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地狱看天堂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hoku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有亲人都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死去,这是主人公福贵面对的残酷人生,他们曾经承载了他对生活所有的热情和希望,却一个个在生活的苦难和无常里往生。面对残酷的命运,福贵异常坚定地保持了对生命的执着。那份执着既来源于他生命的张力,更是因为爱的救赎。其实何止是福贵,在苦难面前,小说中的很多人都“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也都因为爱和善良获得了生活的勇气。
  一、生命的韧性
  余华所经历过的年代,要么保守的如同行戒,所有的人内心充满信仰却又活得小心翼翼,比如“文革”时期;要么荒诞得如同群魔乱舞,人们将过往的一切信条统统打破,放弃坚持,比如现在。这两种极端的生活方式,无疑都伴随着阵痛。所以他的小说一贯热衷于诉说苦难,从前期的先锋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到后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许三观卖血记》、《兄弟》,苦难都是如影随形。苦难并不值得反复表达,与其说余华热衷苦难,不如说他宣扬的是一种面对苦难的强大勇气。
  若不是看了《活着》,我们怎么能知道,一个普通人的内心居然可以强大如斯,灾难在他面前一次次败退,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继续活着,甚至是更坚韧的活着。
  福贵生活的巨变是从他因赌博而丧尽几代人辛辛苦苦积攒的家业开始的。父亲因为接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不久就去世了,父亲的去世是福贵二十多年锦衣玉食生活的终结,他从此成为一家之主,承担起家庭的重任。他以为这是生活的考验,幡然悔悟,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当时的窘境,可命运没有打算就此放过他。在他去县城为母亲抓药的时候,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两年以后,当他九死一生回到家里的时候,母亲早就因病撒手人寰,女儿凤霞也因为生病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而失聪。一家人的团聚给了他很大的鼓舞,他相信生活会因为努力越来越好,贤惠的妻子、孝顺懂事的儿女,福贵确实度过了他人生最充实的几年。可是不久他唯一的儿子为了给县长的妻子献血,被活活抽血致死。有庆的死使家珍备受打击,不久她也因为软骨病卧病在床,女儿凤霞成了他们生命唯一的希望。凤霞的生活有了依靠,福贵即将做外公,一家人都沉浸在喜悦里,却没想到苦根的出生是以母亲的死亡作为代价,在生死的交替中,家珍含恨而逝。二喜也因为意外身亡,只留下祖孙俩相依为命,年幼的苦根早早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也因为外祖父怜惜的一盆青豆活活撑死。从此福贵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开启了他的孤独之旅。
  这本名为《活着》的小说里,却到处充斥着死亡。活着本来是人对于生活最基本的诉求,可对福贵来说,让身边的人哪怕只是活着,不管用多么卑微的方式,竟然都只是奢望。在死亡面前,一切努力都显得力不从心。他只有选择去忍受,忍受生命赋予他的责任,现实给予他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福贵曾经试图抗争,却终究是徒劳无功。在强大的自然面前,个体的力量显得太过渺小,他只有被动的一次次接受命运的愚弄却无可奈何。可也正是接踵而至的死亡让福贵更清楚地看到生命的意义:活着本身就是恩赐,但凡还能活着,就该义不容辞地好好活着。正是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让福贵对于亲人的死亡越来越平静,从嚎啕大哭到默默落泪,直至欲哭无泪。他没有歇斯底里,而是用了一种近于宗教信仰般的坦然。
  这种对生活无比坦然的态度,在《活着》中比比皆是。家珍遭受了儿女双亡的惨剧,在即将死亡的时候,却还不忘安慰福贵:“这辈子也快过完了,你对我这么好,我也心满意足,我为你生了一双儿女,也算是报答你了,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过。”面对苦难,家珍选择的是宽容。为了让有庆上学,无奈的福贵把凤霞送给了别人,偷跑回来的凤霞没有丝毫的怨恨和不甘,只是久久地抓着母亲的胳膊、抚摸着弟弟熟睡的脸。在苦难里,凤霞学会的是付出。有庆天天跑着上学,还要喂羊。因为费鞋被父亲训斥之后,年幼的孩子天天光着脚跑着上学。在下着雪的早晨,父亲逼迫他穿上鞋子,他却只跑了几步便又脱了下来,苦难带给他的是成长。
  二、爱的救赎
  与苦难一样,爱也是余华作品极力宣扬的,他曾在致上海贝塔斯曼会员的信中提到:“虽然,善良在任何时代都不是会‘走红’的品质,但它是我们的血和肉。”《活着》里的人大多都是善良的,他们用善良救赎别人,也成全自己。
  家业败尽是福贵一生的大不幸,也是大幸。正是家业尽丧,让他看到了亲情的可贵、生活的本质。他的急剧转变跟家人的态度密切相关。父亲听到他欠了巨额赌债的消息,气晕在床上躺了三天,便接受了这个现实,变卖家产替福贵还债。母亲更是安慰他:“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妻子家珍是米行老板家的小姐,嫁给福贵后身心受尽屈辱,依旧不离不弃。年幼的女儿吃粗粮也不往外吐,住在茅草屋里依然高兴。这都是支撑福贵坚持下去的精神力量。
  这种力量是支持福贵彻底诀别罪恶的源泉,也是他艰难中苦苦求生的信念。在强大的命运面前,除了爱还有什么能打败岁月和孤独,让满身疮痍的他继续在黑夜中独自前行。
  不仅是对家人的爱,这种爱在文中无处不在。
  有庆的死与福贵曾经生死与共的朋友春生有很大关系,有庆就是为了救他的妻子才丧命的。家珍面对前来致歉的县长,悲恨交加;可当春生在文革中被打倒、被侮辱、被迫害、人人恨不能多踩一脚的时候,却是最该恨他的福贵,安慰他、鼓励他勇敢地面对生活,连家珍也告诫他:“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己的命来还吧。”老家人长根因徐家败落,不得已外出求生,却还时常惦记着让自己老无所依的少爷。曾经的佃户王喜到死还嘱咐儿子将自己生前穿过的旧绸衣送给福贵,让他风光风光。
