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多彩,收获绚丽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boy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种表现形式”即指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段和方式。“一般来说,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等),视觉艺术(绘画、摄影等),造型艺术(雕塑、建筑艺术等)视听艺术(电影、电视等),语言艺术(文学等),综合艺术(戏剧、歌剧等)。”(摘自“百度文库”所载《时代精神最适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文)在本园的研究中“多种表现形式”特指幼儿园艺术教育领域中的多种表现手段和方式,主要包括表演艺术和视觉艺术。如:音乐领域中不同形式的唱歌、跳舞和美术领域的不同用材和表现手法。
  一、艺术教育中需要多种表现形式
  幼儿具有好动、爱美的天性,他们喜欢唱歌跳舞表演、涂鸦画画剪贴,以音乐、美术审美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就能满足幼儿这方面的认知心理需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艺术领域的教育“内容与要求”明确指出,应“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显然,艺术教育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然而,传统的幼儿艺术活动片面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形式比较单一,致使相当一部分幼儿园在艺术活动中局限于幼儿模仿性的唱跳和“依葫芦画瓢”的画作,忽视了激发和培养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也压抑了幼儿创造性地表现美的积极性。因此,由此我们这样理解:幼儿园的艺术活动必须十分注重呵护幼儿的自主性意识,尊重他们的表现方式,珍视他们的表现成果,以充分引发幼儿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性潜能。
  二、多种表现形式在艺术教育中怎样应用
  1.艺术教育的取材和表现形式的选用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
  来自于幼儿生活之中可以被利用的艺术教育素材内容丰富、林林总总,可以被采用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种类繁多,但并非所有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都符合幼儿的认知基础和发展需要。由此我们认为,在选取幼儿艺术教育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时,充分遵循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让幼儿能够凭借已有的审美基础和经验去理解、感悟、欣赏美好的人、事、物,并由此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和爱好,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并能引发他们积极情感体验的内容以及他们能够掌握的表现形式和技能技巧,充分认识、判断、尊重和把握好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审美基础和需要,切实贯彻《纲要》强调的三个原则,这样才能引发幼儿对艺术活动的浓厚兴趣。
  2.多种表现形式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根植于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
  教育家乌索娃曾说:“正确地组织儿童的生活和活动,就意味着正确地教育他们,在各种形式的游戏和游戏时的各种相互关系中,能够实现有效的教育过程,正因为儿童在这里不是学习生活,而是过自己的生活。”《纲要》艺术领域的教育“指导要点”也强调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由此可以这样理解,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就是幼儿动手操作的游戏、尝试活动,在活动中他们边模仿边探索实践,在获得情感体验和经验的同时,建构了新的知识结构,发展了创造性能力和潜在的艺术智慧,因此活动就成为他们实现审美情趣发展和艺术表现能力提高的基础。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心特点、认知水平、能力和发展需要有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在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时应善于发现不同年龄幼儿的兴趣点,正确把握幼儿的审美基础,从而有效指导幼儿掌握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切实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能力。
  三、多种表现形式在艺术教育中的研究
  1.不同年龄段幼儿艺术教育取材和表现形式选用的研究
  研究要点: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审美认知和技能基础以及他们的审美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艺术教育题材、内容以及合适的表现的手段和方式,逐步构建并形成本园的艺术教育主题、内容、目标要求、表现形式等课程系列,供不同年龄段组织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使用。
  2.幼儿艺术教育中多种表现形式环境创设的研究
  研究要点:按照不同年龄段艺术教育题材和内容,从艺术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多种不同的呈现手段和方式,创设富有艺术教育特色的各班小环境和幼儿园公用的大环境(走廊、大厅、专用活动室等),让幼儿浸润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享受美的熏陶,获得创造性审美的灵感,激发审美创作的愿望。
  3.多种表现形式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应用设计和实施的研究
  研究要点:根据选定的不同年龄段艺术教育主题、内容、目标要求、表现形式,设计并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上课活动、节庆活动、兴趣小组、竞赛活动等),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提高幼儿的审美技能技巧和表现能力。
  以《纲要》艺术教育领域的精神和要求为指导,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艺术教育的取材和表现形式的选用、创设多种表现形式的艺术教育环境以及多种表现形式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应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的研究,致力于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提高幼儿的审美技能技巧和表现能力;同时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艺术教学业务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
其他文献
目的将携载神经营养素(NT4)与活性依赖性神经营养因子-9(activity-dependent neurotrophic factor-9,ADNF-9)融合基因的重组腺伴随病毒rAAV—NT4-ADNF-9转染体外培养的耳蜗Corti器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迫切性也越来越强烈。而科学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社会化所不可或缺的内容。科学学科中的基础学力提高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开展自身学习,促进自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提高学生科学学科的基础学力成为新课改的首要目标。  一、基础学力的概念及发展的必要性  (一)基础学力的概念  学力是学生借助学
第27届Politzer学会会议于2009年9月3~5日在英国伦敦召开。Politzer学会成立于1971年,以“国际耳科之父”Adam Politzer的名字命名,是目前最大的国际性耳科专业学会。
根据本刊2008年第七次编委会的提议.本刊自2008年第四期起开辟了“国际之窗”栏目,迄今以不同文体形式相继刊出了部分国外听力学及嗓音言语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相关报道,得
估算是指要求学生掌握估算的技巧,懂得日常生活,测量中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和判断时所采用的计算方法。它常常用于解决日常实际问题判断一些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估算之所以成为学校教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因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对估算的应用大大超过精确的计算。它不仅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计算能力。为此,培养小学生估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也使数学教师的责任和任务。生活是数学
耳鸣可分为搏动性耳鸣(pulsatile tinnitus,PT)和非搏动性耳鸣(non-putsatile tinnitus,NPT),以非搏动性耳鸣为多见,搏动性耳鸣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新课程标准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如何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化抽象、枯燥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在生活中的。我就自己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程谈谈自己几点看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感情,丰富积累。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是一种以声传情的读书方法,也是一种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包含情感的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尚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即把每个字的声音拉长放在音阶上,像唱歌一样读出来。  吟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诵
课堂练习作为数学教学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数学认知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如此一个在教学过程中这么重要的环节,在只有40分钟课堂教学又要引入课堂练习,时间上的安排一直让我们头疼,时间安排少了,达不到练习的目的,时间安排多了又会影响教学进度。课堂练习的时间安排会令老师捉襟见肘,既要保证课堂内容的完成又要课堂练习显然是矛盾,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觉得上课很难把握,总觉得课堂时间
本刊2010年第18卷第3期刊登了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孙伟、孔维佳、范国润撰写的题为《声刺激诱发麻醉豚鼠前庭咬肌反射及起源的研究》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