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评价方法的运用之我见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n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价教学是教师借助于各种评判载体,对教与学的过程及表现进行判定和衡量的教学方式。评价教学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和实施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教育实践学认为,评价教学实施的目的,不是对学习对象“劳动成果”的否定,而是借助于“评”、“判”、“讲”的手段方式,更加优化劳动方法技能,更加助推教学活动进程,更加提升学习劳动效能。教育学指出,评价教学是教学工作者结合新课标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要求,根据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际情况,运用评判、观察、分析、综合等检测手段,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过程及其表现进行判断、考量的方式,其中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过程及其表现是评价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技能的提升,解决问题效能感的增加,学习品质的树立,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教”和“评”。本人现结合评价教学功能实效,从三个方面对初中数学教学中评价教学的运用进行简要论述。
  一、紧扣学习实情,对学习情况实施阶段性评价
  教育实践学认为,评价活动是否直观、科学、完备、实效,取决于评价实施主体对评判对象活动情况“第一手材料”的掌握。教师作为评价教学的实施主体和重要践行者,在具体实施进程中,要深入其中,认真观察,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对评价对象的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以及学习活动表现等方面情况进行及时、全面的掌控,针对性地“诊断”和“把脉”,指出其成绩、不足或缺陷。这就决定了初中数学教师不能“随心所欲”地评价,而应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判”。如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新知内容教学中,教师根据学习对象自主探知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实践活动表现及其认知情况,同时,根据学生主体以往学习全等三角形性质过程存在的不足,二者有效综合,进行针对性的“评”、“判”活动,针对其学习活动表现及问题,进行科学、客观的总结和全面、深入的评价,为初中生更加深入学习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内涵要义提供科学建议。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对初中生开展阶段性评价活动时,要坚持因材施“评”的原则,针对不同学习对象的实际情况,按照不同评判标准,有的放矢、实事求是地评判和讲解,既突出整体效应,又兼顾特殊对象。
  二、发挥激励作用,对学习对象实施鼓励性评价
  评价教学活动实施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和鼓舞学生更加主动深入学习、探知、思考和实践。但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将评价教学作为“训斥”学生、“树立”威信的手段,压制学生内在潜能,削弱学生主动情感,导致教学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初中数学教师一方面要发挥评价教学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要“扬长”激励功效,“避短”批评功效,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活动的解答表现、辨析判断等活动,多肯定、多赞赏,对出现的“问题”,“反话正说”,通过提目标、期望性的语气展现出来,让学习对象内心接受、情感认可,更加积极、深入开展思考、探究、解答活动。如在“有一个二次函数,其解析式为y=ax2+bx+c(a≠0),他的图像如图所示,试观察此函数图像,并根据图象解答以下问题:(1)写出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2)根据题意和图像,写出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范围;(3)写出y随x的增大而减小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4)如果现在方程ax2+bx+c=k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试确定出k的取值范围”案例教学中,初中生开展二次函数方面问题案例探析活动,教师“走进去”、深入其中实施了解、观察,发现学习对象分析、问题过程中存在“不能正确掌握判断二元一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数形结合解题思想运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教师在评讲环节,运用评价教学手段,先对探析解题活动进行肯定评判,然后针对出现的“瑕疵”,改变传统训斥教学方式,通过启示性话语,引导学生重新思考,找出不足。学生在教师鼓励性的教学语言和针对性的问题评析过程中,认知情感更加强烈,学习情感产生“共鸣”,认识问题存在根源,及时进行纠偏整改。需要指出的是,激励性评价教学的运用,教师要把握好“度”,不能顾此失彼,过分放大或片面缩减。
  三、强化调节作用,对学习活动实施针对性评价
  教学评价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借助于教者的实时评判,对教与学双边活动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和突出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正,并结合“突出症状”,对症下药,进行有的放矢的整改和巩固,保证教与学双边活动能够取得预期发展目标。如在“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关系”教学中,教师针对初中生对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内涵和联系认识不清的实际情况,在评价教学活动中及时予以指出,让学生能够实时认识此时学习活动的重心和主题。同时,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专门安排一定的教学时间用于“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关系”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并且从“数”与“形”两个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深刻关系,同时,通过解答问题案例的方式进行巩固强化,让学生全方位、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二者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对象的学习效能。
其他文献
有幸读到特级教师王崧舟先生的《好课三味》,对他的关于“有语文味是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深有同感。语文承载的是语言文化,我们要教的就是这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味。一篇文章要教出语文味,学生学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初中语文课堂完全可以借鉴王崧舟先生的见解,从“读味”“品味”“写味”三方面下功夫。下面,笔者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走好这三步。  一、读味——动情诵读,静心默读  我国古代的教育方式以读为
提出了一个拟生灭过程模型,给出过程的稳态分布及条件随机分解定理.各种只允许部分服务台进入休假状态的M/M/c排队系统,包括空竭和半空竭服务规则,同步多重休假、同步单重休
多媒体教学是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于一体的教学手段,能有效满足学生在听觉、视觉上的需要。同时,使用多媒体教学也能省去大量的板书时间,一改沉闷、单调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直观地揭示教学内容,实现高效率的课堂交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技能运用能力。  一、利用多媒体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  使用多媒体全方位地展示教学内容,利用图片、视频创造出真实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语言文化
介绍了导电体内部裂纹止裂的一种新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电磁热效应对导体内部裂纹进行止裂不但是可行的,而且具有保持外力作用不变、方法简便、收效迅速、提高韧性等优
如何在幼儿教育学基础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一直是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阐述运用案例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初中语文新课标非常重视阅读,它要求初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这种重视阅读的特点还表现在对名著阅读的关注上,它规定中学生在初中阶段每学年要阅读两三部名著,在每一册教材中都推荐了一部名著,并且从推荐阅读、思考交流、精彩片段、附录资料、写作活动几方面来引导阅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阅读教学,重视名著导读教学。那么,如何搞好名著导读教学呢?根据语文新课标对名著阅读的
通过对系统数学模型的研究,着重讨论了系统闭环控制的实现,电压调节器的参数配置以及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完成了系统的闭环控制.最后,系统的仿真研究及闭环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
为了利用现有条件有效提高分形图形的生成速度,研究了基于分布式微机环境的分形图形通用并行算法及实现,并结合实例说明了算法与实现的有效性及合理性。
自主是指主动地学习,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形成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合作,则是指发扬团队精神,和他人一起探索,不断发掘事物的本质;探究,是对眼前的问题、事物敢于质疑,不满足于看到表面现象,要积极探索,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结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深入思考,发扬团队精神,并且要有创新意识,才能真正做到将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首先要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我们实际教学上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当学生感到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时,学生的主动性思维才真正激发和启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必须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而在数学教学中,总是老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