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风貌 美洲风情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dewei6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属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研习外国文学名著名篇,了解若干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培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文化心态。笔者希望在教学中能以“篇”带“本”,拓展学生阅读的广度与深度。
  关键词 教学设计;跨文化探究与研讨;以“篇”带“本”
  【单元解说】
  本单元围绕“多样的文化”这一人文主题选编的四篇课文,可以说是人类思想文化中的精华。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一窥欧洲、美国、拉丁美洲文学的面貌,领略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风情,感受人类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从而达成“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的语文课程目标。
  除了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外,本单元还对文学阅读与写作、跨文化专题研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有所涉及。本单元所选的都是小说,这就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密切相关。同是小说单元的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包括三篇中国小说和一篇外国小说。在完成本单元小说阅读鉴赏任务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联系学过的中国小说,比较中外小说在内容、主题、艺术手法上的区别和联系,增强文化理解力,发展批判性思维,树立文化自信。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观察学生阅读的兴趣点,组织学生开展跨文化探究与研讨,促进学习活动的深化。另外,这四篇小说都是中长篇小说的节选部分,有条件的话,可以联系整体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以“篇”带“本”,阅读整部小说,拓展阅读的广度与深度。
  本单元学习任务笔者计划预习安排三课时,授课安排九课时。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与内容
  1.学习目标
  (1)联系相关历史文化背景,感受小说中展现的不同时代、地域的社会生活和人类心灵,深化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认识;深入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风貌,感受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
  (2)把握小说中人物成长的精神轨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典型意义,侧重人物心理描写的赏析,挖掘作品的丰富内涵,深入探索民族心理、时代精神和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智慧。
  (3)感受小说多样的风格,从主题内容、叙事手法、语言风格等多方面入手,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成就,了解文学艺术手法的传承与创新。
  (4)探究作者如何通过作品展现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与思考,恰当评价其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学习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以及艺术化地表现生活,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小说元素,尝试创作小小说。
  2.学习内容
  (1)阅读与鉴赏:阅读《〈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复活〉节选》《〈老人与海〉节选》《〈百年孤独〉节选》,感受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从形象、主题、手法、语言等方面多角度鉴赏文学作品。
  (2)表达与交流:就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小说标题、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小说不同译本之妙、小说语言的暗示性等问题进行交流,借鉴课文的写作技巧,写一篇小小说。
  (3)梳理与探究:梳理小说反映的社会内容,深入探究民族心理、时代精神,探究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与思考。
  二、情境与任务
  1.学习情境
  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們需要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汲取人类的思想精华,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增强文化理解力。让我们以“多样的文化”为主题,一起感受外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接纳沉淀在外国经典作品中的人类文明成果,培养我们的“世界眼、中国心”。
