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剧《智取威虎山》看戏剧的红色文化外宣策略

来源 :戏剧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ruidao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剧是中华文化独有的艺术瑰宝,历代传承造就经典无数.“红色经典”《智取威虎山》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样板影响力,成为当时对外宣传红色文化的一面旗帜,是“走出去”的领头作品.以《智取威虎山》为个案,反思中国戏剧走向世界过程中红色文化元素的外宣策略,有助于更好地传递红色文化内涵,阐释中国精神,铸就中国辉煌.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域“红色题材”舞剧创作脉络以及创作背景进行回顾,分析创作特点、总结创作规律,同时以历史发展的视角解读东北地域“红色题材”舞剧创作中的人与事,以自我言说的方式阐述东北地域文化,为东北地域舞剧的创作研究开辟探索的路径.
现代俄语笑话是俄罗斯民间创作的一种言语体裁.笑话的初始状态为口头传播,其书面形式是口头笑话的固化.本文认为,现代俄语笑话的体裁特点表现为匿名性、再生性、多版本、适切性、表演性、文本系列化、人物模式化、内容狂欢化、内容的虚拟性、语义结构的双重性等方面.近年来,笑话作为一种体裁,还从现实交际空间延伸至虚拟交际空间,由此产生出一些新的特点.
本文从汤姆·斯托帕德的保守主义思想出发,并对《阿卡狄亚》的空间叙事策略进行分析和解读,最后从人类的生存困境、世界的不确定性和保守主义观念下的人生哲学三个层面,阐述戏剧《阿卡狄亚》所蕴含的哲思和意味.
在中国,鬼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从明代开始,昆曲艺术家笔下就塑造了众多的鬼魂形象,这些鬼魂形象颇具有超自然力量和奇幻色彩,是昆曲艺术家们“以虚写实”艺术手法的独特表现.鬼魂形象的塑造不但丰富了昆曲艺术中的审美意象,而且还折射出人们的心灵所感,具有极强的表意功能.本文通过例举昆曲艺术中生动诡谲的鬼魂形象、探究昆曲舞台奇幻独特的艺术呈现来表达其“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蕴,体现了我国古代观众好奇尚怪的独特审美心理体验.
杜子春的故事来源于印度,经由玄奘记述后,自唐至清被数次改编.岳端创作的戏剧《扬州梦传奇》也是杜子春的故事的流衍,其中杜子春的形象构建与之前相关作品都不同,杜子春具有凡人和仙人双重身份,在这两种身份的转换中,杜子春经历了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最终携妻重登仙途.与此同时杜子春形象的构建与满族贵族岳端深厚的汉学素养和自身跌宕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一般认为史诗性与民族性是红色文艺作品的重要表征,而歌剧作为一种现代美的综合形式则是这一表征的极佳载体.广西艺术学院创制的壮族歌剧《拔哥》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史诗性和民族性的文化底色,同时也渲染了浓重的红色蕴含.本文试图从创作和接受的二维视角深度解析该剧在现代语境下所彰显的史诗性和民族性,力求凸显当代少数民族红色主题歌剧的创制路径.
《陆游与唐琬》是当代诗化越剧的开山之作,该剧在人物塑造、舞台表达等方面有全新的抒写,基调凄美却又有所克制.去年该剧的重新搬演,演员在舞台上褪去真正的自己,扮演着熟悉而又陌生的人物时,那份重逢的激情似乎已经无法支撑起对人物纯粹的理解.透过这种舞台的陌生感,人物的距离感,似乎证实了一种孤独的表达.本文将越剧新版《陆游与唐琬》置于当代创作语境下,重新审视了该剧的主题表达,阐明其在人物塑造、身体表演、情节架构等方面对传统爱情悲歌主题的突破,通过对人生悲情主义的解构,全新表达了个体生命的终极孤独.
本文通过文献调研法,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戏剧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阐述了图书馆参与戏剧文化资源推广的深远意义.新媒体平台结合新技术手段促进戏剧文化资源挖掘、整合、组织转化为数字空间资源建设,提出通过图书馆搭建校企、校内合作,强化主体多元化,加强拓展戏剧文化受众群体等,利用新媒体平台推进文化传承的思考.
2019.1.14rn张曼君《花儿声声》创作谈.在张曼君的导演艺术中,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倾向让她在常规的情节叙述中,将人们心灵或脑际生起过的人性幽微放大,甚至成为特定的场景铺排,让魔幻化的生活真正成为情感心理的抒发,实现戏曲对情的淋漓挥洒,由此消减了现实琐碎带来的熟悉感,达到戏剧间离带来的陌生感.这种在陌生和熟悉之间的情感,成了人性审美的基调,规避了现实题材固有的平庸趋向.《花儿声声》中让人赞叹的一女二男的夜半对歌,实际就是古已有之的魔幻技法在现实题材中的应用,当然那种在响马土匪的混乱中,一顶大红轿前二人
期刊
二人转:满汉文化融合的东北民族戏曲(上篇)rn二人转,于清雍正朝在辽宁锦州诞生后,以坚毅的艺术生命力,顽强地在东北黑土地上风风雨雨流传了三个世纪.在这漫长的流传岁月里,人们对它有褒有贬,更多的是赞美喜欢与关爱扶植.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说它“好比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美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的玫瑰花”.又因其根底基因是东北传统民族的粗犷而豪放、刚健而诙谐的生命品格,很多人都赞美说它是东北汉族农民文化艺术.这一说法得到了世代人的公认,并一直传颂至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