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昌化一级渔港工程口门方案研究

来源 :科技致富向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f5422686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分析昌化江河口附近潮流、波浪水文特征和泥沙运动趋势的基础上,应用Delft 3D泥沙数学模型研究了三个渔港口门比选方案工程后的泥沙输运和岸滩演变规律,重点分析了三个比选方案口门和航道的回淤强度,对于波浪作用为主的河口进行港口航道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渔港;岸滩演变;防波堤;口门方案
  0.引言
  渔港口门的布置应充分考虑波浪、水流、泥沙、水深和地形等自然条件及海洋环境,根据港口的使用要求、建设规模、设计船型等综合分析论证确定。在波浪作用为主的沙质海岸建设港口, 特别要充分分析当地的水动力条件、泥沙来源、泥沙运移趋势、口门洄淤等特点,其中口门泥沙淤积是港口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关系到港口设计和建设的成败。
  本文应用DELFT3D模型,研究了昌化渔港三个比选方案的口门泥沙洄淤特征,为口门方案的确定提供技术支撑。
  1.项目背景
  昌化渔港位于昌化江入海口北岸,昌化江是琼西海岸的主要入海河流,由于降雨和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使得河流具有较强的搬运力,可以把河流的粗颗粒泥沙直接搬运到河口,在河口湾地区发育了沙洲、沼泽和河汊相互交织的三角洲(见图1)。港口呈喇叭形,港门向西南敞开,港池西北和东南狭长。长期以来,由于昌化江洪水带来的泥沙淤积,昌化渔港面积已锐减60%以上,口门航道狭窄、水浅,退潮时,渔港水深不足1米,不利于渔船正常通行和作业,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渔港现状也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此,亟需对昌化渔港进行升级改造,使其满足当地渔业生产的需求。
  图1 研究区域示意图
  2.海洋动力地貌条件
  2.1潮汐
  本海区受北部湾潮汐系统控制,潮汐类型属于日潮,分为规则日潮和不规则日潮两种类型,一般大、中潮期表现为规则日潮,小潮期则为不规则日潮,根据东方海洋站1978~22007年的实测潮位资料,其潮汐特征值如下(85国家基面):
  最高潮位 2.477m;
  最低潮位 -1.193 m;
  平均高潮位 1.297 m;
  平均低潮位 -0.183 m;
  平均海平面 0.467 m;
  最大潮差 3.40 m;
  平均潮差 1.48 m。
  2.2波浪
  根据东方海洋站1988~2007年的观测资料分析,本工程海区风浪约占62.4%,风浪波向出现率比较多的方向为SSW、NNE,分别占15.9%、11.2%;涌浪占37.6%,涌浪波向出现率比较多的方向为SW,占10.3%。全年常浪向为SSW,频率为18.1%,依次分别为SW、NNE、NNW、N,频率分别为14.4%、11.4%、11.2%和10.2%。这里的平均波高(H1/10)为0.6m(1968~1970年为0.8m),平均周期为3.4s。冬半年常浪向为偏北向,NW-NE向频率为64.5%。夏半年常浪向为偏南向,SSW-W向频率为64.2%。0.5米以下波浪的频率占35.5%,1.0米以下波浪的频率占87.1%,1.5米以下波浪的频率占99.2%。强浪向主要为SSW-SW和NNW,大浪主要由台风和冷空气产生。
  2.3潮流
  北部湾的潮汐具有混合潮性质,在一个月当中大约有8天时间为小潮期,潮汐性质属于不正规日潮,其余时间为大、中潮,属于正规日潮。太平洋潮波经巴士海峡和巴林塘海峡传入南海,然后分成两支,北支沿广东东南海域向西传播进入琼州海峡,南支经海南岛南部海域进入北部湾,并在北部湾形成一个独立的潮波系统。根据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7年7月和2010年3月两次实测潮流资料显示:
  昌化渔港处涨潮流的流向基本上为东流,进入昌化港,落潮流的方向是西流,具有明显的往复流性质。昌化港口门处的涨潮流方向为东北方向,涨潮流最大流速为38.2cm/s,出现在表层,落潮流的方向是西偏南,落潮流最大流速为30.7cm/s,出现在表层,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外海站涨潮流方向为东偏北,落潮流方向为西偏南。涨潮流最大流速为78.7cm/s,出现在表层,落潮流最大流速为51.9cm/s,出现在中层,落潮流速小于涨潮流速。总体而言,工程区域的潮流表现为往复流性质,且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
  2.4地形地貌和泥沙输运