  2.任务框架
  3.任务实施(课时安排:9课时)
  任务一:欧洲风貌
  第1、2课时
  活动1:走近作者
  (1)课前阅读《狄更斯传》([英国] 彼得·阿克罗伊德)、《托尔斯泰传》([法国] 罗曼·罗兰)。
  《狄更斯传》导读语:《狄更斯传》以狄更斯的去世开篇,又以其去世结尾,带领读者走过了狄更斯生命的那一个圈,和狄更斯一起哭、一起笑……
  《托尔斯泰传》导读语: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2)摘录与《大卫·科波菲尔》《复活》有关的作家经历、写作背景、作品风格、作品影响、趣闻逸事、社会风貌等内容,做成读书笔记。
  (3)班上组织一次以“我了解的狄更斯与托尔斯泰”为题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
  活动2:评选“课文最佳标题”
  (1)熟读《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复活(节选)》。
  (2)略读《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复活(节选)》的前后章节。
  (3)概括《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复活(节选)》的主要内容。
  (4)在完成以上任务的基础上分别给《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复活(节选)》拟写标题。
  (5)全班进行“课文最佳标题”评选。
  可从是否契合课文、是否简洁生动、是否吸引读者等角度考虑;评选《大卫·科波菲尔(节选)》的最佳标题时,还可以将《大卫·科波菲尔》原著中原来的标题“我开始独立生活,但我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展示出来一起参与评选,并思考教材编写者选编课文时为什么不使用“我开始独立生活,但我不喜欢这样的生活”这一标题。
  (6)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向教材编辑推荐关于这两篇节选课文的最佳标题,写清楚推荐的理由。
  活动3:把握人物形象
  (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2)根据图表内容,概述人物形象。
  你觉得他(她)是一个怎样的人,说出你的依据。   (3)熟读课文,联系原著,仿照下面的示例,写出上述人物在小说所反映的特定的时代中有着怎样的典型意义。
  示例:米考伯先生身上体现了爱慕虚荣、喜欢享受、缺乏责任心,但真挚善良、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代表着当时底层人民的道德品质和纯真人性。
  (4)小组讨论交流:如今,上述人物的经历和品质还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如果在高考作文中选用这些人物作为事实论据,分别适用于哪些话题?请将交流的成果以表格的形式加以整理。
  活动4:思辨
  英国现代小说家、批评家爱·摩·福斯特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两类,即“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是“基于某一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而成的”,性格简单、静止;“圆形人物”更类似于现实中的人,性格复杂且变化发展。福斯特认为,狄更斯的人物几乎全是扁平的,而托尔斯泰笔下都是圆形人物,“扁平人物在自身成就上是无法与圆形人物匹敌的”。对此,有些作家、评论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比如英国文学评论家理查·豪恩认为狄更斯的人物“取自生活”,他们不但是“现实各阶级的典型和精华”,而且还表现了不同的“个性”;英国作家雷克斯·华纳认为这种“扁平”和“圆形”的说法不合情理,“谁也不会认为一件雕刻品必须要比一幅图画高明”,“真正重要的是作为整体的作品所产生的效果,而深入透彻的心理分析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增添这种效果”。你觉得作家塑造的“扁平人物”是真实而有意义的吗?你是如何看待“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分类与价值的?结合本单元的具体人物形象谈谈你的看法。
  第3、4课时
  活动5:体会人称的妙用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复活(节选)》分别运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展开写作,请结合相关学习资源,体会人称的妙用。
  (1)结合这两篇文章,分别体会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在《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复活(节选)》中产生的独特效果。
  提示:除了体会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分别在这两篇文中的一般性作用时,还应特别体会《大卫·科波菲尔(节选)》中通过“我”这个孩子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人物和环境的特殊效果,特别体会《复活(节选)》中第三人称“他”对于描写聂赫留朵夫心理活动的特殊效果。