  这是普通人身上所体现出的善良,这种善良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在那些特定的事件面前,显得尤为珍贵。
  《活着》这部小说里所阐释的忍耐和善良,不仅是生命个体坚持的生存法宝,也是支撑我们这个民族在无数次苦难里依旧壮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宁夏固原市回民中学。
其他文献
【群文分析】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两首杜甫诗《旅夜书怀》和《阁夜》以及课外的《客夜》和《倦夜》,以“穿透夜色的诗情”为主题,采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旨在指导学生通过涵咏吟诵,把握诗歌韵律,挖掘“夜”的背景意义,体会诗人心怀天下、情系苍生的大爱情感。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对于“诗圣”杜甫也有
《商山早行》,为晚唐著名词人、“花间派”词鼻祖温庭筠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時所作,时年约四十八岁。历来鉴赏者多认为,本词流露出词人苦闷、压抑、悲伤的情绪。笔者读来,却别有一番滋味;词人清早出发,远方赴任船途美景,脚下生风,激昂向上,满怀希望;冷色点缀,暖意盈怀:吟唱出一曲高亢的“行走在人生路上”进行曲。  晨起动身,几多无奈: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清晨,凉风习习,吹动马铃,发出悦
语用教学是从语言文字内部探究教学内容与教学主体之间规律性联系的教学。语用教学是从语文内部的角度来寻找高效语文课堂的实践途径,其核心是寻找文本内部与文本外部的“语用关联点”,尽可能找出和建立阅读与阅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生活的最大和最佳关联。  如何运用语用教学是目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然而笔者注意到余映潮老师的课例,很善于从文章的内部出发,对教材进行“表里求索,左右勾联”。余老师曾说:“在课文教学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以为,诗歌教学应与诗歌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相匹配,即要诗歌“诗”教,教出诗的意蕴美感,让学生读出诗意,受到诗意的熏陶。我在教学《乡愁四韵》时,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总结了一些成功的做法。  1.创设诗情氛围  教学是一门艺术,诗歌教学更是如此,需要教师投入激情运用智慧,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殿堂,审美的情景。诗歌的课堂应有诗的情感氛围,因为这种诗情氛围,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怀古诗的思想内容。  (2)学习怀古诗的解题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析怀古诗名篇,把握怀古诗类型,掌握怀古诗所抒发的情感。  (2)学以致用,迁移训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教师应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可见,《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增加民族文化知识的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和文化品位极为重视。现行的语文
《信客》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标星号的略读课文。搜索一下网上的课件,较常见的课堂设计如下:  1.你认为“信客”这种职业有哪些特点?2.文章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3.信客经历了百般挫折,为什么还要坚持那么久?4.作者为什么要为信客留下文字?  这样的设计思路清晰,体现了文章重点,但是实际操作未必顺利。一次,同年级某教师执教《信客》时也用到了类似的设计。第一个环节时课堂就出现了小插曲。“我
学生自初中接触文言文以来,几乎很少有人喜欢并主动阅读文言文,更有甚者如遇猛虎唯恐避之不及。文言文意味着没完没了的背诵、默写、翻译,总之一句话,学习文言文就意味着枯燥无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为什么学生对历史先贤的智慧结晶抱有如此深厚的偏见呢?归根结底在于缺乏生活基础,和一定的社会环境。时间的隔膜和考试的压力,使得学生对古文完全失去兴趣,硬着头皮强行背诵,积累枯燥的实词虚词,与新课标下语文学习的理
中学校园刊物种类繁多,但大多更新换代速度快,刊物层出不穷,但坚持下来的却为数不多。为何校园刊物大都如此?笔者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  一、校园刊物存在的问题  1.高中校园刊物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  一个学校是由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部分组成,一个学校建设的好坏不能仅以硬件优劣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还应考虑到软件的建设,即校园文化的建设。评价学校软环境的标准便也跟着定了下来,即用文学社团
笔者最近听了一堂作文指导课《张开你的第三只眼》,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立意,然后找到最佳立意。  执教者先以一个新颖的故事导入:法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迪梅普莱有一个美丽的私人林园,里面有茂盛的树林和草地。每到周末,总会有人来到她的林园,他们在树林中摘花,采蘑菇,有的甚至搭起帐篷,在草地上野餐,弄得林园一片狼藉。管家在林园的四周围上篱笆,后有又在林园周围竖起几块写着“私人林园,禁止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