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奇怪怪的菜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C21102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说“背脊向天人所食”,中国什么也可以入馔。但有时奇奇怪怪的菜式,不知道材料还好,知道了,甚困惑,吃不吃?
  一回朋友请喝一锅羹汤,鱼云、虾仁、瘦肉、笋片、叉烧、蛋花……鱼云羹鲜美,中间有些颜色相当深的块状物,不是云耳,又不是冬菇,一层略脆的皮,里头是腴滑的脂肪物,口感奇特,非荤非素的,原来是鹅髻———一只鹅只得一个肿瘤状的“髻”,所以一锅羹汤得用上几个。我们平日吃潮州卤水鹅,广东烧鹅,长长的脖子最入味,慢慢啃,但那个“髻”,谁吃?像肿瘤或大疮。还有血红的鸡冠作菜?你说多影响食欲。
  猪浑身上下都是宝,无一处不能吃。身体各部位不说了,单是那个头,上海的南货店把猪头摊成扁平蝶状,造成“腊笑脸”贺岁。猪的耳朵、眼睛、舌头,还有喉咙曰“管廷”,上颚曰“天梯”,喉管旁边一根小肠曰“竹肠”……皆刁钻小菜。也有莫名其妙的,他们把那肥厚脆肉卤制切块。
  “哗,这两个洞洞的物体真难看!”
  “是鼻拱。”
  猪习惯用鼻子到处拱。久而久之,猪鼻拱灵敏度高,丰腴发达,成就一块奇肉。但你吃鼻子,会不会联想到鼻屎?
  算了,大肠小肠膀胱,都有人爱吃。
  比起来,食物进口第一关的胃,还是未太受污染吧?胃,很有趣,唤“扣”,鱼扣、田鸡扣,爽口无味,呈半卷小块状,似“唇”多过似“扣”,不知何以得名。
  鱼除了肠胃肉体,鳞也是一道菜。我们见街市鱼贩,把鱼鳞以刀以刨刮个干净利落,但亦有人把鱼鳞留起,用来熬汤,除了鱼的美味,还含钙、磷等营养成分。鱼鳞熬汤凉后冷冻,会凝结成喱(果冻)状的鱼汤冻,这就是我吃过的“鱼鳞凉粉”。鱼鳞还可以油酥炸。那腥腥的红色鱼腮,无肉无脂肪,亦以椒盐脆炸,二者摇身变成下酒物,可算“用到尽”,算死草。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癞蛤蟆也有人视为美食呢。“蟾蜍”是它的文艺别名,至高境界是活在月宫。流落民间被吊烧、酥炸、做火锅料。蟾蜍一身是猥亵脓疮,还不如吃皮光肉滑的田鸡算了,田鸡以饱满美腿见称,大家选材都用田鸡腿,其他部分瘦瘠乏味。有人喜欢蛙皮,一道“绿皮红丝”,便是以红椒丝爆炒青蛙皮,加酒加姜末,爽脆可口,但我觉得视觉效果更佳。
  蛇鼠虫蚁怪兽,基于好奇,会尝尝,中华鲟、娃娃鱼、鳄鱼扒……我不肯吃鹿胎、羊胎、豹胎,但神推鬼拥不小心,在不知情底下,竟吃過人的婴胎。回想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也有一些怪菜,字面看不出原委。
  街头小吃“煎焖子”,听来很“闷”,那是绿豆粉制成的凉糕,切成小方块或小菱形块,再以大蒜煎香,吃时浇上麻酱蒜泥调料香菜。外皮微焦,里嫩味香,非油脂肉类,素食,不过也腻。
  “羊蝎子”,是羊的脊柱骨,煮汤后鲜美得叫人感动,那一大坨的骨头,可蘸大酱,或用吸管吮吸里头的骨髓,吃来粗豪市井。我至今搞不清楚应是“羊羯子”抑或“羊蝎子”。前者因它“是羊的龙骨,状似禊子”,故名。但后者,以它“横切面成”“丫”字状,如同蝎子般张扬”,所以相提并论。我比较喜欢“羊蝎子”,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样东西,竟有缘分跑到一块,而且我不吃蝎子,那么吃羊蝎子也是心理上的满足了。
  选自《港台文学》
其他文献
宋徽宗大概是历史上最没争议的皇帝,古往今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出奇一致———文化巨人,治国“小白”。他统治时期,北宋文化全面开花,文学、书画、瓷器……都达到巅峰。可他任用奸臣,挥霍无度,表面繁荣之下是断崖式下跌的国力。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這种描述,暗藏着一个判断,即宋徽宗对文化的追求与其帝王身份极不相称。当然,按照儒家的看法,帝王理应具备文化修养。但此处所谓修养,是指对儒家经典的掌握与运用。至
东晋义熙元年(405年)的冬天,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归田园。一马车,载着陶渊明和几箱书籍,离开了县衙。陶渊明淡然一笑,频频挥手,向送行的属僚作别。山路蜿蜒,尘土飞扬,颠簸摇曳。彭泽县城距老家柴桑上京里不过百余里,却走了大半天。黄昏时分,鸟儿啾啾鸣叫,纷纷飞归山林;村落映入眼帘,依稀几缕云烟。到了家门口,正在玩耍的五岁小儿跑过来,抱住父亲的大腿,亲昵地“卖萌”。陶渊明喊着他的小名,捏了