  (2)结合运用第一人称的经典文章(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和运用第三人称的文章(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体会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在写作时的优势与不足。
  (3)通过网上查找论文等方式探究:在选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写作时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并弥补不足。
  (4)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了解有限视角、全知视角的知识,了解有限视角、全知视角与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的关系。
  活动6:探究反复强调的细节之妙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复活(节选)》都运用了反复强调的细节来刻画人物,请结合课文探究反复强调性细节之妙。
  (1)分别摘录《大卫·科波菲尔(节选)》中多次写米考伯先生的衬衣硬领、文雅的气派、露出亲密的样子、“简而言之”的口头禅等反复强调性细节和《复活(节选)》中多次写马斯洛娃斜睨眼神的反复强调性细节。
  (2)结合课文,赏析体会这些反复强调性细节对于刻画米考伯先生、马斯洛娃形象的作用。
  (3)联系契诃夫的《变色龙》中多次写奥楚蔑洛夫穿脱军大衣的细节、多次写赫留金手指头的细节,进一步体会反复强调性细节的作用。
  (4)如果要以“老师的背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你将怎样运用反复强调细节写好老师的“背影”?将你的设计列成简短的提纲,再和同学交流。
  活动7:领略社会风貌
  《大卫·科波菲尔》暴露了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社会繁荣的表象下的许多问题,《复活》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沿的农奴制俄国的图画。请结合相关资源,领略十九世纪欧洲的社会风貌。
  (1)学生分别摘录《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复活(节选)》中暴露社会问题的内容。
  (2)学生仿照下面的示例作评点。
  示例一:《大卫·科波菲尔(节选)》中第4段,“童工中年级最大的那个奉命前来教我怎样干活”——表现了当时童工现象的普遍。
  示例二:《复活(节选)》中第57段,钱“会被他拿走的”——表现典狱长对穷苦囚犯的强取豪夺。
  (3)学生分别梳理《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复活(节选)》中暴露的社会问题,然后全班交流。
  (4)结合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身份,体会狄更斯、托尔斯泰在暴露的社会问题中寄寓的感情倾向。
  活动8:推荐喜欢的译本
  (1)找一个和节选的课文不同的中文译本,比较节选课文和另一译本在翻译同一内容时的不同之处,选出典型的五处。
  (2)分别对五处不同之处进行表达效果方面的评点。
  示例: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
  一个具有优秀才能和锐利观察力的儿童,既敏捷、又热心善感、身心两方面都很柔弱——对于这样的我,竟没有一个表示一点帮忙的意思,我总觉得有点奇怪。
  评点:课文“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和另一译本“一个具有优秀才能和锐利观察力的儿童,既敏捷、又热心善感”相比,语句更整齐,更流畅;课文“突然身心两伤”和另一译本“身心两方面都很柔弱”相比,表達的程度更深,“突然”一词也很好地表达了“我”猝不及防的感受;课文“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和另一译本“竟我总觉得有点奇怪”相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实在”“咄咄怪事”都有很浓的强调意味。
  (3)向其他同学口头推荐你喜欢的译本,说清楚你喜欢的理由。
  (4)从两篇节选课文中选择其中一篇完成此项活动。   任务二:美洲风情
  第5、6课时
  活动9:给作家写介绍词
  请对《老人与海》和《百年孤独》的作者海明威和马尔克斯进行口头介绍。
  要求:①口头表述,介绍词里不能出现太长的句子,不能出现同音歧义,否则影响听众对信息的理解;②至少运用一组整句,一个比喻,在介绍出作家的大致经历以及代表作品的同时,也要表现出自己的才情。
  准备活动:老师提前印发关于两位作者的相关经历介绍,并鼓励学生课外自己查阅相关资料,以求对两位作家有个充分了解。
  活动10:给旅游宣传片配音
  现在要给大家展示作品《老人与海》与《百年孤独》故事发生的环境,我們暂且把它们当做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请在教材中的节选部分选择里面的环境组成要素做成旅游宣传片,展示美洲墨西哥湾海边胜地的魅力和哥伦比亚马孔多小镇的神秘,并给这则宣传片配音,200字以内,尽量表现出原文的环境特点。提示:《老人与海》里的环境基本都是自然环境,如大海、鱼、船等等;《百年孤独》里的环境马孔多从与世隔绝到变了样,里面多是自己创造出的生存环境,如城镇、商道、巴旦杏等等。
  示例:给马孔多小镇遗址宣传片配音。
  【明确】各位先生、女士,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马孔多。这里是美丽宁静的世外桃源,也是魔幻奇特的神秘小镇。这里的花草永远飘香,这里的果木令人陶醉,每天正午的华尔兹音乐欢乐壮观。你可以到实验室里探索金银器工艺,也可以在街道上观赏吉卜赛人的神奇魔法,更可以戴好口罩深入小镇民众,听他们一连几个小时讲同一个笑话,看到别人梦中的景象。这清醒的梦幻绝对是你一生难忘的记忆。如果你够大胆,来尝一口这美味的粉红小鱼吧!
