的问题,而不是通过设问启发诱导,让教学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层层深入,或逐步拓展地解决学生必须解决的问题;采用活动型教学方式的,不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目的,只图让课堂热闹,让形式花俏,只注重让学生“身”动而不注意让学生“心”动(有学习的欲望)、“脑”动(积极深入地思考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些教学方式本身并无不妥,但运用的目的应是在遵循语文教学特点、针对学生实际的前提下切实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我常常在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我在一个班选择讲授法,因为他们基础差,先让他们明白高中文言文要学些什么,哪些是重点实词,对重要的句子教他们字字落实到位。如“越国以鄙远”,这句虽然在课文诠释中有翻译,可我还是让学生明白每个字的意义,使他们知道高中文言文重在基础。而在另一个班我选择的是分组讨论,就烛之武的劝退技巧进行分析,让他们领略烛之武的精彩说辞,更让他们明白这篇课文选材的精当。而对于字词的落实,让他们放在课后,以小组的形式把疑难上交,我略加点拨。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与之相适宜的教学形式才好。
三、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还应体现在领悟语言的诗意,寻找精神的家园上
如在教学《将进酒》时,从隐士切入,抓住陈王“留名”这个中国古代文人的特点来引领学生解读,让学生真正体会李白的忧愁之深,让学生知道这不单纯是个人情怀,事实上是针对“千古文人”的人生命题。在教学《归去来兮辞》时,如果仅仅对陶渊明归去之乐进行研讨,那只能流于肤浅,应该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寻找出作者的无奈与悲伤,结合陶渊明的其它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寻找其精神的家园。
我还记得学校的一位老教师在教学姚鼐的《登泰山记》时,就是一个人唱独角戏,一段一段、一句一句地讲解,也讲得风生水起,听罢,我真觉得姚鼐写得好。这或许就是这位老教师注重回归语言本体的效果,是最真实、最本色的课堂吧。
当课改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忙得不亦乐乎时,我们蓦然发现:“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返璞归真、回归文本已是语文教育偏离或远离学科规律轨道之后必然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