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决定命运”

来源 :红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ong_jon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研究中国革命史的经典著作,《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通过运用地域研究的方法,从史料本身出发,摆脱了西方学界原有的对中国革命的种种偏见,提炼出“延安道路”这一概念,尝试回答了中国革命的成功之道,进而提出“延安道路”对第三世界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此书不但当时就为学界所瞩目,对后世学人的相关研究也极具启发意义,成为里程碑式的著作。
  【关键词】延安道路;马克·赛尔登;中国革命
  裴宜理认为“无论中国的政治制度最终是否会被证明是经济发展的束缚,但中国革命遗产中的大量因素确实促进了当前的成功。”①在现代化不断前行的今天,不断审视中国革命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和教训,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策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一明证。马克·赛尔登目光如炬,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敏锐观察到a了这一点。他将位于“世界边缘地带”②的陕甘宁边区的革命实践总结为“延安道路”,并暗示这一道路对当下和未来,对中国和第三世界都具有深远意义。
  一
  《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是海外学者研究中国革命史的一部经典著作,尽管初版于1971年,距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但依然是研究和理解中国革命的必读书目。此书问世时就已得到学界的认可,《中国季刊》、《亚洲研究》和《纽约时报》等报刊纷纷发表书评,评价此书的突出成就。它打破了麦卡锡时代所形成的对中国共产党的敌意与偏见,对如“现代化引发革命说”、“苏联输入革命说”和“民族危机导致革命说”等等观点提出了挑战。
  马克·赛尔登运用地域研究的方法,将陕甘宁边区放在中国革命和国际政治的整体格局中进行了系统考察,既具体描述了县级甚至县级以下的微观层面,又试图透视中国革命根据地的整体。此书尝试对中国革命的“元问题”进行了回答,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革命的成功?面对这一宏观问题,国内外很多学者从组织能力、社会经济条件、国内外环境等等各方面进行过解释。作者以边区的行政措施与社会改革的结合为切入点,对此进行了解答。
  塞尔登将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的实践称之为“延安道路”,内容包括:以克服官僚主义和广泛动员民众为目标的 “群众路线”、以解放被压迫民众和重建乡村秩序为核心的社会变革、旨在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团结性的“整风运动”、以生产自救和以组织群众为目标的大生产运动,等等。总的来说,“延安道路”指的是使党、农民和地方精英形成新的关系的革命思想和实践。它既指民族解放战争的道路,也指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变化。③
  班国瑞曾评价,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开创了研究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局面,影响了整整一代研究中国的学者”。④董国强则称赞此书“是第二代西方学者关于中共党史和近代中国革命史研究的扛鼎之作。”⑤
  二
  赛尔登把陕甘宁边区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边区的逐渐形成到1941年。在此期间,执行的是激进的土地政策。作者认为,在长征途中,统一战线的问题就已经提上了议程。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开始逐渐调整当地原来的土改方针,政策逐渐转向温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共之间战斗中止,陕甘宁边区开始了政权建设的探索。由于此时根据地的财政由国民党供给加上外界援助,根据地内部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总体上比较平稳。
  第二阶段从1941-1942年到1947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停止了援助,并对根据地实行金钱和物资的封锁,根据地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正是在这种内部贫瘠、外援断绝的绝境之下,中共创造性地探索出了“延安道路”。
  封锁、战争摩擦和一连串的自然灾害导致了根据地财政赤字的大幅增加和货币的全面超发,面对通货膨胀的扩大,短期最见效的方法就是扩大税收。虽然征税的主要对象是地主和富农,但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中农和贫农的负担急剧加重。新民主主义及统一战线的一些理论遭到了党内一些人的批评。“边区的第二次革命呼之欲出”。
  “第二次革命”的标志性事件是延安整风。“整风运动雄心勃勃,要给每个人提供教育和改造的机会”①。通过文件学习、个人检查、小组互动等方式。找到了解决个人冲突、矛盾、政策上的争论以及党与政府内部的意见分歧的方法。使 “一些不协调的因素融化到团结、高效的组织中去。”② 通过延安整风,全党统一了思想。
  与此同时,一系列因地制宜的具体政策也在执行。一是精兵简政。政府工作的重心从县区转到基层乡镇,原来的纵线垂直变双重领导,县级部门改由县委县政府主管,基层的灵活性明显增强。二是“下乡”运动。外来干部和知识分子干部被送到乡村,弥合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者之间的鸿沟。三是减租减息。改变了农村原有的社会政治权力结构,自耕农成为了村庄的主力。四是基于传统互助方式的合作化运动。重新组织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五是大生产运动。有力地改善了根据地经济和边区财政。六是大众教育运动。转变了农村的精神风貌。
  三
  赛尔登特别指出,通过减租减息、税制改革和互助合作等方式实施的“静悄悄的革命”,是中共的一大创举,它是传统的“土地革命”方式以外实现社会经济利益再分配的合理有效途径。通过“延安道路”,新民主主义理论、民族解放运动和乡村社会改革有效结合,这种有效结合正是“延安道路”成功的关键所在。 “‘延安道路’体现着中国革命对人民战争、革命和农村社会改造做出的最突出、最富有特色的贡献。”③作为一个对整个人类社会充满人文和理论关怀的学者,赛尔登认为这种贡献绝不局限于“世界边缘地带”的陕甘宁,而是对整个第三世界都有深远意义。
  赛尔登提出的“延安道路”这一命题,引发了西方学术界对中国革命的重新审视。随着改革开放后相关档案、文献资料的公开,一些学者对其观点发出质疑,甚至全盘否定。1995年,此书再版时,赛尔登以三万字的后记对近年来的中国革命研究和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自我检讨”。他坚持自己中心论点的正确性,并就延安模式的适用范围、群众路线、延安整风中出现的问题、延安时期的民主政治等几个问题批判性地评价了原版,并提出自己著作未解决的疑问,“既然当初有那么多有利于向民主转变的因素,特别是增强作为人口大多数的自耕农的地位这一因素,后来民主政治的发展何以会如此步履维艰?农民构成战时革命势力的核心并在很多方面受惠于中共在战时所制定的纲领,为什么他们在毛泽东晚年依靠政治动员所开展的集体化运动中会备尝艰辛?”④等等。