  活动11:了解文本情节
  请在认真阅读完《老人与海》和《百年孤独》教材节选部分之后完成下面的活动。
  (1)请用一个单句概述一下《老人与海》和《百年孤独》教材节选部分情节。
  (2)节选部分的故事,作者是怎样分层次讲述给大家的,请分层次具体概述每层情节。
  (3)节选部分的情节推进实质上是展示的人物与外部环境的一个冲突和命运,请按照每层的情节明确其主要冲突是什么,人物的命运又如何。
  活动12:揭秘人物形象
  (1)在节选部分作者的叙述和具体描写的蛛丝马迹里观察人物,对人物的形象特点做一个概括和分析。
  ①将两篇课文里涉及到的人物身份弄清楚,对应着文章情节,明确两篇文章表现的主要人物都有些谁。
  ②两篇文章的主要人物面对的分别是大海和马孔多的变化带给他们的挑战,请问他们都是以什么态度来面对,具体表现是什么,最后是什么样的结果。请给出文本依据。
  ③请从上述表现和态度中概括两篇文章的主要人物形象特点及典型意义。
  (2)请大家以大海为背景给桑迪亚哥画像,以神秘的马孔多小镇为背景给布恩迪亚画像,并分别为他们配一句属于他们的经典台词。
  (3)以“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为话题,比较两篇文章里的主人公,判断他们的孤独是哪一种孤独,描绘他们孤独的表现,并揭示孤独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联系我们自己,是否孤独?该如何面对孤独?
  (4)请以桑迪亚哥和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口吻给其他人写封信,表达他们渴望走出孤独的愿望。
  第7、8课时
  活动13: 别具慧眼识象征
  (1)AB组连线。
  先请将下面高尔基《海燕》中的意象与其象征义连线,初步感受象征手法在完整的文本中的运用。
  (2)两篇教材中的象征意义品味
  ①将同学分成A、B两组,两组分别寻找《老人与海》和《百年孤独》中的意象并结合文本意思以及写作背景探讨它们的象征义,整理好后每组分别请代表展示成果。
  ②请结合大家学过的使用过象征手法的课文来总结归纳使用象征手法后能达到的共同效果。
  活动14: 细味语言品同异
  (1)同(暗示性)
  ①精读《老人与海》和《百年孤独》节选的课文,大家会发现两篇文本的语言都富有强烈的暗示性,请将它们进行梳理,并依次进行整理。
  ②请将课文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暗示部分语言进行分享,并交待它的作用,补充出暗示性内容,让同学们一起体会暗示性语言的妙处。
  分享语句格式:《老人与海》或《百年孤独》中哪一句(段)运用了……方法,写出了……暗示了……
  示例:《老人与海》(节选)第3段
  这段文字运用比较和比喻的方法,描写鲨鱼游速之快,体型之庞大,牙齿之锋利,着力渲染它敏捷异常,凶猛异常,为下文描写老人与鲭鲨的搏斗作铺垫。在作者的笔下,老人面对有着强大战斗力的鲨鱼,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没有丝毫的紧张,反而异乎寻常地对鲨鱼充满了欣赏和赞美之情。“它的一切都显得无比美丽”“肚子是银白色的,鱼皮光滑漂亮”“它们游得那么快,体格那么强健,而且还全副武装,这样一来就所向无敌了”。这样写从侧面暗示,老人身经百战,技艺高超,不知与鲨鱼进行过多少次的搏斗,但未逢强敌,此次遇到一个真正对手,可以一展平生所学,因此内心里不仅非常平静而且自然地涌现出一种对对手的尊重和赞美。
  (2)异(语言风格)
  《老人与海》的语言主要是“冰山式”风格,含而不露;电报式风格,简洁凝练。《百年孤独》的语言摇曳多姿——时而简洁紧凑,时而铺张奇丽,既有庄严的叙述,也有轻松的幽默。请分别寻找最典型的例子并品析它的妙处。
  活动15:小说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艺术
  小说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篇课文是如何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
  (1)了解两篇小说中哪些人物形象和事件来源于现实原型和现实事件。可以教师提供,也可学生自行搜索展示。   比如:桑迪亚哥的原型是古巴老渔民富恩特斯,富恩特斯出海打鱼,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一副鱼骨架的事,以及海明威写的一则通讯报道;布恩迪亚的原型是外祖父马尔克斯上校和自由派首领乌里韦将军,他们经历了内战;丽贝卡的原型是马尔克斯的一个妹妹,她整天啃吃泥巴;还有许许多多彼此名字完全相同的亲戚,他们向来搞不太清楚幸福和疯癫的区别。在阿根廷南端的里瓦达维亚海军准将城,飓风把一个马戏团全部刮上天空,第二天渔民们用网打捞上许多死狮和长颈鹿……
  (2)这些有现实原型的事件,在写进小说中时,人物故事发生了哪些“变异”?如果直接将现实中的事件搬到作品中,与将现实事件“变异”后写进作品中相比,哪种效果更好?为什么?
