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部分特殊用法简析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lin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是帮助文字精确记录语言的结构、停顿和语气,记录语言的性质和作用等。国家规定了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然而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人们为了更精准地表达,约定俗成了一些标点符号较为特殊的用法。特别是新高考试卷,强调解决问题的情境化,连续出现关于标点在语境中用法的命题。部分老师在教学中未能讲清这些标点符号在不同语境中的特殊用法,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标点符号在不同语境中不同用法的正确把握。
  一、问号
  1.主谓倒装的疑问句,问号不能用在中间,只能用在句末。如:
  “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咚咚咚”地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
  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倒装在前的谓语部分“到底去不去呀”,尽管有疑问“去不去”,且是全句的表意重心,但就句子来看,只有表述到“小祖宗”这儿,全句才结束,才算一个完整的问句。问号作为句末标点,自当用在句末。表述到“去不去呀”这儿,只是全句内部的一次停顿,当用逗号。
  主谓倒装的感叹句,感叹号也应用在末尾,中间用逗号。如:
  真精彩啊,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烟花!
  其道理同前所述。
  2.选择关系的问句中,问号用在最后一个分局末尾,前面的分句末尾用逗号。如:
  诗中记叙的这场战争究竟是真实的历史描述,还是诗人的虚构?
  上面这一选择性的问句直到“还是诗人的虚构”才算问完,也就是到这里才算句末,所以最后一个分局末尾用问号(句末标点)。一般状况下,在向对方提出一连串问题时,语气较为急迫,中间的停顿不可能长到用句末标点;因为是在发问,也应给对方留下一定的思考时间,中间的停顿也不可能短到只用顿号,所以前面的分句末尾应用逗号(句内标点)。
  三、顿号
  1.不定数(约数)的两个数字之间不用顿号等标点符号,不是大约数而是相邻的两个数字中间要用顿号。如:
  (1)对面走来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
  (2)请高三年级的七、八班的同学到操场集合。
  (1)句所说的小女孩的年龄既不是“七岁”,也不是“八岁”,而是在“七岁”“八岁”之间。这里“七八”是一个数,一个约数,一个词语(临时性的),不能拆开为“七”“八”两个词来分别理解,所以中间不能用顿号等标点符号隔开。
  (2)句中间“七”“八” 分别是两个班级的代号,代表着两个各自独立的数字,是两个各自独立的词语(数词)。在形式上,为了表明这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数字,须用相应的点号将其隔开;在表意上,为了让两个班的同学听得或看得清楚,也须在两个数字中间作短暂的停顿。
  2.并列词语之间带“啊”“哇”啦“呀”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如:
  雁荡山梦幻般的胜景,飞瀑啊,怪石啊,奇峰啊,令人目不暇接。
  “飞瀑”“ 怪石”“ 奇峰”这些并列词语后面带上语气词“啊”之后,语气略要拖长,语速放缓,故要用停顿稍长的“逗号”,不能用停顿极短的顿号。
  3.并列的成分如果完全由帶引号或带书名号的短语组成,那么并列的成分之间不能用顿号隔断。如:
  (1)课文《拿来主义》中的“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等,分别比喻什么?
  (2)第五册中《阁夜》《旅夜书怀》《客至》《咏怀古迹》《登岳阳楼》都是杜甫后期著名的律诗代表作。
  引号、书名号和括号本身在视觉上具有分隔作用,在语气上具有停顿功效。在这里,一连串的引号或书名号,完全具备“顿号”的分隔和短暂停顿的作用;在书写上,更可以避免“满纸黑瓜子”,而使卷面干净整洁。
  但是,如果在这类并列成分之间还有其他的成分,则仍需要使用顿号。如:
  办公室里订有《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和《中国教育报》)。
  上句中《人民日报》之后加有括号内注释“海外版”,结构与表意稍复杂。书名号所具有的较强的分隔和停顿功能在这里不能满足需要,在其间加上顿号即可。
  4.并列词语作主语或补语时,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如:
  (1)苏绣,湘绣,蜀绣,粤绣,是中国四大名绣。
  (2)迟子建的文章写得生动,深刻,隽永。
  主语是句子陈述的对象,在表达时应突出强调,语速较缓;补语的作用是补充说明,在表达时更应强调突出,语速舒缓。所以作主语或补语的并列词语之间不能用顿号,而要用逗号。
  四、引号
  1.凡是把引用语作为作者自己话的一部分, 如果引用语末了的点号原文是问号或感叹号,则要保留引语末的问号或感叹号。如:
  (1)一位长者“你会成功?”这句轻蔑的话,激起了郎朗无穷的斗志,而使其最终赢得了“世界钢琴王子”的美称。
  (2)鲁达走到门前,叫声“郑屠!”