“鉴湖女侠”秋瑾被宋庆龄称为“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鲜为人知的是,指引和帮助她走上革命道路的,其实是其结拜姐妹吴芝瑛。吴芝瑛出身官宦之家,自幼聪慧,早年便以诗、文、书法闻名安徽桐城,随入朝为官的丈夫移居北京后,书法、文才更是受到慈禧赞赏。不仅如此,维新运动又启蒙了她忧国忧民的意识,使她勇于向“男尊女卑”的封建陋习挑战,并当街写字卖字,所得全部捐出。而这些也正是她日后和秋瑾惺惺相惜的地方。1903
三五好友常常相聚,聊着聊着,共同的话题,就在酒香中酝酿开来,乡情散开,撩拔着每个人的心弦。故乡,让我们再次频频兴奋,实在难抑那份早已在心田扎根的情愫……那日,去郊区看望老母。蹲坐在乡下小院,满头银发的老母没说几句话,就直奔主题:还是老家的空气好啊,人也清净……秋日的阳光,洒满小院,随着老母的话匣子,我仿佛又回到了边远故乡那个铺满葵花饼子的院落……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对于故乡的念想,一直是个难以解开
上课了,老教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我受一家机构委托,来做一项问卷调查,请同学们帮个忙。”一听这话,教室里轻微的一阵议论:问卷?比上课有趣多了。问卷表发下来,同学们一看,只有两道题。1、他很爱她,她细长的瓜子脸,弯弯的娥眉,面色白皙,美丽动人。可是有一天,她不幸遇上了车祸,痊愈后,脸上留下几道大大的丑陋疤痕。你觉得,他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A、他一定会B、他一定不会C、他可能会2、她很爱
有个网友悄悄问我,大致就是问我对人生的看法一类的,好象是自己遇着些苦恼。既然你这么相信我,那我就胡乱说几句,也说不大好啊。对人生我确实不是很乐观。总体上我感觉,人生苦难得很,但是你总不能成天愁眉苦脸的。我当年第二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我就不主张再生孩子,我说大人都活得累,何苦再生个孩子。不光是你把她养起来,咱要多受很多罪,孩子长大也是受罪。你说现在这孩子,五、六岁就得上学,以后一直到她死,她就没有一天
假如人不至于长大,童心就是最美的,一直是最美的。可惜人终归要长大,从原始的淳朴走来必途经各类文明,仅具童心的稚拙就觉不够。常见淳朴的乡间一旦接触了外界的文明,便焦躁不安民风顿转;常见敦厚的农民一旦为商人的伎俩所熏染,立刻变得狡狯油滑。童心虽美却娇嫩得不可靠。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一种怕孩子长大失了质朴干脆就不让孩子长大的倾向,这是极糟糕的事。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企图以减欲来逃避痛苦者,是
人们对于写作最大的误解,是认为写作是由灵感来支撑的。实际上,那些看似活得随意的作家都具有高度的自律性。天才如马尔克斯,在写《百年孤独》时,依然处于非常艰难的状态。他把自己写作的房间称为“黑手党的洞穴”,大概3平方米,连接一间小浴室,一扇门和窗户通往外面的庭院,房间里有一张沙发、一个电暖炉、几个柜子、一张小而简单的桌子。他每天一早送两个孩子上学,8点半之前就坐在书桌前,一直写作到下午两点半小孩放学回
生命四部曲:春,夏,秋,冬。迈过60岁花甲之年的门槛,一个人便步入了人生的冬天。冬天是寒冷而寂寥的:天空的面色看上去显得苍白,云朵像思绪飘得很远很远;太阳蜷缩着,样子有点清瘦,脸蛋不再像春夏那样红润娇艳;空旷的田野像寂静的黎明,北风与树叶一起哆嗦着,发出嗷嗷的凄叫。曾经一路浪漫弹唱着情歌的河流,被冰层厚厚地覆盖而喑哑了歌声;茫茫雪地上一株一株树木光秃秃地站着孤独与茫然。冬天对于任何生命都是公平而别
在苏东坡的故乡四川眉山行走,不时会看到“东坡味道,美好眉山”这样的宣传语。从宣传的本意来看,东坡味道就是苏东坡家乡的味道。一般来说,家鄉的味道总是与味觉和嗅觉有关的,是可以捕捉、可以品评、可以购买、可以带走的味道。比如与苏东坡有直接关系的东坡肘子、东坡肉,还有依附于苏东坡名气派生、演绎出来的东坡泡菜、东坡皮蛋、东坡鱼等等。许多年来,苏东坡是眉山人心中的代表人物,整个眉山到处都有苏东坡的影子。东坡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