  (3)两篇小说另外没有现实原型的事件中,人物故事在叙写和描写时是否也发生了“变异”?如果有,作者是怎样将其“变异”的?效果如何?
  (4)联系你学过的其他篇目,总结归纳小说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艺术。
  活动16:为人物写小传
  请在阅读完《老人与海》《百年孤独》后,选择里面你最喜欢的人物,为他写300字左右的小传;完成之后,在班上朗读交流,并在班级里评比出最符合原著的作品张贴出来或分享在班级公众号里。
  任务三:以写促读
  第9课时
  活动17:头脑风暴
  古今中外的经典巨著,我们往往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其故事原型,甚至有时候激发创作者灵感的只是作者在生活中所见到的一个场景甚至是头脑中的一个画面。例如《百年孤独》是基于马尔克斯所见到的一个老头带着一个小男孩去见识冰块的视觉形象,《安娜·卡列琳娜》则是托尔斯泰脑海中一个穿着黑衣服的女人形象。想要写好小说,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离不开生活给予我们的灵感。
  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曾经激起你强烈的情感冲动?有哪些片段让你印象尤为深刻?有哪些人曾让你产生过强烈的好奇?请把它们记录在纸上。并从中选取一个最让你有创作冲动的与同组同学交流。
  活动18:技巧借鉴
  梳理《大卫·科波菲尔》《复活》《老人与海》《百年孤独》的内容与叙事技巧,看看这些经典能为我们的小说创作提供怎样的借鉴。
  活动19:提纲编写
  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学习与借鉴本单元四篇文章的写作技巧,进一步编写写作提纲。思考并确定如下问题的答案:
  ①小说要反映怎样的主题?
  ②小说的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分别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③小说要设置怎样的冲突?人物面临冲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最终结果如何?
  ④采取全知视角还是限知视角?