  在这里,之所以要保留引语末的问号或感叹号,是为了原滋原味地保留引文的语气。第(1)句去掉问号后,“你会成功?”就成了一句肯定的、鼓励性的话,与句中“轻蔑”的语气完全相反;第(2)句去掉感叹号以后,就成了一般陈述语气,引语中的强烈情感就不能完整地传达出来。
  2.如果引用的话连着好几段,每一段开头用前引号,而只在引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末尾才使用后引号。
  在每一段开头用前引号是想提醒读者引文还在继续。因为所引述的文字较长,连着好几段,如果不用前引号,读者读着读着,就可能认为所读的内容出自作者本人。只在引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末尾才使用后引号,是因为到这里引用才结束。
  五、破折号
  破折号前的标点是问号、感叹号的要保留,其他的则不用保留。如:
  (1)今天你去上海?——锅里的水开了!
  (2)2010年珠海国际航展太精彩了!——请把门关上,太冷了。
  (1)(2)两句中的破折号均表示话题的转换。(1)句中破折号前的问号如去掉,“今天你去上海?”这一问句就变成了祈使句,句子的意思就完全改变了。同理,第(2)句如果去掉破折号前的感叹号,就不能明确表达作者强烈的赞叹之意。
  [作者通联:湖北公安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作,但人们对于“桃花源”存在的真实性却存有很大争议。本设计通过分析关键字词,了解背景知识,把握故事情节等方法,揭示《桃花源记》这篇文章虚实相生的写作秘妙。理解作者寄托其间的思想情怀。  关键词桃花源记;虚实相生;思想情怀  一、 设计思路  《桃花源記》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他的《桃花源诗》作的序,入选《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本设计从“情节之虚与名物之实”“
期刊
摘要《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的行为动因较多被归纳为乡村女性习惯和迷信思想浸染,而从个体心理学角度解读《阿长与〈山海经〉》,分析阿长的个人特质,会发现应对个体自卑感,寻求补偿感、认同感与超越感是影响阿长行为的另一原因。幼年的“我”不能理解阿长行为动因与行为逻辑,人到中年、饱经世故的“我”终于达成对“往日阿长”的理解。理解使得阿长形象的书写超越了个体的“自卑”,阿长形象客观上也成为旧中国女性的一种集
期刊
摘要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首次将《烛之武退秦师》明确表述为史传文,同时赋予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与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重任务。在其教学过程中,要关注课文、教材与文化三维要求,切实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史传文的能力与方法,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史传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云:“史者,使也。执笔左右,使之记也 ”,又云:“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于后。”[1
期刊
摘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课前的助读系统上设置多种形式的预习以期达到学生自主预习的高效化。在包括预习提示、注释、练习、单元导语等在内的教材助读系统中,预习提示呈现为课文之前的一段引导说明性质的文字(包括课本的提示与教师的语言提示),与文献中目录的作用与形式有很大的相似性。发展完备的目录学方法在知识掌握、内容概述与主旨提炼中对语文课前的预习提示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目录学;预习提示;导读  “目
期刊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材、语文教师与学生都存在“二重性”现象。语文教材既是“潜在文本”又是“现实文本”,从“潜在文本”变为“现实文本”才意味着文本价值的实现;语文教师既是“信息接受者”又是“形式发现者”,只有从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变为“形式发现者”,语文教师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学生既是“阅读者”又是“学习者”,学生在“阅读初感”的基础上实现认知的二次飞跃,语文教学的目标才能达成。  关键
期刊
摘要语文深度学习强调语文知识的运用和理解,提倡用高阶思维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怎样的课堂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呢?以宁鸿彬老师执教的《皇帝的新装》为例,笔者试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结果四个方面分析宁鸿彬老师这堂课“深”在哪里。  关键词深度学习;《皇帝的新装》;语文教学改革  深度学习也被译为深层学习,是美国学者费伦斯·马顿(Ference Marton)和罗杰·萨尔
期刊
摘要全国卷高考作文的命题强调“青春接棒,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体现高考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和为国选材的根本任务。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题“体育之效与强弱之辩”紧扣当下时政热点,体现守正的命题基调;思维链条相扣纵深,立意角度多元共生,具备思辨的命题倾向;形态呈现不拘一格,素养考查灵活生动,彰显灵动的命题特质;内涵格调意蕴深远,号角吹响催人奋进,倡导高远的命题风格。  关键词体育之效;强
期刊
摘要诗词是语言艺术的特殊形式,拥有鲜明的审美特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诗词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论述了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有效途徑,期望对促进学生审美素养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美育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实施,高中语文教学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将美育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化推进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内容
期刊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和知识面,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水平,进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然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为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传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结合课内外阅读来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本文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结
期刊
摘要课程思政背景下,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根源不在于教法,而在于教学内容的确定,在于发挥“教材”“教师”与“教法”之间的基础作用,在于语文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陶行知先生倡导教育的生活化,为语文课程思政提供“生活化”路径。语文教学中,抓住一个基本点,把握两种关系,在言语实践中求真,处理好教材的“范式”与“变式”、生活的“入世”与“出世”,让语文课程思政成为“有米之炊”。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