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律要赋予学校必要的惩戒权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son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校园欺凌恶性事件频发,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为此,教育部专门发布相关指导文件,各级各类学校也大力改进学校治理,全力防范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但是,校园欺凌现象并不是简单的学校治理或者学校德育不力的原因,还可能有着教育法律理念方面的原因。
  校园欺凌事件,本身只是学校德育问题中的冰山一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施暴者,不可能一下子就从一个正常的学生突然转变成暴力行为的实施者。青少年犯罪预控的相关研究表明:校园欺凌的施暴者大都是从不良行为逐渐发展到严重不良行为,最后才发展为大肆实施校园欺凌行为的。
  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同时还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我国刑事责任年龄为14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除非实施严重刑事犯罪,否则不能开除,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几乎都没有达到14岁。也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实质上并不具备开除学生的权力。同时,虽然《义务教育法》明确赋予了学校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权,但批评教育本身并不等于实质意义上的惩戒权。实际上,基于当前中小学巨大的学生安全压力,教师也因担心学生离校出走等原因,很少采取批评教育。另外,在我国其他重要的教育法律中,如《教育法》《教师法》等都没有对教师授予惩戒权的明确规定,以致于我国法律界部分学者认为中国教师惩戒权并无直接法律根据。
  教育法律的本意是保护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和人身权利,但最终导致的结果却是:第一,教师不具备对学生的实质惩戒权,最多也只能是无关痛痒的批评教育;第二,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几乎不会因为自己的不良行为付出实质性代价;第三,被欺凌学生很难受到实质性保护,并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对被欺凌学生的双重伤害。具体来看,相关教育法律理念的问题主要在于:
  其一,教育法律忽视了教师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需要具有适度的教育强制权。教育法律视教师为强者,注意削弱教师的惩戒权,目的是保护学生不受教师伤害,但是,学校作为教育场所,教师本身要维护校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如果学校和教师不具备必要的强制权,既很难制止和惩戒施暴者,也很难保护被欺凌者。事实上,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的教育权力相对疲软,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连自己都保护不了。
  其二,教育法律保护了校园欺凌中的施暴者,而对受害者造成了雙重伤害。当前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中,法律界总是习惯于保护施暴者的受教育权,认为施暴者在学校教育面前是弱者。事实上,在青少年群体中,这些校园欺凌中的施暴者是强者,而被欺凌者才是弱者。教育法律一方面保护施暴者,学校不得开除;另一方面,施暴者极少被转班或转学,所以受害者在学习和生活中必须与施暴者相处,只能选择与施暴者和解。
  其三,教育法律没能意识到学校规范的重要性。虽然部分学生违法,但校园却成为法外之地,学校处理校园欺凌事件并没有实质性权力,一般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同时,在我国现行的治安管理惯例中,校园欺凌事件即使报案,也大多会交由学校自行处理。这也导致了相当比例的校园欺凌受害者选择沉默,因为报告了也没用。如果按照美国的法律,我国相当多的校园欺凌的施暴者都会被送进监狱。但在我国当前的法律体系中,严重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施暴者,很大一部分并没能受到应有的惩罚,受害者也没有得到有力的保护。
  其四,教育法律实际上构成了对施暴者的纵容性伤害。青少年在犯错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必要的外在规范和强制制止,就会导致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形成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奖励性强化。如果校园欺凌事件不能得到有效处理,施暴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惩罚,只受到学校不痛不痒的说服教育,那么实际上是在变相纵容或鼓励施暴者进一步实施校园暴力,升级校园暴力侵害程度,以致于最终沦为违法犯罪分子,危害社会和他人。
  为了保障校园安全,进一步提升学校立德树人的质量,在未来的教育法律基本理念层面,需要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首先,保护未成年人中的弱者应当成为教育法理的必要构成和基本常识。未成年人的法定犯罪年龄应当降低,当前我国社会中屡屡发生14岁以下未成年人的严重恶性犯罪事件,对社会负面影响极大,但我国刑事责任年龄是14岁,所以这些严重犯罪分子实际上并没有承担刑事责任。针对当前的学生发育情况,未成年人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应适当降低。
  其次,必须赋予学校教育建构安全校园的基本权力,这是教育法理的必要构成部分。施暴者必须付出代价,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奖励性强化必须扭转为惩罚性强化。朋辈影响对青少年成长非常重要,如果校园欺凌的施暴者不需要付出代价,必然出现更多的效仿者。很多国家都明确规定对于校园欺凌施暴者,可以视具体情况对其实施停课、调换班级、命令转校等措施,还可以采取责令退学的处罚措施。我国也可以探索对德育后进生实施一些强制性措施。