  昌化渔港位于昌江县昌化江入海口,面临北部湾,属于海成沙堤以及海滩堆积小平原地貌单元,地势低平,向南西向倾斜,岸线曲折。港口呈布袋形,进口狭长,港内水域较宽阔。昌化江是琼西海岸的主要入海河流,在河口湾地区发育了沙洲、沼泽和河汊相互交织的三角洲。河口湾涨潮时三角洲大部分被淹没于海面下,落潮时则出露海面成为一片起伏的沙洲和盐沼地,而在三角洲的前缘则形成了多段与海滨线平行的沙堤。三角洲前缘的0m和2m等深线的间距较大,最大宽度可达750m,最窄的也有200m,水下斜坡比较平缓。在湾口5m等深线内侧发育了一条向西南方向延伸的水下沙嘴,它直趋北黎湾口外的西北部海滩,显示昌化江河口湾输出的泥沙呈西南方向运移的趋势。昌化江河口湾北侧是一段向海突出的峻壁角基岩岸段,对NE和NW向风浪及其引起的从北向南运移的沿岸漂沙产生一定的拦截作用。同时,岬角岸段因波向线幅聚,波能较强,对水下岸坡产生侵蚀,5m和10m等深线紧靠岸线。在基岩岬角的影响下,由北向南的沿岸漂沙较弱,由西南向东北的沿岸漂沙相对较强。
  2.5岸滩演变
  昌化江河口湾北侧是一段向海突出的基岩岸段,对NE和NW向风浪及其引起从北向南运移的沿岸漂沙产生一定的拦截作用。同时,岬角岸段因波向线幅聚,波能较强,对水下岸坡产生侵蚀,5m和10m等深线紧靠岸线。在基岩岬角的遮蔽下以及昌化江径流输沙的影响下,对昌化渔港的岸滩地貌及水下地形演变起着主要控制作用。在昌化渔港及其上游水域,沉积物净搬运趋势较为显著,有向外海搬运的趋势;此外,昌化江支汊河口泥沙亦基本向外输运;而峻壁角岬角处的近岸海域,泥沙则呈现自NE向SW搬运的趋势,并在昌化渔港外海形成一落淤中心;10m等深线海域,泥沙部分向湾内输移。沉积物输运方向和水流方向的分布具有相關性,反映昌化江河口泥沙输运以洪水季节强劲的径流输沙为主,径流自分汊口入海后,因过水断面突然展宽而流速减低,水流挟沙能力下降而使沉积物沉降下来;潮流进入河口,能量损失,顶托下泄径流,也是泥沙淤积的主要因素;枯季在波浪作用控制下,砂坝逐渐封闭口门,砂坝变长变窄。   3.设计方案
  根据当地风、浪、水流、泥沙、地质、地形等自然资料,考虑港区船舶进出方便、良好的掩护条件、适应远期船型发展以及减少港内泥沙淤积等因素,在口门提出了三个防波堤布置方案进行分析研究(见图2):方案一北防波堤长472m,堤头处水深-4.3m(85高程,下同),南防波堤长1028m,堤头处水深-3.5m,口门朝向为西北向;方案二北防波堤长771m,堤头处水深-4.3m,南防波堤长419m,堤头处水深-1.3m,口门朝向为西南向;方案三北防波堤长775m,堤头处水深-2.5m,南防波堤长817m,堤头处水深-2.8m,口门朝向为西向。
  渔港口门平面方案一 渔港口门平面方案二 渔港口门平面方案三
  图2 昌化渔港比选方案
  4.研究方法
  对于工程后的泥沙输运和岸滩演变,在此采用DELFT3D二维泥沙模型进行计算,DELFT3D是一套耦合波浪、流、泥沙输运与地形变化的模型系统,由荷兰著名的delft hydraulics开发,是国际上进行海岸动力地貌与工程研究的较为成熟的软件系统,也是目前最先进的模型之一,软件综合考虑了风能的输入、波浪的折射、绕射、破碎、底摩擦耗能、白浪、波-波相互作用等过程。
  DELFT3D中可以采用平面二维的,也可以采用三维的模型。其垂向坐标有Z坐标与SIGMA坐标可供选择。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平面二维的流场模型,其底摩擦系数采用谢才系数加以确定。对于波浪作用下的泥沙输运,其计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悬浮泥沙,一部分为推移质输沙。整个泥沙输运模型采用的为VAN RIJN的SEDTRAN模块。对于地形的冲淤变化,DELFT3D采用经过改进后的地形变化方程,在原有的欧拉方程的基础上加进一扩散项,以保证计算的稳定性。
  由于昌化港附近海域临近北部湾,潮流作用较强,在此考虑了波浪与潮流联合作用下的水动力、泥沙输运与海岸的演变过程,并根据实测资料,选取出现频率最大的四个浪向,即NE、N、SW与NW向,分别计算工程前以及工程后三个不同方案后在平均浪与风暴浪的情况下的向岸传播过程,以及这些波浪在向岸传播过程中波高分布、产生的波生流和相对应的泥沙输运与地形冲淤变化。本次计算中除考虑波生流外,还耦合了潮汐与潮流的影响,通过一个覆盖琼州海峡的大模型,并将大模型的计算结果插值到工程区小模型的外边界,采用调和常数或实时的水位对小模型的边界加以控制。
  参数选取,泥沙粒径参照本海区的表层沉积物调查结果,选取中细砂为代表,中值粒径为0.25mm。底摩擦系数中的谢才系数选取模型的缺省值,为65。
  4.1模型验证
  潮位验证见图3,潮流验证见图4。由潮位和潮流的验证效果来看,本模型基本能体现本区域的潮流动力,可以用于计算泥沙输运和岸滩演变。
  图3 潮位验证
  图4 潮流验证
  4.2计算结果
  通过模拟平均浪和风暴浪情况下的波高分布和泥沙输运发现,风暴浪和平均浪的分布规律基本相同(见图5)。现在SW向风暴浪为例来说明工程方案后的波高分布。由图5可知,SW向风暴浪向岸传播时,波高基本平行于等深线分布。方案一和方案三口门处的波高为0.6m左右,方案二口门处的波高0.4m左右,南防波堤堤头处的波高达到0.7m。风暴浪在南防波堤以南海域衰减较快,此处大部分区域的波高在0.5m以下,而在北防波堤以北的湾内衰减较慢,大部分区域的波高在0.6m以上。
  通过泥沙输运和岸滩演变数学模型将工程前后的各向波浪(NE、N、SW与NW向)作用下地形的冲淤变化剩以浪向频率进行加权平均叠加,得到地形冲淤的计算结果如图6所示。
  图5 SW向风暴浪波高分布圖