  黄宗智对此进行了更有力的解释。他认为客观性现实(社会、经济因素)和表达性现实(文化宣传、意识形态因素)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相互背离。“文革是人类历史上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之间相互脱节的一个极端例子”⑤。与此相对,“延安道路”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中共客观性现实(民主活动、经济发展等)与其表达性现实(新民主主义的统一战线、社会经济政策)的相一致。赛尔登正是注意到了两者的一致性,而忽视了两者的背离。
  总之,《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一书并没有很强的理论气息,也没有使用华丽复杂的分析方法,甚至作者在材料选取和内容叙述上或多或少带有主观色彩。但此书能屹立在学界经典地位40多年,一是因为作者从史料出发,而不是理论或者观点先行;二是作者具有作为一个学者所应有的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勇气;三是作者的前瞻思维,该书所涉及的许多问题不论对此后的延安研究还是转型中国都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助理研究员)
其他文献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我们迎来了2015的年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描绘了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神州大地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  回首2014,《红广角》过得忙碌而充实。我们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  书,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的重要讲
期刊
史料记载,参加长征的南雄籍红军战士有3人,其中钟蛟蟠在抗战中英勇牺牲;参加过西路军的李文华,建国以后在广东省转业到地方工作。惟彭显伦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路走来,而且功勋卓著,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广东南雄惟一的开国将军。  因为彭显伦在家乡南雄的革命活动时间不是很长,仅限于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所以南雄乃至广东省对他的了解并不深入。
期刊
祖籍惠州的廖承志(1908-1983),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迄今为止惠州籍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第一人,他传奇的一生,他卓越的贡献,是惠州人民乃至东江人民的骄傲。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惠州人的品格和特质,体现了惠州的城市精神。因此,研究廖承志与家乡惠州的历史渊源、研究廖承志为东江革命胜
期刊
三、以科学的思想方法认识党史工作  我们党史工作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一定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当作一项重要的党史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学习贯彻向广度深度拓展,更好地用讲话武装头脑、推动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导党史工作,我认为要抓住三点,一是抓住全局和系统的观点,可以概括为系统论,二是抓住两点论,三是抓住重点论。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建国以来65篇元旦社论文本为素材,采用语言学的隐喻分析框架,通过分析隐喻中源域与标域间的映射关系,构筑以A喻B的联系空间,厘清隐喻使用者的话语标靶,从而窥见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变迁轨迹,对党史党建研究进行新的尝试。  【关键词】隐喻;元旦社论;执政理念;转变  一、隐喻及其框架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间万物都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隐喻就是在普遍联系的基础上,用一种事物
期刊
【摘 要】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决定派遣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三人赴中央苏区参与苏区中央局的领导工作。1931年4月,任弼时率中央代表团成员抵达中央苏区,此时正值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紧锣密鼓的准备阶段。任弼时在中央苏区两年时间内,作为苏区中央局核心成员之一,参与领导了第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同时作为中共中央“进攻路线”的传达者和执行者,面对苏区复杂的军事形势和实际状况,他与毛泽东为代表
期刊
抗战爆发后,在中山军民同仇敌忾,投身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运动之际,有一批中山籍青年带着共同的理想信念,从全国各地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他们当中,或受党组织委派而去,或受进步思想和抗日洪流鼓舞自行前去;有的最终到达了目的地,有的则由于战局变化等各种原因最终没有到延安,而是在半途加入新四军、八路军等革命部队,或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各分校就读,或以其他的方式参与抗战。他们殊途同归,以中山有志青年的名义,在我国抗战
期刊
生前垢面犹存,衔冤负屈为党;  死后典型尚在,高风亮节照人。  中共创建初期最年轻的党员,上海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发起人之一,团一大代表金家凤(1903-1979),曾为建党、建团作出过重要贡献。1927年后与党失去联系,但仍追随革命,为党尽力。1939年与党的情报系统建立了关系,为党长期在隐蔽战线从事情报工作。1953年8月,他从香港主动申请回大陆汇报工作至穗即被扣留,并于同年11月底
期刊
麦定唐从一名旧军人、伪警官转变为对民族和人民解放事业有贡献的人民解放军团长、中国共产党党员,走过了曲折复杂的道路,一生历经坎坷,充满传奇色彩。  厦岗农民协会委员长  麦定唐,1907年12月23日生,东莞虎门厦岗乡(现属长安镇)人。少时家庭贫困,4岁丧母,常受族中土豪欺压,12岁离乡到虎门读小学,六年级第二个学期辍学回家。  1925年春,中共党员蔡如平到厦岗乡组织农会。同年4月22日,厦岗乡农
期刊
吴仲禧是一位资深的爱国将领。他早年投身辛亥革命,随后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大革命时期他已是国民革命军的将领,先后担任北伐军第十二师代理团长、第二十四师参谋长,第二十六师副师长、代师长,张发奎第二方面军副官长等职,在汀泗桥、临颍等战役中屡立战功。大革命失败后,经过长期的探索,他于1937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按照党的指示一直留在国民党军队的上层从事统战和情报工作。抗日战争期间,他利用少将高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