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谈起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itan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二年级是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乐趣的关键期,在语文的新课程标准中就对1至2学段的阅读教学做出了如下目标定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而如何提高低学段学生阅读的兴趣,把握阅读教学的度,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除了积累还能进行模仿并有所创造,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这是要不断探讨的课题。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提高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质量,促进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进一步落实“语用”,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关注语言,得意得言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的关键词、句,反复咀嚼词、句所表达的含义,就能够把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学生内心鲜明的画面,让学生在品情悟意中,感受语言文字。
  《两只小狮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钟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内容新颖活泼,趣味性强。课堂上通过两只狮子的不同表现,教育学生应该“从小学习生活的本领,不依赖父母生活”。教学时,笔者从课文中的“苦头”一词入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哪些苦头,是怎样对待那些苦头的。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不着急下结论,话锋一转,说:“课文里的小狮子也遇到了苦头,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对待苦头的?”沿着这条教学主线,抓住重点词句巧妙点拨,以此引出狮子练习本领时的重点句子,抓住词语朗读感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直至内化,充分理解“苦头”一词,达到理解词语与朗读感悟文本的双重目的。
  其实很多课文,都有他的词眼,如《蜜蜂引路》中的“向导”,《日月潭》的“风光秀丽”,《黄山奇石》的“奇形怪状”,《一分钟》的“后悔”,《称赞》中的“称赞”……
  而《“红领巾”真好》一课中重点学习了第一节,落实“快乐”,先让学生找出表示快乐的词句,学生从“叽叽喳喳”去感悟,接着抓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树林里的小鸟真 ,一会儿 ,一会儿 。”“下课时,教室里谁最 ?是 。一会儿 ,一会儿 。”“下课时,校园里谁最 ?是 。一会儿 ,一会儿 。”从树林到教室到校园,语言训练到位,说话训练有梯度。
  这样,紧扣关键词语、句子,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达到言意兼得。
  创设情境,因学而教
  针对低年级喜爱新奇事物、课堂注意力较分散的特点,在语文低段的关键词句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里直观地去理解、感悟就更重要了。
  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从现在开始》一课,笔者一开始便戴上头饰以狮子大王的身份出现,让学生戴上喜欢的头饰把自己想象成童话中的一个小动物,感受猫头鹰和袋鼠所下的命令是否合理,学生模拟小动物“白天休息,夜里做事”“要跳着走路”,通过体验,学生不由自主地叫起苦来,把心里的不满、埋怨、担心都表现出来,这时学生理解“叫苦连天”可谓瓜熟蒂落,理解课文“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这一主旨就水到渠成了。
  又如,在《乌鸦喝水》第三段重点段的教学中,采用现场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小石子“一个一个”“渐渐”放进瓶子里的意思和效果,设置“为什么乌鸦要用小石子”“他为什么不一口气放好几个小石子”两个问题让学生读出乌鸦的办法之妙,感受乌鸦的聪明智慧与耐心。其间,通过该实验让学生观察瓶子里的水位变化,理解“渐渐”一词,从而读出过程的缓慢,并让他们模仿课文用“渐渐”一词说话。这种抓重点词、句、段落细读,把理解与看图、实验等方式结合起来,让学生学得不枯燥、有层次、有实效。最后,鼓励学生加上动作、表情绘声绘色地读,争取熟读成诵,达到积累、内化语言的目的。
  用笔思维,经验联结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语言文字的学习重在内化语言。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圈圈画画的习惯,写一个词或一个短语等,打下扎实的根基,从小培养思维的习惯。如教学《雷雨》课文第一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笔者首先让学生知道这一句写什么(乌云),再让学生找出写“乌云”的词语:满天的、黑沉沉地、压,并用喜欢的符号画出来。紧接着出示幻灯“乌云压下来”的情景,让学生感受乌云黑、来势猛、范围广的特点。这样学生在低年段就慢慢地学会标注,并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理解感知课文的内容。又如教学《画风》一课重点让学生感受风这一环节中,笔者让学生去寻找风,首先配乐播放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四幅图片(蒲公英满天飞,露珠滚动、书页翻动、风筝飞扬),让学生展开思想的翅膀,小组自由合作,模仿课文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接着教师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再次带入风中的奇妙世界,后让同学们大胆想象,来写一篇自己的《风》。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唤起他们的亲身体验理解。