  方案一工程后各向波浪作用下累计的地形冲淤变化(m/a)
  方案二后各向波浪作用下累计的地形冲淤变化(m/a)
  方案三工程后各向波浪作用下累计的地形冲淤变化(m/a)
  图6 三个方案地形冲淤图
  5.研究结果
  (1)方案一工程后口门处和口门外的航道淤积强度在0.3m/a左右,而方案二和方案三口门处和口门外的航道淤积强度达到1.2m/a。方案一防波堤堤头处的冲刷强度在0.3m/a左右,方案二和方案三防波堤堤头处的冲刷强度在1.1m/a左右。各方案北防波堤以北的近岸海域冲淤幅度相差不大,强度在0.3m/a左右,而南防波堤以南的近岸海域淤积强度达到1.0m/a左右。各方案港池的淤积强度都小于0.2m/a。由此可知,各方案冲淤对比明显的区域在于口门和口门外的航道处。
  (2)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方案一、方案二和方案三的港池淤积强度分别为0.08m/a、0.07m/a和0.09m/a。口门以内的航道方案一存在0.14m/a的淤积,而方案二和方案三则分别存在0.31m/a和0.25m/a的冲刷。口门处的冲淤幅度方案一、方案二和方案三分别为0.16m/a、0.59m/a、0.87m/a。口门外的航道处淤积强度方案一、方案二和方案三分别为0.23m/a、1.12m/a、1.24m/a。
  (3)从地形冲淤变化的分析结果对比来看,方案一要优于方案二和方案三。
  6.讨论
  本文通过应用Delft3D波浪耦合数学模型,研究了昌化渔港区的泥沙运动特征,并对三个口门和防波堤设计方案进行了比选研究;结果表明,昌化渔港的泥沙输运主要受西南向浪的作用,方案一对西南向浪具有较好的屏蔽作用,其口门和航道的泥沙淤积强度最小。
  【参考文献】
  [1]罗刚,杨希宏.粉沙质海岸港口口门位置的选择.中国港湾建设,2003(3):10-13.
  [2]冯会芳,胡旭跃,张冠群.天津中心渔港进港航道尺度论证与航道泥沙回淤研究.水道港口,2009(6):170-175.
  [3]吕庆新,孙连成.天津港防波堤延伸工程口门方案研究.水道港口,2007(10):311-315.
  [4]陈衍顺.石狮市祥芝国家中心渔港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比选.水利科技,2007(2):32-33.
  [5]蔡学石,王永学.波流共同作用下威海中心渔港泥沙冲淤变化数值模型研究.中国水运,2011(12):70-72.
其他文献
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良好的管理方式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学习或者生活中所出现的错误,班主任需要怀着一颗爱心去进行教育,这样才能实现与学生在心灵上的相
【摘 要】供电企业为了给人们提供连续不间断的电力,需要提高10kV配电线路的供电可靠性。10kV配电线路为电力系统与电力用户之间的重要环节,保证电力用户供电安全、可靠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10kV配电线路在供电过程中,还存在着10kV配电线路跳闸的情况,给农村10kV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对10kV配电线路的分布特点、10kV配电线路跳闸的原因统计分析以及降低
一、案例背景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是需要人性关怀的成长者,班主任就是学生情绪的调控者,所以要科学适时地调控每一位学生成长着的心灵。教师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
英语素质教育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然而,要实现优化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优化教学
相互听课是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使教师的成长具理论与实践基础。
如何帮助一年级的孩子走好入学的第一步,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其一:用榜样引领;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或者表现好的孩子是学生身边的榜样。其二:用故事教育;用优美的故事进行教育或者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校园网发挥了愈来愈大的作用,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已由远程教育逐步进入高校校内,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老师推荐的《居里夫人传》。这本书使我被居里夫人刻苦的学习精神所震撼,给予我许多启示。书中让我触动最大的是居里夫人在巴黎求学的那一章。当时,她的经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