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让学生喜欢上高中政治课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mbk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中学生普遍对高中政治课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学生对政治科存在偏见,认为政治科是副科;二是思想政治课总被社会上的人认为是“考前背多分”,助长了学生对政治课的错误认识,直接影响到教学;三是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六年了,但是应当承认还有一定比例的教师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课堂教学方法依然陈旧,还是“一言堂”、“满堂灌”,根本没有学生说话的余地。
  那作为政治教师,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搞好政治课的教学工作,让学生喜欢上高中政治课呢?我认为,出路就在于更新教学观念,把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变成一种轻松、愉快、情趣盎然的教育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就如何让学生喜欢上高中政治课提出笔者的看法。
  
  一、要让学生喜欢政治老师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喜欢哪位老师,就喜欢上哪位老师的课。那政治教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呢?首先教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师德、大方的衣着等;其次教师要做到在课堂上是良师,课后是朋友,要在课余时间多和学生谈心。
  
  二、要让学生做好学案
  
  学生的课前预习和学习兴趣的产生密不可分,教师在授课前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设计学案,给一条明确思路,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这样学习目的明确了,兴趣也随之产生,学生有了兴趣自然就喜欢上政治课。
  
  三、新课的导入要让学生有兴趣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个好的新课导入,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效果。新课导入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学生身边的现象、现实生活经常出现的现象、时事新闻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导入,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思维活跃起来,他们就可能怀着期待的心理,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从而喜欢上政治课。
  
  四、教学方法要丰富多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根据我上课的经验及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如下方法能使学生喜欢上政治课。
  
  1 情境式教学法
  情境的设置能够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现象,产生一些诸如好奇、兴奋等情感,这是认识的感性阶段;然后在一定的情境中设疑,让学生思考,再通过学生的动口、动脑或动手,相互启发,获取新知;最后由教师作出评析、总结,使学生由感性认识深入到理性认识。
  如我在讲授《经济生活》的“支票”这一知识点时,我就运用了该法。具体操作如下:
  情境创设:用多媒体展示制作的一个Flash动画: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的农民小强第一年进城打工,不分白天黑夜努力地干活,终于盼来了年底发工资的日子。可是却没拿到现钞,用人单位只给了一张“白条”,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字,有小强一年工资的数额、付款单位、签发日期等内容(现金支票)。公司告诉小强,凭着这张纸到银行就能换成人民币。小强一看,急了,“得了爷们,别蒙我!怎么着,城里还流行打白条?”于是,公司会计室陷入了一片混乱……
  问题1:小强拿到的这张票据是不是白条?为什么?
  问题2:请你告诉小强如何把这张票据换成现金。
  问题3:与这张票据类似的,同属于支票的另一种类型的票据是什么?
  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总结。
  
  2 探究式讨论学习法
  所谓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全班的活动、小组讨论和个别学习等多种形式和多种手段,积极探索问题,寻找答案并进而采取适当行动的教学活动,是一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展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讲授《经济生活》中“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这一知识点时,我就采用了探究式学习法。具体如下:
  看材料回答问题:
  招聘会现场:我是珠三角某大型企业的人事主管。这一次,我们非常荣幸到这里来招聘,我们一共有6个岗位可供大家选择。
  探究问题:
  (1)假如同学们在招聘会现场,你想应聘什么职位?
  (2)这些职业,是应该被分配还是由你们自己选择?(引导学生树立自主择业观)
  (3)我们来看一看,市场部经理这个职业一共就招1人,而我们却有这么多的同学想应聘。我都有点为难了,那你们能不能帮帮忙,为我的招聘设计一个标准呢?我们如何做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呢?(引导学生树立竞争就业观,激发一种忧患意识)
  (4)我们的车间工人、清洁工还有搬运工招这么多人,为什么只有几个同学愿意竞聘呢?(在两种观念的对抗中,引导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
  (5)刚才,我们还有很多同学没有举手参加应聘,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引导树立多种方式的就业观)
  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总结。
  
  3 辩论式教学法
  《经济生活》的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于一个观点,往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辩论式教学就是给学生一个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辩论中学生根据在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以及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围绕论题阐述观点,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多向性思维,培养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锻炼灵活的反应能力,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政治学习中。最后通过教师的分析总结,使学生的理性认识更进一步。
  如在教《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知识点时,我就运用了辩论式教学法,具体步骤是:确定论题:《艰苦奋斗会不会限制消费》;确定辩手:正方—一艰苦奋斗会限制消费,反方——艰苦奋斗不会限制消费;确定辩论的注意点;最后教师总结:教师根据双方观点提出的理由是否充足,论证是否严密来裁定哪一方获胜,同时,教师可以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调查研究性学习法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此方法,能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我在教《经济生活》中“消费心理面面观”这一知识点时,为使学生能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我组织了学生组成专题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调查研究高中学生的“名牌观”状况。结果学生非常感兴趣,很快掌握了知识。
  总之,只要我们政治教师注意从各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思想政治课变成一种轻松、愉快、情趣盎然的教育教学,让政治课活起来,学生就一定会喜欢上高中政治课的。
其他文献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推动学生探究知识的一种强烈欲望。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只有从自身出发,调动一切可行因素,激发每位学生学习兴趣,点燃他们心中的激情,才能提高教学实效。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情时,总是心驰神往,不受外界任何干扰,成功的几率也高。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海事科学发展,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中国海事,现就加强全国海事系统“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简称“三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随着普及实验教学工作任务的基本完成,我国实验教学正从以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主要特征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作为“软资源”的中学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式发展问题已成为制约提升实验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  一、实验教师及实验教学管理者的专业化是实验教学的最基本要求  实验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稳定、业务水平、责任心、进取心,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实验教学、教育装备的管理水平和使用
教学是师生教和学双边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师生双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去探究获取知识、形成观点、确立信念、付之行动的转化过程。    一、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科目在教学上既有共同之处,也有自身的特点:1.思想政治课所承担的任务就是把知识内化为观点,解决中学生的政治导向、理论导向、价值导向以及道德导向等
学生作业是教学过程的反馈环节,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助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手段。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其所追求的基本价值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这一目标,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了许多努力,特别是对学生的作业,总是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布置,但有时却收获甚微。有的学生对布置的作业马虎应付,有的漠然处之,有的厌恶反感,有的甚至就一句话“不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要求是中学政治课教学的最高要求。政治新教材本身情感容量的提升必然对教师理解、挖掘和利用教材的情感容量提出新的要求。但是,受当前应试教育的驱使,我国思想政治教学的功能和价值只是应付升学考试的需要,由此导致了我们学科教学关注的只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试能力的高低,很少注意到通过教师的学科教学是否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具备高深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
渡口是水上交通枢纽,在古人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许多时候,渡口关系着人们的安危存亡、承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成为人生的真正关口。渡口——取和与的冲突之地在古人眼中,渡河是一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学生的数学学习和错误是一个相伴的过程,“错误”也是数学课堂永恒的话题!把学生的易错点当成一种教学资源,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及时发现学生所犯错误的教育价值,通过剖析错误,找准教学起点,评赏错误,挖掘其潜在价值.根据教学经验和钻研教材预设错误,优化课堂教学.并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补救,使它变“废”为“宝”,从而促进有效教学.在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数学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的倾向,更是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伴随着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乐于吃苦,以苦为乐的地步。有兴趣的学生更具有探究知识的热情,而通过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又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将新课标下的探究活动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