  活动20:创作展示
  (1)完成小小说创作,并在全班展示交流,进一步修改。
  (2)可以参考下面的评价角度,小组讨论制定小小说评价量表,并完成对小小说的评价。
  (3)将每组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在全班范围内进一步交流学习。
  三、学习资源
  1.基本资源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2.辅助资源
  (1)《狄更斯传》([英]彼得·阿克罗伊德)
  (2)《托尔斯泰传》([法]罗曼·罗兰)
  (3)《大卫·科波菲尔》
  (4)《复活》
  (5)《老人与海》
  (6)《百年孤独》
  (7)《变色龙》([俄] 契诃夫)
  (8)《我的叔叔于勒》([法]莫泊桑)
  四、设计说明与评价建议
  1.设计说明
  (1)任务一:欧洲风貌
  活动1,让学生阅读内容生动、可读性强的传记,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近作家作品,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经典的兴趣,也为深入阅读文本提供知识储备。
  活动2,让学生在完成“最佳课文标题”这一核心活动中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节选内容的前后情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锤炼标题的能力、鉴赏语言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与人进行有效地交流。
  活动3,让学生通过与人物形象相关的系列活动,多侧面地鉴赏人物,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和典型意义,体悟人物超越时空的价值,培养学生以读促写的能力。
  活动4,这是活动3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旨在让学生站在更高的理性的层面来鉴赏人物形象,体悟作者塑造人物的匠心,也让学生了解一些人物鉴赏、文学评论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活动5,让学生通过人称这一角度,体会这两篇小说及其它作品在叙事方式方面各自的妙处,体会作者根据不同的写作内容进行不同构思的匠心,并让学生了解有关叙述视角的知识,提高学生鉴赏小说的理论水平。
  活动6,让学生通过鉴赏反复强调性细节,感受两篇小说共有的突出的写作共性,感受反复强调性细节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妙处,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活动7,让学生通过“领略欧洲风貌”这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了解这两篇现实批判主义作品的感情倾向,了解两位作家分别在各自的作品中表现的人道主义精神,理解作品的丰富意蕴,深入探索民族心理。
  活动8,让学生通过“推荐喜爱的译本”这一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延伸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开阔学生视野。
  (2)任务二:美洲风情
  活动9,给作家写介绍词,直接目的是了解作者,也为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养成有意识的积累习惯,广泛涉猎,只要是古今中外好作品优秀作家,与之有关的都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去积累,打开眼界。同时将积累的知识用口头语言表述出来,训练口頭表达能力。
  活动10,给旅游宣传片配音,直接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阅读文本时,能感受到文本突出的主要环境特点。创新设置情境,培养学生有目的地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和写作表达的能力。   活动11,了解文本情节,直接目的是了解文本故事,明了作者的情节设计思路。先全文概括,再分层概括,不拖沓,不遗漏,让学生训练概括能力的同时,学习写作时如何把握整体思路和局部内容之间的关系。
  活动12,人物形象揭秘,直接目的就是对小说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及典型意义进行把握。一步一步,从身份到行动,从外在表现到内在心理,深入文本,真正把握住不同人物最独特的核心特点,把握不同人物身上的共同特点以及作者塑造主人公的典型意义,思考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活动13,别具慧眼识象征,这两篇文章都突出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也是这两篇文章最重要的一种手法,此活动的目的就是深刻领会作者运用象征所达到的目的,了解课文的时代意义和美洲社会风貌。
  活动14,细味语言品同异,直接目的是让学生品味两篇文章的语言,了解他们的共同点暗示性,即言外之意,也了解到两位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并能进行鉴赏。
  活动15,小说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艺术,直接目的是了解通过不同的创作手段都能达到小说高于现实的目的,提高学生关于创作的认识。
  活动16,为人物写小传,目的是通过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鼓励学生多读好书。
  (3)任务三:以写促读
  活动17,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灵感,找到最能激發自己创作欲望的场景、片段或人物,为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活动18,通过讨论进一步学习领悟小说的写作手法与表达技巧,既是对前面学习的回顾,也能为学生写好小小说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储备。
  活动19,让学生在深入思考后完成提纲,将思维的火花延伸为创作雏形。
  活动20,让学生在展示与互评中感受到创作的愉悦,在品鉴中进一步了解一篇好的小小说的标准,在交流学习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2.评价建议
  本单元内容涉及“外国作家作品研习”“文学作品阅读与写作”“跨文化专题研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等多个任务群。
  本单元教学评价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能否联系文本和时代背景准确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能否从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叙事手法、语言风格等多方面鉴赏小说;能否以开放的态度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从作品中读出现实意义;能否与学过的中国小说或其它具有可比性的外国小说进行比较,发展批判思维;能否以节选的课文带动整本书阅读,拓展阅读的深度与广度;能否以写人物小传、写小小说之类的写作活动带动、加深对本单元理解与鉴赏。