  最后,教育法律要尊重中国传统德育中防微杜渐的智慧,赋予学校必要的惩戒权力,防范和矫正德育问题学生。校园欺凌施暴者的行为大多都是长期积累演进的结果。所以学校德育需要防微杜渐,注意转化和矫正德育问题学生,通过合法手段,改进其道德认识和基本品质。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法律必须明确学校的必要惩戒权力和过度体罚的界限。如果仅停留于禁止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教师既不具有必要的教育强制权力,同时也很难实现防微杜渐的德育理念。基础教育有其公共性的基本性质,必须注意保护基础教育本身的道德性,重点保护未成年人中的弱势群体,矫正未成年人的反社会行为倾向,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冉亚辉,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主任】
  责任编辑︱赵 庭
其他文献
2月5日至7日,教育部副部长李晓红率团出席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九个人口大国2030年教育部长级会议。李晓红在会上作了发言,重点介绍推进2030年教育中国战略与行动。他指出,中国目前正在制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今后将从三个方面采取行动落实2030年教育目标:一是夯实基础,扩大普及面,推进全民终身学习。二是先补短板,确保底线,促进教育公平包容。三是能力为重,提高质量,增强教
近日,两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冠军、天才少年付云皓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人物》记者的专访以“奥运天才坠落之后”为名,引发了付云皓的自白书《我没有坠落,我正在脚踏实地处》。不少人批评记者已经先入为主,将在二本院校任教的付云皓视为“坠落者”,无论他如何表现都会写出一个类似“伤仲永”的故事。在自白书中,付云皓用提出孪生素数的张益唐先生的例子来提醒记者,过平淡的生活未必意味着学术能力差,更不能将之等同于人
中国德育:徐书记您好!我们了解到临川区正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工程"。为什么要实施这一工程?徐红梅:临川素有"才子之乡"的美誉,临川教育是临川一张靓丽
研究表明,校长在提高学校学生表现、促进学校长效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领导力型校长更是如此。目前,美国伊利诺伊州率先启动校长
当谈及学校德育的问題时,人们常提到“5 2=0”。那么,“5 2”真的等于“0”吗?如果不等于“0”,原因何在?如果等于“0”,又意味着什么?如何破解这一问题?  “5 2=0”作为一个命题,其成立的前提假设是:一是社会德育与学校德育是完全割裂、二元对立的,两者的教育力量是对等的,而且学校发挥的是正向功能,社会的影响是负向的。二是学校德育相对于社会、家庭而言,并未发挥主导作用。三是学生的道德判断、
<正>中国德育:张局长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近年来,在"奠基未来"区域特色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三结合"教育逐渐被打造为天津市和平区的育人名片。新时代,"三结合"教育
几年前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比较中美两国家长在孩子吃饭一事上的不同态度和做法,觉得颇有意思。后来又发现有人讨论“吃饭教育学”。作为一个在美国工作生活二十余年的华裔教育工作者和一个五岁孩子的父亲,我对这些讨论深有感触。  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文化的两大代表在食文化上确实存在巨大差异。中国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父母对孩子吃饭的重视无以复加。中国多数家长都尽其所能保证自己的孩子吃饱吃好。中国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大
临川是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的故里,是名副其实的戏都。抚州采茶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抚州人的骄傲,传承采茶戏是每一个临川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的
天津市和平区昆明路小学坐落在天津五大道风景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积淀。步入新时代,学校站在更高的起点,精心实施“五个一”工程,有效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共育,培养有理想、有见识、有胸怀、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学生成就出彩人生创造最大的可能。  创建一座校园党史馆,  培植理想信念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要培养时代新人,必须要培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本研究在国外批判性思维测评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我国中小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结构和测评问题,以及批判性思维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以期对我国中小学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测评和培养有所助益。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包括寻求真理、思想开放、分析能力、系統化能力、推理的自信性、认知成熟度六个维度,能显著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寻求真理、思想开放、推理的自信性更多表现为学生的一种个性倾向,在更深层次上可能与人格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