  低学段要做到准确的词句表达,就要抓住阅读的金钥匙——关键词、句,找准、教足、做足语言训练点。学生只有在看一看、说一说、猜一猜、写一写这样的运用语言的过程去发展语言,才能提高阅读的效率。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西柯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就是一个典型的迫害文本,小说讲述一行十人通过名为羊脂球的妓女的自我牺牲而逃亡出境的故事。就其主题而言,这是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将数感概括为“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等方面的感悟”。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数轴为学生理解“数”带来了直观  一年级学生虽然有了幼儿园的基础,能初步数数或简单的10以内的加减法,但那只是一种随机或者背诵的记忆,并没有从数和算理的角度去分析。在一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数轴以其直观的形式、贴近学生的
笔者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教学经验,认为只要对学生严厉,对作业和课堂表现抓紧了就可以取得好的效果。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只要有不足就给他们施以惩罚,结果学生的成绩非但没提高反而还下降了,有的学生甚至对笔者有了抵触情绪,于是笔者开始反思,尝试改变教学方式。  学会审视课堂  还记得校长第一次听完笔者执教的《化学之旅》一课后,所发的感慨:“我怎么没感觉到化学旅行的快乐呢?”的确,那堂课,学生一直被老师牵着鼻子
唐代孔颖达在《正义》中说:“褒贬虽在一字,不可单书一字以见褒贬……经之字也,一字异不得成为一义,故经必数句以成言。”该段文字意即今天所说的上下文语境关系,文本中,一个字的语体色彩,也将取决于在文本中的具体位置(环境)。时至今日,在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中,更不可抛开具体的语言环境。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关注语境、理解文本、习得语言呢?  关注上下文语境,帮助理解文本  教学中,在对文本解读时,必须将具体
第一部分不育患者无精子因子缺失的分子与临床特征   目的:近年来,Y染色体长臂无精子因子(AZF)微缺失与男性不育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AZF微缺失的形成机理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SLN)活检在结直肠癌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对外科手术切除范围的指导意义。   方法:143例结直肠癌患者行体内、体外注射亚甲蓝的方法检取SLN,术后HE染色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凡是做班主任的都喜欢“听话的”学生、“尖子”班级,而对于差的班级,便不愿意接手。笔者在上学期就接手了数学、英语在年级段倒数第一的班级,面对这样的班级,该怎样改变和提高班级的整体面貌,为学生们的进步导航呢?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家校联合共谋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学校和家庭的关系:学校和家庭是并肩工作的两个雕塑家,有着相同的理想观念,并朝着一个
数与形是数学中的两个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研究对象。作为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应用又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形:或者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或者借助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某种关系。换句话说,即数形结合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种情形是“以数解形”,而第二种情形是“以形助数”。  以“课例研讨”为研究载体  作为小学生来讲,年龄小,想象能力不够丰富,大部分的数学知识依靠教师的传授和讲解,但是这
目的:  应用25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颞浅动脉干及额、顶支形态结构进行观察与测量,为临床及影像医学提供依据与参考。  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6月~2013年9月期间,在
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表现在心理上的健康。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他们要面临着生活、学习、自我意识等多方面的心理困惑及社会压力。在这过程中,心理承受力差的同学,可能就会出现心理失衡,产生行为冲动。那如何对待心理上产生偏差的学生呢?下面是我与学生之间的真实案例。  缘由  11月3日,星期一,早上7点。我准时来到了我任班主任的初二(2)教室。怎么感觉有点不同寻常呢?我纳闷地环视桌面,惊出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