  [作者通联:湖北公安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课程思政背景下,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根源不在于教法,而在于教学内容的确定,在于发挥“教材”“教师”与“教法”之间的基础作用,在于语文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陶行知先生倡导教育的生活化,为语文课程思政提供“生活化”路径。语文教学中,抓住一个基本点,把握两种关系,在言语实践中求真,处理好教材的“范式”与“变式”、生活的“入世”与“出世”,让语文课程思政成为“有米之炊”。  关键词
期刊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是帮助文字精确记录语言的结构、停顿和语气,记录语言的性质和作用等。国家规定了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然而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人们为了更精准地表达,约定俗成了一些标点符号较为特殊的用法。特别是新高考试卷,强调解决问题的情境化,连续出现关于标点在语境中用法的命题。部分老师在教学中未能讲清这些标点符号在不同语境中的特殊用法,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标点符号在不同语境中
期刊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质疑、探究、批判的热情,不断拓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批判”,让学生在对文本的“批判”中不断发展批判性思维,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中国建筑的特征》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已然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是要求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
期刊
摘要基于评价指南的语文教学实施路线是否正确,教学策略是否恰当,这需要实践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是检验的关键。因此,教师需要以评价指南和新课标中的语文素养为依据,制定学习评价量表,诊断教学,进而改进教学。文章从学习评价量表的制定、学习评价量表的应用及学习评价量表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学习评价量表;制定;应用;意义  2021年3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制定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从评价的
期刊
摘 要 “藏息相辅”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语文的学科特点、语文教学的现状以及语文课标呼唤教师挖掘传统教学思想,从传统思想中吸收精华,把“藏息相辅”的思想融贯到语文学科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大语文课程观”指导语文教学实践,让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从而推动学生终身发展。  关键词 藏息相辅;大语文;语文教学  一、沧海拾遗珠——“藏息相辅”的思想分析  我国古代教育史上著述最早、内容最完备的教育理
期刊
摘 要 高考作文考什么,是我们研究高考,做好备考工作绕不开的话题。了解高考作文题的价值取向是了解命题的起点,也是破题的密钥。笔者认为高考作文题的价值取向是立德树人。基于此,本文以2021年高考全国卷和新高考卷四个作文题为研究对象,细析其价值取向并试图找到破题技巧与备考启示。以期提升高考作文备考工作效率。   关键词 高考作文;备考;价值取向;立德树人   “分析”与“整合”是构成周密逻辑的两种
期刊
摘要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思维的参与程度决定了语文学习的质量。教师可从想象、思辨、迁移三条思维路径对传统的教学活动进行优化改进,让想象性思维外显化,让思辨性思维结构化,让迁移性思维情境化,设计以“学”为核心的语文学习活动,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参与性,促进其对文本理解、学科知识和方法的有效建构,切实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思维建构 ;语文学习活动;文本参与  一、语文学习活动反思  1.传统语文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推广,语文测评出现了三个新动向: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从教考分离走向教考一致、从机械问答走向情境创设。发挥语文测评的导向功能,撬动语文教学变革的杠杆,有利于形成语文测评和语文教学的合力,推动语文学科育人方式变革,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测评;素养本位;教考一致;情境创设  评价的过程即学习的过程。纸笔测验作为当前被普遍采纳的主要课程评价方式,应当发
期刊
摘 要 文言文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言”“文”分离,运用“三层六级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能够整合文言文教学繁难杂乱现象,很好地解决“言”“文”分离的困境,辅以适宜的教学方法,能够整体地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言”“文”分离;层六级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文言文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的一种文体,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都是历久传诵的经典名篇,是中国文化及文学的宝库。这些文言文都是
期刊
摘 要 笔者在《劝学》《师说》的学习任务群中,设计了四种学习性写作活动,即感知与梳理(概写行文思路)、鉴赏与运用(仿写名句事例)、探究与交流(补写文本结尾)、拓展与提升(评写思辨片段)等,让学生的读写活动深度融合,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读写融合;感知梳理;鉴赏运用;探究交流;拓展提升  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尤其是学习任务群的介入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写作不再是阅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