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色点缀 暖意盈怀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c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山早行》,为晚唐著名词人、“花间派”词鼻祖温庭筠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時所作,时年约四十八岁。历来鉴赏者多认为,本词流露出词人苦闷、压抑、悲伤的情绪。笔者读来,却别有一番滋味;词人清早出发,远方赴任船途美景,脚下生风,激昂向上,满怀希望;冷色点缀,暖意盈怀:吟唱出一曲高亢的“行走在人生路上”进行曲。
  晨起动身,几多无奈: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清晨,凉风习习,吹动马铃,发出悦耳的脆响,伴着词人急切的心情,热切的愿望,奔向远方。句中“动”字,既是行动的写照,更是心动的写真。离别时,词人脑海浮现故乡美丽画卷,好山好水,风土人情,难以割舍;但为了生计,为了人生前途,不得不重新出发;悲欢离合,几多无奈,人生常态。句中“悲”字,不能简单理解为“悲伤、悲苦”,而是词人作别故土自然生发的甜蜜忧伤。
  早春穿行,一米阳光: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如水的月光下,雄鸡报晓,宛转悠扬,在银雾弥漫的山林回荡:事草棚店,散发出温热的草香,渐行渐远。那声、那月、那店,和词人的心一起跳动,一起飞翔。木板桥上,一层银霜,与月辉交相辉映,天上人间;那一串串坚实的脚印,通向何方?“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原来还有早行人、同路人,一起劳碌奔波,行进在人生的路上,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晨风起,槲叶片片覆盖山路,“落”字,飘落、坠落,读来好像有一丝伤感,但正是早春槲叶的飘落,槲树枝条上才绽放出嫩绿的新芽,迎来满眼新绿的世界,真是“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芽”。这一“落”字,将词句“生机勃勃”的意蕴活脱脱地展示出来。“枳”,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枳花盛开,芳香四溢,让驿墙明亮无比。句中“明”字,形容词作动词,照亮。“明”字真是妙不可言,它何止照亮了驿墙,它更照亮了词人的心空,照亮了词人人生的路途,温暖、喜悦之情如春潮涌动,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明”字的境界与“落”字句的意蕴相得益彰,浑然天成。真应验了王国维所说的“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神奇。
  梦回故乡,春暖花开:
  在外漂泊,却心系故乡,魂牵梦绕。春暖花开时,故乡的月亮湖上空,野鸭大雁,上下翻飞,热闹非凡,梦境温馨动人。句中“思”字是思念之意,思念故乡,与首联中“悲”字互为因果,遥相呼应。词人的思绪自然流畅,一以贯之,井然天成。从故乡出发,行走在人生的路上,最后回到故乡。自然生命如此,精神灵魂又何尝不是。
  马铃声声,茅店明月,板桥银霜;槲叶落径,枳花明墙:人在旅途,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颠沛流离,冷暖人生,于寂然出聆听生命的歌唱。
其他文献
在古典诗歌中,意象是情感的寄托,诗人将难以言表的感情化身为具体的某个事物,使感情在具体中得到了升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古典文学中必备的文学常识,富有深刻的文化韵味,例如“柳”与“留”同音,“柳”在诗歌中往往表达的是“留”的意思。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不仅仅需要领略前人的精华之作,也需要能够将所积累的知识在考场上在平时运用起来。关于意象的教学,不能单纯地将诗歌中的意象挑出来给学生简单的讲解一下,最重
一、在追问中正确解读小说,体悟人物的“人”与“情”  准确解读是阅读教学永远的铁律,是学生提升阅读欣赏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完善人格修养的前提和基石。一旦解读出现偏差,那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文本再好,如果文本与学生之间没有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甚至是“南辕北辙”,不仅无法领略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更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都起着负面的作用。当我们面对人物对话时
选择一个合适的教学镜头来教授夹叙夹议的碑记体散文,是关乎学生真正把握文本文脉、情理的有效教学抓手。本课教学从文本最为直观易感、震撼动人的细节描写解读入手,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归纳的逻辑分析着笔,以一个镜头来架构全篇教学设计,发掘《五人墓碑记》的叙议内涵,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价值目标。  师:作者是如何描写“五人当刑”的?  生:“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师:仔细品
语文来自生活,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从当代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现代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一条准则是:语文教学要回归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提高。那么,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如何去实施呢?  一、教师的生活化  教师要把自己作为生活中的人的真实体验贯彻到教学中,使教学不脱离生活。如,在教《逍遥游》时,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庄子逍遥无为的思想时,我说:“我非常羡慕庄子的境界,但说句老实话,目前我还是无法达到老
当老师们明白对话的这种理念之后,很多老师也一改传统的教育方式,注意课堂对话,注重课堂交流。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很多低效甚至无效的对话现象。比如教师过于依赖教参,学生异样的看法和见解经常被排斥;比如对话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思考;比如对话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纠正和提升,只为对话而对话等等。  最近听了黄老师《我有一个梦想》之后,对如何让语文课堂对话更有效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教师对文本
2013年11月28日,在自贡蜀光中学报告厅,来自石家庄精英中学的张云霞老师为自贡市的语文同仁呈现了一堂“高效6 1”模式的示范课,整个教学流程无不让每一位观者深受触动。作为其中一员,这次观摩课堂的过程,我的收获颇丰,也给我以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  全国高中语文新课改已有十年之余,而四川省新课改却刚刚起步,在这三年探索的路上,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深感改革的必要与必然,但除了学习一些理论
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积淀文化、学会理解、更好地与人沟通与交流?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不应被字、词、句、篇等固定的模式所束缚,应通过情境创设、角色体验等方式,引领学生去感知语文,体验人物。这样应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谈谈一些激发学生对语文兴趣的尝试。  一、新课导入吸引学生萌动的心  在教学过程中,最简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借助形象化的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语言的功能是奇妙的,有时它的表现力也是有限的;语言大师们常能“玩转”语言,但有时也会遇到“言不尽意”的苦恼,只好把想要表达的意思“寄诸言外”。鉴赏文学作品就应该从语言入手,在对语言进行反复玩味的过程中,逐渐体味隐藏在语言深处的情韵,附着在词语之上的色彩,同时,还要能突破语言的物质形态的局限,去聆听大师们的“弦外之音”,去品尝大师们“寄诸言外”
我曾经听过一句话:“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思想不好是危险品。”危险品比次品、废品带来的危害大,教师专业能力不论多高,思想不能成长乃至成熟,比一个专业能力一般的人更可怕,其影响的不仅是自己,还会影响别人的工作积极性。笔者认为,在目前时代变迁迅速、巨大的背景下,要解决教师困惑、迷茫、动摇,甚至懒惰、懈怠、应付、消极的问题,必须到传统文化中去寻根,寻找归属感、寻找平衡和追求,主要应通过三条途径
【群文分析】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两首杜甫诗《旅夜书怀》和《阁夜》以及课外的《客夜》和《倦夜》,以“穿透夜色的诗情”为主题,采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旨在指导学生通过涵咏吟诵,把握诗歌韵律,挖掘“夜”的背景意义,体会诗人心怀天下、情系苍生的大爱情感。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对于“诗圣”杜甫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